地位
台北“總統府”建築在台灣地區日本殖民統治時期曾做為台灣總督府辦公廳舍之用,於1919年完工以後,就一直是中國台灣地區的最高權力中心所在,後還用作國民黨東南行政長官和所謂“行政院”辦公場所,國民黨逃台後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官邸”。該建築也是中國台灣地區“文化部”所指定的古蹟。
地理位置
本建物位於台北市中正區重慶南路與凱達格蘭大道交叉口處,故地址常常被誤以為是“凱達格蘭大道一號”,但實際上是編為重慶南路一段122號,“凱達格蘭大道一號”則是台北賓館。本建物周圍為重慶南路一段、寶慶路、博愛路、貴陽路一段所圍繞,正對凱道,背對長沙街一段。近台北捷運紅線(淡水線)台大醫院車站。
歷史沿革
設計甲午戰爭尾聲,在台政權大致穩固底定的日本人將臨時總督府設在清代的布政使司衙門內,一直到第5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時候,才有興建永久性廳舍的計畫。經過審慎規劃後,總督府於1907年懸賞5萬元日幣公開徵圖,並限定參賽者資格為日本本土的建築家。
該征圖初選階段,主辦單位從多位參加競圖的日本建築師當中選出一至七名:分別為 鈴木吉兵衛、長野宇平治、 井岡安、森山松之助、松井清足、櫻井小大郎及福井房一,每位均獲得獎金壹仟元。
評審團包含辰野金吾、中村遠太郎、冢本靖、金井等等知名建築技師。本來囑意採用初選首獎得主鈴木吉兵衛的作品,不過經多日審慎考量,評審團發現鈴木吉兵衛的首獎作品中的尖塔、陡屋頂、具兩層老虎窗的紅磚建築樣式,有抄襲海牙國際法庭嫌疑,因此於1909年公布的中選名單中,採用了第二名長野宇平治的作品,而其樣式與當年正在建造中的東京站相當接近。
雖說如此,不過到最後定稿階段,修改成現今高塔、壯闊莊嚴建築模樣的真正設計者,卻是初選獲得第四名的森山松之助。
建造修復
台灣總督府於1912年6月1日正式開工,1915年6月主體大致完成並舉行上棟典禮,經過幾年施工後,終於在1919年3月告竣,總工程費達281萬日圓。隨後,這棟當時全台灣最高建築物就一直是台灣總督統治台灣的明顯雄偉地標。也因此,在二戰期間,這棟建築物成為美軍轟炸台灣的主要目標物之一。雖然日本軍方將總督府百般偽裝及防範,最後還是在1945年戰爭末期的台北大空襲,遭到美軍轟炸命中,並導致部分建築物損失。
戰後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其建築改名為“ 介壽館”(總統府前的凱達格蘭大道舊名亦稱介壽路)並著手重修,直至1948年底才恢復舊觀。此外,該館常與蔣介石肖像搭配,成為新台幣正反兩面之圖像。隨著1950年國民黨政權在內戰中敗退遷入台灣,蔣介石進駐之後,此建築物就當然成為名義上的國民黨當局的“總統府”。期間,1950年-1957年短暫期間內,“總統府”和“行政院”合署辦公,另外,該建築物的本來“介壽館”門首銜牌直至2006年3月25日才由民進黨當局正式取下,正式更換為“總統府”。
雖經整修,“總統府”建築仍保持“文藝復興巴洛克式”的莊嚴和簡潔霸氣。建築物的中央塔、角塔、衛塔等大片立面的1:2:3:2:1的節奏和粗面砌築基座與柱式主出入口,混合成了令人震撼的視覺效果。
台灣綠廳(會客室)除了上述的1945年中到1948年底的修復期間之外,不管是名稱是總督府,還是台北所謂“總統府”,自1919年落成以來,現為總統府的這棟建築都一直是中國台灣地區的最高權力中心。
建築主人
日本殖民時期
以下是總統府的歷屆“主人”:第7任台灣總督 明石元二郎
(明石元二郎1918年6月就任,1919年10月“謝世卸任”,總計約有七個月進駐於此。)
第8任總督 田健治郎
第9任總督 內田嘉吉
第10任總督 伊澤多喜男
第11任總督 上山滿之進
第12任總督 川村竹治
第13任總督 石冢英藏
第14任總督 太田政弘
第15任總督 南弘
第16任總督 中川健藏
第17任總督 小林躋造
第18任總督 長谷川清
第19任總督 安藤利吉
因美軍轟炸導致毀損,安藤利吉遷至台北市役所(今行政院大廈)辦公。
戰後時期
戰後,因原總督府廳舍尚在修復,台灣省長官公署所在也設於原來的台北市役所,也因此,台灣省行政長官 陳儀並未待過此建築。1947年4月22日國府廢公署另行成立省政府後,其台灣省主席(首任主席為魏道明)辦公所在仍舊留在上述地點。陳誠 陳誠先生1949年8月15日時任中華民國東南軍政長官,統轄江蘇、浙江、 福建、台灣、海南島五地,他辦公室所在的“介壽館”就是現在的“總統府”。1950年,該建築物曾有“中華民國東南軍政長官公署”,“中華民國行政院”,“中華民國總統府”三署共同辦公之事。
閻錫山1949年12月7日, 閻錫山正式宣布國民黨當局行政院於“介壽館”辦公。
蔣介石1950年1月3日, 蔣中正於台灣接管政事。同年3月1日正式‘復行視事’後即進駐“總統府”。他並於1951年於府前舉行首屆“雙十國慶閱兵”(1951年-1957年,1959年-1964年)。“總統府”與“行政院”共署辦公。
嚴家淦台灣(中國國民黨)地區領導人
蔣經國台灣(中國國民黨)地區領導人
李登輝 台灣(中國國民黨開除黨籍)地區領導人
陳水扁 台灣(民主進步黨)地區領導人
馬英九 台灣(中國國民黨)地區領導人
蔡英文 台灣 (民主進步黨)地區領導人
各樓層簡介
一樓
正大門。由於“ 總統府”的建築是以一樓為基座,從正大門的回車道、 台階入府便直上二樓。依禮儀,正大門僅供“總統”、 “副總統”及晉見的賓客進出,其餘人員均不使用這道門。政府領導人假日開放參觀民眾由正大門進入“總統府”。二樓
敞廳高十六點五米,廳內上方聳立約兩米餘高柱,柱頂雕飾精鑿細琢,氣派明亮,美不勝收,光可鑑人的花崗石地板,融合了精良建築技術和藝術創作,是外賓進入“總統府”的重要通道。在此Y字梯拾階而上,孫中山銅像與中華民國國徽,高踞Y字梯的正中央,Y字梯是所有台灣當局領導人賓客的行經之路, 許多賓客都曾在樓梯前與台灣地區領導人合影留念。敞廳原本是相當華麗、莊嚴的巴洛克風格裝飾,但經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火摧殘,不僅原先的華麗景象不復存在,而且許多精緻的裝飾也逐漸鬆脫破壞,地坪樓板嚴重破壞,1978年再度大整修成今日風貌。三樓
綠廳不僅是接待外賓的重要場所之一,同時也是台灣地區當局對外的文化、經濟、政治交流互動的袖珍舞台。設計概念以古蹟為本,將20世紀初的建築空間,在21世紀濃縮升華成為融合了歷史、古蹟建築、工藝創作與藝術鑑賞價值,並與能具體展現出新時代“文化、自然、人文與生命力縮影”的新精神形象,讓貴賓置身於其中,體會文化的本質與蘊涵的盎然生機。晴廳原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的總督辦公室,戰後改為會客室,是台灣當局領導人接待外賓最主要的場所,它在色調上採用明亮耀眼的藍色,在布置上也呈現兼具現代與抽象美感的藝術風格,以凸顯政府重視創意與積極營造台灣新氣象的希望。象徵海洋的藍色地毯,搭配天花板上以“單桅戎克船”為設計概念的燈飾,角落四方寓有指引方向與空間涵意的立燈,及上有台灣達悟族菱形織紋的窗簾,象徵兩千三百萬台灣人民都是站在一艘船上,有著相同命運的共同體,迎接旭日東升,不畏艱險,奮勇向前,團結一致,追求美好未來與光明遠景。
虹廳以“虹”為名的宴會廳,意含著上天給這塊土地,最永恆的美好承諾,以及匯集人文思維與巨觀藝術的空間。由於考慮宴會廳以宴會交誼為主,整體色調之設計以紅金色為主,以營造出穩重高尚、又不失歡愉氣氛之特色,而且彩虹之意象如同橋樑,是跨界兩端聯繫溝通的象徵;且彩虹之七彩也象徵多元並存、交流融合的意象。“虹廳”除作為台灣當局正副領導人小型茶會餐宴使用外,同時兼具小型記者會的場所,雅致的氣氛常使賓主盡歡。
大禮堂在日本殖民統治時期稱為會議室,是重要事務會議舉行的場所。空間為長形的矩形大跨距空間,天花裝修成一平緩的曲面,天花面上有極精緻華麗的通氣孔,兩側各有兩道門為出入口, 上方開半圓拱窗。原先設計有古典柱式支撐,腰壁貼有大理石,壁面裝修上方為壁布裝飾,其地地面則為深淺斜交的石板地坪鋪面。大禮堂是一個可容納四百多人集會的場所,整體是巴洛克式建築,高八米的拱形屋頂,結構精巧,兩旁開八個弧形的 天窗,會場四周襯飾著十二盞樸實典雅的壁燈,清晰、舒適的回音效果,是台灣當局的中樞慶典集會廳堂,也是音樂會、茶會、宴會、記者會等重要活動舉辦的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