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制沿革
名稱由來
清朝中期,哈薩克族一部分東歸遷至這裡,因見其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便稱為“可克達拉”。“可克達拉”為阿爾泰語系語言“綠色的原野”之意。
歷史沿革
唐、宋、元、明時期,可卡拉達因盛產蘋果和葡萄、蟠桃等水果,被稱為“阿力麻里”,即“蘋果城”(阿力麻:突厥語,蘋果、果子;里:城、城池)。
清朝中葉,哈薩克族一部分東歸遷至這裡,因見其一望無際的綠色原野,便稱為“可克達拉”。“可克達拉”為阿爾泰語系語言“綠色的原野”之意。
建立城市
兵團四師前身是八路軍三五九旅七一七團等部隊組成的中國人民解放軍五軍十五師,曾參加過五次反“圍剿”、二萬五千里長征、南泥灣大生產、南下北返、中原突圍、保衛延安、解放大西北,身經百戰,歷盡艱辛,為新中國的誕生和新疆的解放建立了不朽功勳。1954年,五軍十五師全體官兵集體轉業,在塞外邊陲伊犁河谷屯墾戍邊,成為伊犁墾區的先驅者、創建四師的開拓者。
兵團四師經過三代軍墾人60年的奮鬥,先後榮獲“中國薰衣草之鄉”、“中國冰葡萄酒之鄉”、“全國超細型細毛羊基地”等諸多稱號,培育了“伊力特”、“伊帕爾汗”、“伊珠”等一批國內、疆內知名品牌,經濟發展實力不斷增強,社會事業全面進步,職工民眾生活條件日益改善,為設立可克達拉市創造了良好條件。
2010年5月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會議後,為加強新疆穩定及加速兵團城鎮化建設,決定在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新建13座城市。新疆兵團第四師確立以六十六團和六十八團組建可克達拉市,主城區設在六十六團。
國務院2015年3月18日批准可克達拉建市,這是新疆兵團的第八座城市。
2015年4月12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黨委副書記、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黨委書記、政委車俊和自治區黨委常委肖開提·依明為可克達拉市的設立揭牌,該市是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61年來,繼石河子、五家渠、阿拉爾、圖木舒克、北屯、鐵門關、雙河之後,成立的第八座城市。
行政區劃
截至2014年,可克達拉市轄兩個鎮(界梁子鎮和佛尕善鎮),由兵團四師63團、64團、68團全部區域和66團、67團部分區域組成。市政府駐幸福路1號。
地理環境
區域位置
可克達拉市位於中國最西端邊境,距伊犁州政府所在地伊寧市約20千米,距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約700千米。城市中心在北緯44°7′34″、東經80°37′20″。轄區總面積979.71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可克達拉市區域地處新疆伊犁河谷地區中部,伊犁河貫穿其中。伊犁河谷北、東、南三面環山,北面有西北-東南走向的科古琴山、婆羅科努山;南有北東東-南西西走向的哈克他烏山和那拉提山;中部還有烏孫山、阿吾拉勒山等橫亘,構成“三山夾兩谷”的地貌輪廓。
氣候環境
可克達拉市屬於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和濕潤,晝夜溫差大;夏熱少酷暑,冬冷少嚴寒,春溫回升快但不穩定,秋溫下降快;降水相對豐沛;最高氣溫39.5℃,最低氣溫-35.2℃;年日照時數為2700-2900小時,積溫為2900-3500℃,無霜期為150-180天。年平均氣溫10.4℃,年降水量417.6毫米,山區達600毫米。
水文條件
可克達拉市境內伊犁河流域形似向西開口的三角形,有3條自西向東逐漸收縮的山脈,全流域處於迎風面,降水豐富。集水區內山地面積占68%,是徑流的重要原因。由於伊犁河的大多數支流均由外伊犁河套流出,有利於徑流的形成。在右岸支流中,能流至伊犁河的只有霍爾果斯河,其餘的河流都在中途消失了。伊犁河流域除常年接受大西洋等水域水汽補給外,同時還因南北兩側天山支脈山體高大,流域內大小冰川和永久積雪分布寬廣,計有各類大小冰川1600多條,總面積2100多平方千米。初估淨儲水量2300多億立方米,相當於同等體積的永久固體水庫。每年可補給河川徑流水量約為20億-25億立方米,占地表產水量的13.2%-16.5%。伊犁河通常在12月封凍,次年3月解凍。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地表水方面,可克達拉境內有大小河流23條,年徑流量10.718億立方米,伊犁河年平均徑流量167億立方米,汛期最大洪峰流量2250立方米/單位流量,一般年份1600-1800立方米/單位流量,枯水期60-75立方米/單位流量。地下水方面,可克達拉可共開採的地下水容量為3.4億-5.6億立方米。
林業資源
可克達拉市有天然森林65.33平方千米、天然草場272.40平方千米。林地總面積達到了21萬多畝,其中公有林地18.3萬畝,私有林地2.7萬畝,林地面積保存合格率、林權證發放率、建檔率、管護率均為100%。團場的森林復蓋率達到40%。
礦產資源
截至2010年,可克達拉市已發現的礦藏有煤、鐵、金、銅、鉛、鋅、金、銀、石灰石、大理石、磷等33種,占新疆已知138種礦產的23.91%,其中探明礦種為發現礦種的6.6%,尤以煤的儲量最多,已探明儲量22億噸。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兵團六十三團8793人,兵團六十四團23586人,兵團六十六團(中心團場)25158人。兵團六十七團8361人,兵團六十八團9088人。(均為常住人口數據)截至2014年,可克達拉市區域內總人口7.5萬。
民族
可克達拉市聚集了22個民族,漢族為全市主體民族,除漢族外,還有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
政治體制
黃三平:師黨委第一書記、第一政委
張勇:師黨委書記、政委
鍾波:師黨委副書記、師長
劉會軍:師黨委常委、副師長
丁憬:師黨委副書記、副師長
王建民:師黨委常委、副師長、政法委書記
斯郎別克:師黨委常委、副政委兼統戰部部長
經濟概況
綜述
2010年,可克達拉全市實現生產總值546010萬元,比2009年增長11.5%。其中:第一產業191700 萬元,增長12.0%;第二產業234652萬元,增長11.8%(其中工業197087萬元,增長10.9%;建築業37565萬元,增長 16.7%);第三產業119658萬元,增長10%。一、二、三產業結構比為35.1:43:21.9。全社會完成固定資產投資 20.78億元,比2009年增長30.0%。全市人均生產總值2.48萬元,比2009年增長10.4%。在崗職工年均工資性收入2.08萬元,增長14.1%;職均收入2.48萬元,增長37.5%。
第一產業
2010年,可克達拉第一產業產值191700萬元,增長12.0%。生產糧食48.88萬噸,存欄牲畜93.10萬頭(只),肉類總產4.76萬噸,牛奶總產4.90萬噸,生產原煤74.11萬噸、白酒2.27萬千升、葡萄酒927千升。市區域先後建成全國最大的薰衣草種植基地、國家級水稻標準化示範團場、新疆首家無公害大米質量追溯體系示範基地,2007年66團種植的制種玉米以924公斤的單產刷新全國最高單產記錄。
第二產業
2010年,可克達拉第二產業產值234652萬元,增長11.8%(其中工業197087萬元,增長10.9%;建築業37565萬元,增長16.7%)。市區域內已經形成了以農副產品深加工、電力、建材、能源(礦業)、生物工程、食品等為主的產業體系。
第三產業
2010年,可克達拉第三產業產值119658萬元,增長10%。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50億元,比2009年增長16.2%;實現商品銷售總額35.51億元,增長22.0%。2006年-2008年,旅遊人數已連續3年保持在50萬人次以上,旅遊購物收入超過4100萬美元。
社會事業
衛生
截至2014年,可克達拉市擁有醫院和防疫機構5個、病床345張、衛生技術人員497人。
教育
截至2014年,可克拉達市域內擁有各類學校20所,其中幼稚園6所、國小6所、中學8所,在校中小學生14272人,教職工1136人,義務教育入學率100%。
基建
截至2014年,中亞—西氣東輸二線幹線全線貫通送氣,四師電網與國家電網併網發電,為城市高效運轉提供能源保障。廣播電視台5座,復蓋率達99%。
交通
可克達拉市區距伊寧機場僅20餘千米,312、218國道及中哈國際鐵路等交通大動脈穿境而過,城區規劃建設“七橫六縱”主幹道系統,通過北部立交與清伊高速相連,可克達拉跨河大橋連通伊犁河兩岸,形成與伊寧市、霍爾果斯經濟開發區、都拉塔口岸互通互聯的交通網路體系。
歷史文化
惠遠古城
68團團部所在地曾是新疆歷史名城之一的惠遠古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伊犁將軍明瑞在伊犁河北岸度地築城,伊犁將軍府設定於此,乾隆帝賜名“惠遠”,取大清皇帝恩德惠及遠方之意。在乾隆年間到光緒末年的一個半世紀裡,惠遠一直是新疆的政治、軍事中心。
《綠色的原野》
1958年,八一電影製片廠紀錄片導演張加毅在時為可克達拉農場(後來的64團),執導拍攝反映新疆兵團軍墾人艱苦創業的影片。紀錄片於1959年6月下旬完成,取名為《綠色的原野》,作為新中國十周年慶獻禮片公映。
風景名勝
草原之夜風情園
可克達拉草原之夜風情園位於伊犁可克達拉草原西北,占地近500畝,前臨312國道,後依伊犁河,距霍爾果斯口岸12千米。這裡是《草原之夜》詞作者張加毅骨灰安放地,是成吉思汗大軍集結地和西征大本營,被歐洲人稱為“中央帝國都城”和“中亞樂園”的阿力麻里古城--察合台汗國王宮故地。
那拉提大草原
那拉提大草原是世界四大草原之一,屬於亞高山草甸植物區。那拉提年降水量可達800毫米,有利於牧草的生長,載畜量很高,6-9月是那拉提草高花旺的季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