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在宜陽縣城西北3公里鄭盧公路北側有一個甘棠村,村子不大,
但在宜陽所有村名中,恐怕沒有比它的歷史更久遠的了。在該村村委會前有一通高大的石碑,上刻“召伯聽政處”五個大字,據記載,它由時任宜陽知縣郭朝鼎立於清雍正二年(1724年為紀念勤政愛民的西周政治家召伯而立,“召伯聽政處”5個大字是由時任河南府尹張漢題寫的)。文物保護
“召伯聽政處”現只剩下一通石碑,精美的碑帽被摘取下來收藏在甘棠村委會院內。“根據史料記載,這裡從周代開始就建有驛站,唐代建有甘棠館。”宜陽縣召伯文化研究會會長張長升介紹,這裡還曾建有護碑六角亭,但在20世紀遭毀壞。召伯聽政處於1986年被列入首批宜陽縣文物保護單位。
甘棠本是一種樹,又名杜梨、棠梨。早春三月,白色的小花開滿枝頭,金秋八月,棕色的果實纍纍串串,望之悅目,食之舒心。老輩人相傳:早年間,村北黃土崗上下,甘棠樹蔚然成林,春華秋實,人見人愛。“棠蔭秋清”舊時曾被列入宜陽八景,頗令甘棠村民為之驕傲。村以樹名且甘棠林歷代不衰,還有著更深層次的原因,那是為了紀念一位歷史名人——西周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召伯。
召伯其人
召伯是周文王姬昌的庶子,因為他的封地在岐山西南,當地古稱召地,故其稱為召公,百姓尊稱召伯。相傳召伯在受命營造洛邑、協助周公鎮守東都洛陽期間,經常步行鄉間體察民情,處理民間訴訟,調節民間糾紛,深受黎民百姓愛戴。
召伯以德政治天下,應天時、順民心,時間不長,這一帶社會安寧,民風淳樸善良。人們一直思念著召伯的恩德,把召伯處理民間事務的地方稱作“召伯聽政處”。召伯聽政處就是勤政愛民的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