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美國史

另類美國史

《另類美國史》作者托馬斯·伍茲(美),本書從政治正確的記憶漏洞裡勇敢地拯救了真實的史實。

基本信息

作者簡介

托馬斯·伍茲(ThomasE.Woods),美國路德維希·馮·米塞斯研究所(nldwigVOnMisesInstitute)研究員,哈佛大學學士,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及博士。主要研究美國歷史與政治,著有《誰殺了憲法》、《神聖的過去和神聖的現在》、《關於美國史,你不該問的33個問題》和《教會與市場》等專著。

王祖哲,山東大學文藝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院與文藝美學研究所中心副教授。譯作有《藝術對非藝術》、《別逗了,費曼先生!》、《夏娃的種子:重讀兩性對抗的歷史》、《愛因斯坦的小提琴》《神聖幾何》和《居里一家》等作品。

媒體推薦

美國的麻煩並非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太多,而是大家自認為知道的事情,其實蠻不是那么回事。

——美國政治評論家維爾·羅傑斯伍茲教授從政治正確的記憶漏洞裡勇敢地拯救了真實的史實。每個想了解美國歷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美國國會議員蘭·保羅論點堅實地建立在最新最好的學術研究基礎之上,研究美國歷史以及任何懷疑美國歷史的人,必定如獲至寶。

-一美國水牛城州立大學歷史教授拉爾夫·瑞科

編輯推薦

以為你了解美國歷史,但是你是否知道:

印第安人並非完全沒有土地所有權觀念,清教徒不曾搶奪他們的土地

傑斐遜說各州可以廢止違憲的聯邦法律

南北戰爭不是為了解放奴隸,而是權力之爭

林肯對黑人的看法完全是種族主義的

羅斯福一邊說他努力避免國家介入戰爭,一邊卻在幕後把美國拖進戰爭

馬歇爾計畫不曾讓歐洲站立起來。反而阻礙了受援國的經濟恢復

甘迺迪所謂的暢銷書都是由他人執筆。且其父自購三四萬冊藏於家中

林頓·詹森的第一次參議員競選弄虛作假

柯林頓搞轟炸只是為了分散大家對他與萊溫斯基的醜聞的注意力

內容提要

維爾·羅傑斯曾經說,美國的麻煩並非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太多;美國的麻煩是大家自以為知道的事情,其實蠻不是那么回事。

沒有哪個領域像美國歷史這樣更符合這位幽默大家的此番評論。在過去的至少幾十年,大多數學生接觸的美國歷史,實際上是一堆枯燥乏味、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故事:美國內戰全是由於奴隸制、反壟斷法救民於邪惡的大公司、富蘭克林·羅斯福把我們從大蕭條中拯救了出來,諸如此類。從殖民地時代到比爾·柯林頓當總統,本書的指導方針很簡單,旨在秉筆直書。

在過去的至少幾十年,大多數學生接觸的美國歷史,實際上是一堆枯燥乏味、耳熟能詳、老生常談的故事:美國內戰全是由於奴隸制、反壟斷法救民於邪惡的大公司、富蘭克林·羅斯福把我們從大蕭條中拯救了出來……

伍茲教授從政治正確的記憶漏洞裡勇敢地拯救了真實的史實。每個想了解美國歷史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

第一章 美國自由的殖民地起源

你猜怎么著?

十三個殖民地根本就不是一個“完美的聯盟”。

★清教徒不曾偷印第安人的土地。

★基督教是教化殖民地居民的最重要的因素。

首要的基本事實:殖民地居民這群人並不具有“多樣性”。他們來自歐洲同一片地區。他們講一樣的語言。他們崇拜同一個神。

從1629年到1775年,有四撥移民來自英格蘭四個地區。下面是這四個時段:

1629年到1640年:清教徒定居在麻薩諸塞灣。

1642年到1675年:來自英格蘭南方的幾個貴族和大量契約傭工定居在維吉尼亞。

1675年到1725年:來自內地北方和威爾斯的英格蘭人定居在德拉瓦山谷。

1718年到1775年:來自蘇格蘭約克郡和北愛爾蘭的移民,遷往內地,到了阿巴拉契亞山脈的邊遠地區。

懷疑+厭惡=自由:一個自由公式

然而,組成了聯邦的那些人中間的文化差異,是真實、重要而持久的。這裡有一個例子,說的是早期殖民地居民對彼此的看法:

一個清教徒評論維吉尼亞人:

“把他們世上的人數湊在一塊兒,也離良心和誠實十萬八千里。”

維吉尼亞人威廉·伯德二世評論清教徒:

“得拿眼盯著這些奸商。”

清教徒和維吉尼亞人評論教友會信徒:

“他們每禮拜為同胞祈禱一天,其餘六天作威作福。”

教友會信徒評論新英格蘭人:

“一群殺人犯。”

宗教對殖民地居民是重要的,儘管他們信奉同一個上帝,可是仍然有不少的吵鬧。確實,教友會信徒或者說貴格會員,惹得不少殖民地居民憤恨。以為自己淨化了英國國教禮拜儀式和“迷信”的清教徒,在貴格會員看來,還是太形式主義。在威廉·佩恩(William Penn)於17世紀80年代定居賓夕法尼亞之前的幾十年,住在羅得島的貴格會員旅行到了麻薩諸塞,為的是把那裡愚昧的居民從教條主義的沉睡中喚醒,並讓他們清醒地皈依他們自己那種枯燥乏味的信仰。貴格會員搗亂清教徒的宗教儀式,對牧師極盡刁難,甚至光著身子在教堂的過道上走來走去。貴格會員屢次被禁止進入麻薩諸塞。

這種相互的敵意,以一種怪異的方式,歸因於美國自由的發展:每一教派和殖民地都警惕地反對別人對其內部事務的干涉。各殖民地之間的不同之處,產生了這么一個當然的想法: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如果有可能有一個中央政府,這個政府也應該如此行事。

愛你的鄰居?殖民地間的爭吵誕生了宗教自由

憲法第一修正案反映了這種態度:聯邦政府不得干涉各州的宗教事務。第一修正案宣布:“國會不制定與宗教機構有關的法律,並因此對自由的宗教活動不予以禁止。”按照史學家大衛·黑克特·費歇爾(DavidHackettFischer)的理解,這項宣告意在在維吉尼亞和賓夕法尼亞保留宗教自由,並且保證在麻薩諸塞和別處存在的教會機構免於外部干涉而能安然自處。

麻薩諸塞灣的神聖社區

把麻薩諸塞各殖民地說成神權統治,在技術上是不正確的,因為牧師們自己是不掌握政治權力的,但這些殖民地肯定有一個神權統治的方面。比方說,在1629年建立的麻薩諸塞灣殖民地,大家希望法律能儘量精確地反映《聖經》的訓令。公民權只授予教會成員;在成為教會成員之前,必得經過一個如同審問般的過程。 “教會的柱石們”將決定一個預備成員是屬於上帝的選民(命中注定要永遠上天堂),還是屬於永遠的受罰者。

後面這種人,儘管得不到公民權,也不蒙聖餐會的邀請,可是還得遵命上教堂。清教徒沉浸在關於聖約的神學中,他們相信,如果他們能建成一個真正的神聖社區,上帝還是會給他們好臉色看的;如果他們建不成,他們就得聽任神怒的發落。他們希望和想法相似的人生活在一起,以便按照共同的理想改善生活。17世紀30年代,在麻薩諸塞起草的《戴達姆聖約》中,事情是這么解決的:“我們將不遺餘力地摒棄那些與我們離心離德的人,只接納那些與我們同心同德的人。”

早期新英格蘭的社區精神經常得到很大的重視,以至於清教徒對傳統的英格蘭的自由所承擔的義務常常遭到了忽視。約翰·溫恩羅普(JohnWinthrop)是清教徒移民中的一位首要人物,很長時間擔任麻薩諸塞灣的總督,他希望成文法越少越好,如此一來他和他的法官們就能任意使用權力,按照《聖經》來進行統治了。然而,他的殖民地居民卻希望別這么隨意,他們希望對個人自由有清楚的保障。

1641年,由於這種分歧,溫恩羅普落選,殖民地居民們建立了“麻薩諸塞自由團體”。相關檔案包含一百多條規定,其中有些條款美國人都很熟悉:無理由不徵稅原則,陪審審判權,以及保證未經法律程式不可剝奪個人生命、自由或財產。 (檔案還包含一個規定:禁止毆打妻子,除非丈夫需要採取自衛行動。)我們已經發現了美國憲法起草之前一個半世紀的一份檔案,其目的是為了限制和界定政府的權力。而這是美國殖民地居民起草的許多檔案中的一份而已。

隨著時間的推移,清教徒生活的一些限制逐漸瓦解了。比方說,A.H越來越多,迫使人們定居在遠離市中心的地區,政府和宗教權威不容易看著他們、管著他們了。除此之外,神學上的自由主義對許多殖民地居民的吸引力越來越大。本為凝聚團體的一樁事業,對個人自由卻越來越重視。

與此同時。在粗野蒙昧的詹姆斯敦……

弗舌尼亞的詹姆斯敦的發展,走了一條相反的道路。它開始的時候是一個個人主義精神鮮明的殖民地,只是後來才需要團體的凝聚力。維吉尼亞早期的殖民地,是由年輕的單身漢們把持的。有好幾個因素,其中臭名昭著的一個因素,是維吉尼亞乃是疾病肆虐的生死之地(並非完全誣衊),使那些有清教徒背景的移民家庭望而卻步。但是,道德掉價了,這個殖民地的繁榮卻廣為人知,那么舉家遷往維吉尼亞東南部的切薩皮克的人,就比較明智了。

由於維吉尼亞根基更穩了,它也更貴族化了。貴族青睞於自治原則,而且這些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責任。其有嚴格的規定:每個成員必須出席議會的開幕式,任何缺席都要請假。(可憐的詹姆斯·布雷(James Bray),在1691年,議會被他的缺席解釋大大激怒了,議長實際上籤署了一份逮捕狀去抓他,把他拘留了起來,直到他道歉才算了事。)這群精英是由一幫才分極高的男子組成,在和英國關係出現危機的時候,他們有本事口齒清楚地說明美國的權力和自由在哪些方面、以何種方式遭到了威脅。

最終,各殖民地成功地提供了個人自由,文明生活就可能了,與此同時也培養了一種社區情感,這種情感導致他們抵制中央集權化。這種社區情感轉變成了個人對他自己所屬的殖民地的依戀,這是一種地區性的愛國主義。

史學家們注意到了維吉尼亞人對他們那方土地有多么盡心。這種說法對所有的殖民地而言也是真實的;晚到1787年,馬里蘭人仍然把他們的州叫做“國家”。

政治正確的神話:清教徒是種族主義者

針對他們遇到的美洲印第安人,殖民地居民也得制定某種政策,其中有些政策比另一些更成功、更公正。在美國歷史進程中,美洲印第安人一直是不公和虐待的受害者,對此沒幾個人否認。但是,那些不公正的事情,導致許多美國人相信,殖民者對美洲印第安人除了蔑視沒有別的,他們千方百計地驅趕他們, “偷竊”他們的土地。但是事實上,哈佛學院在建立十年之後,就

歡迎印第安學生。殖民地居民要是殺了印第安人,是可能而且也真的判處了死刑。皈依了基督教的印第安人,住在新英格蘭的“祈禱之城”里,享受相當程度的自治。

如今,清教徒急於讓原住民皈依基督教,遇到的經常是不耐煩和令人討厭的微笑。但是,想想最偉大的清教徒傳教士約翰·艾略特(John Eliot)吧.此公生活於1604年到1690年。為了把基督教信仰傳播到印第安人當中,艾略特幾乎違背了信仰。阿爾岡琴族人沒有文字,艾略特就學習麻薩諸塞的阿爾岡琴族人的口頭語言,為他們開發出了一種記錄他們的語言的文字,然後把《聖經》翻譯成這種文字。如果艾略特和清教徒僅僅是想欺壓原住民,他們大可以採取省事的辦法。

說清教徒對印第安人有種族優越感,是不真實的。他們肯定覺得自己在文化上是有優越感的,儘管我們不清楚在他們遇到了一些不知道輪子為何物、沒有書面文字、實際上生活於石器時代的人的時候,他們該作何感想。但是,種族還沒有進入到問題中來。在羅得島上建立了普羅維登斯城的羅傑·威廉士(Roger WiBiams),相信印第安人生來是白人,這個看法清教徒一般都同意,據說是污垢和日曬把他們的皮膚弄黑了。

最近幾十年,關於清教徒苛待原住民一事,學者們緩和了早先的判斷。但是,專家的研究成果總得花費些時間才能觸及博學家們寫的課文。比方說,關於歐洲歷史的一些概觀,博學家們仍然把中世紀描繪得落後而野蠻,而中世紀對歐洲文明的貢獻,中世紀學者知道得全面,特別是現代科學的起源、宇宙體系的發展,以及中世紀學術生活的卓有成效。關於清教徒和印第安人的學術研究,也是一樣:博學家一如既往地說清教徒的壞話,而專家常常下結論說,清教徒的事跡要比人們受了誤導而相信的那個樣子好得多。關於清教徒和印第安人的戰爭研究也是這樣。在“博學家們看來,”史學家奧爾登·沃恩(Alden Vaughan)解釋說,“清教徒挑起了每一次衝突,而且意在進行種族大屠殺——有的時候也確實這么乾。無論是軍事史的專家,還是相關論題的專家,認為英格蘭人和印第安人之間的戰爭原因,不那么簡單,不那么單方面;戰爭的結果,儘管令人驚駭得具有毀滅性,但不到種族大屠殺的程度。”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自由的殖民地起源

懷疑+厭惡=自由:一個自由公式

愛你的鄰居?殖民地間的爭吵誕生了宗教自由

政治正確的神話:清教徒是種族主義者

不,清教徒不曾偷印第安人的土地

自治是不可談判的

第二章 美國保守的革命

殖民地傳統還是英國改革?

事實:美國革命不像法國革命

第三章 憲法

各州聲言,憲法敢情好,但是,萬一……

我們就閂門

反聯邦主義者的反對意見

聯邦政府工作人員少管各州的閒事

擁有一支槍是可以的

僅僅因為不在做力法案》之內,並不意味著

那不是一項權力

各州不讓聯邦政府人員做的任何

事情任由各州自行處理

戰爭權:國會對自身的責任軟弱無力

第四章 美國政府與“九八原則”

提供“全民福利”:大政府之根

共和黨人對聯邦黨人

第五章 南北分裂

密蘇里歸你,緬因歸我

另外一些大放厥詞的吹噓

把奴隸制趕出領土!(把土地留給白人)

各州為……亞利桑那的種植園而戰?

那和奴隸制有關,但是那和奴隸制無關

堪薩斯“血流成河”

共和黨人的崛起

事實:南方地方法官解放了德瑞得·斯科特

瘋子出逃:謀殺者約翰·布朗返回現場

第六章 州際戰爭

存在美國內戰這回事嗎?

各州有脫離聯邦的權力

這戰爭是為解放奴隸而打的嗎?

實事求是:林肯的種族觀

士兵為什麼打仗?士兵們說……

全面戰爭的爆發

第七章 重建

林肯,詹森,以及總統主持的重建工作

南方的《黑人法典

第十四修正案與各州權力

第一次總統彈劾案

第八章 大企業如何讓美國人致富

政府在鐵路建設中如何鼓勵浪費與腐敗

“可惡的”洛克菲勒

安德魯·卡內基與美國的生活水平

赫伯特·道:被遺忘的美國英雄

反壟斷的白痴行為:反壟斷法應該撤銷嗎?

第九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戰時宣傳?不能夠!

讓平民挨餓是犯法的

德國人反擊了

“露西塔尼亞號”被擊沉

“蘇塞克斯號承諾”

德國推了最後一把

為什麼威爾遜贊成戰爭?

巴黎和會:威爾遜視而不見的災難

反對者說我們當不了世界警察!

“怪異”與“瞪眼”:威爾遜的計畫

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布置好了舞台

第十章 遭到誤解的20年代

投票反對威爾遜

20年代的真相

第十一章 大蕭條與新政

胡佛:一個“啥事兒不乾”的總統?但願如此!

羅斯福進城

讓我們毀了吃的以幫助飢餓的人民

羅斯福反企業的狂熱延遲了恢復

勞工立法的後果

“公共建設工程”的災難

法院告訴羅斯福,別那么急

二戰把美國救出大蕭條了嗎?

徵兵降低了失業率!

第十二章 是的,同情共產主義的人確實存在

“可到過未來——它管用!”

蘇聯的實驗:美國的榜樣?

工會有話:蘇維埃制度的優點

振作起來:那都是為了“廣大勞動人民大眾的利益”!

怎么餓死自己的人民

《紐約時報》的那位掩蓋罪行的記者

史達林的擺樣子公審太有才了,馬屁精們說

是的,蘇聯間諜是個問題

約瑟夫·麥卡錫是個偏執的白痴,當真?

第十三章 二戰在即

富蘭克林·羅斯福把中立法中立了

皇帝總統成形了:羅斯福違法了嗎?

中立狀態的結束

羅斯福怎么把美國拖進了戰爭

羅斯福與日本開戰不可避免嗎?

第十四章 二戰:後果與餘波

羅斯福和與約瑟夫大叔——羅斯福對史達林有

多么友好?

馬歇爾計畫是一個偉大的成功還是另外一個

失敗的送禮項目?

杜魯門蔑視憲法

第十五章 民權

不用法律,而用社會學

從種族中立到種族困惑

讓我們把那些孩子弄到一塊兒——即便他們

每天必得坐兩個小時的汽車!

堪薩斯市的慘敗

1964年《民權法案》

第十六章 約翰·甘迺迪與林頓·詹森

誰是真正的約翰·菲茨傑拉德·甘迺迪?

林頓·詹森:失敗的遺產

缺乏工作機會解釋不了龐大的福利接受人群

“大社會”與越南悲劇

第十七章 貪婪的十年

里根有什麼不同?

“貪婪的十年”中的慈善捐款

麥可·米爾肯的真相,媒體喜歡恨的

那個人

預算削減的神話

減稅

第十八章 柯林頓

柯林頓,一個“中間派”?

“只有不合格的求職者才可以申請”

聽從美國有線新聞網的對外政策

出師不利巴爾幹:柯林頓如何濫用權力、

煽動伊斯蘭主義者、撒謊以及用納稅

人的幾十億美元打水漂

“大政府時代結束了”——說什麼呢?

參考文獻

譯名對照表

譯者後記

……

序言

世界興奮地看到中國從貧窮落後的時代一變而為一個日益繁榮的社會。西方政府對中國的攻擊,毫無疑問,起碼部分地反映了它們對中國走向繁榮富強感到不安。只有傻瓜才對中國近來取得的巨大進步漠然視之

在我自己的國家,我遺憾地告訴大家,政界對中國的敵意是存在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從對這個茁壯成長的經濟大國的嫉妒(有的時候是有道理的),到對人權的關心,再到為中國膽敢阻礙美國稱霸全球的野心感到惱怒。更重要的,簡單地說,是許多美國政客汲汲於衝突與戰爭,孜孜以求爭吵的理由,而非致力於友誼與和平。

不幸的是,我對中國的見識是相當有限的,但是由於我確實知道美國的歷史,我至少可以忠告你們避免我們的錯誤。就在目前,美國在國內和國際上都在搞一些終究不可能的事情,從而使美國貧困化。就在我寫這個東西的時候,美國的國債是9萬億美元。在此後的幾十年里,美國主要的“權利”項目——社會保險與醫療關心——將短缺超過50萬億美元的資金。與此同時,美國在全球有700個軍事基地,在130個國家有駐軍。我們主要的總統候選人假裝一切都好,允諾要花更多的錢——花那不存在的錢。美國人忘記了他們可曾首先聽到過查爾斯·平克尼(Chades Pinckney)的忠告——此人是美國憲法的起草人之一。平克尼的告誡是:

如果我們希望美國政府使我們在世界上贏得尊敬,那么我們就誤解了這個政府的目標。在列強之間搞征服、爭上風,不是、也不應該是共和制度的目標。如果他們(共和國的領導人)在把我們從(外國的)輕蔑中拯救出來,以及維護我們國內的幸福與安全一事中足夠積極而有力,我們可能指望他們的只能是——幾乎任何其他的政府都比我們這個政府更能不辜負它的公民。

永遠也不缺少這樣的人,他們裝模作樣地“愛國”,堅稱他們的政府總是受到人們的擁護,對政府宣稱的無論什麼東西都信任。美國政府在伊拉克的戰爭就是一個好例子——出師的理由,是連青少年也會覺得恥辱的歪曲與謊言,那場衝突本不該得到任何人的支持。但是,美國公眾大體是支持那場戰爭的,起碼開始時是這樣。政府用宣傳來填塞公眾,公眾也就相信。如我在本書中展示的,關於這個現象,也並不稀罕。這裡有一個值得所有地方的人汲取的教訓,特別是那些熱衷於成為“偉大國家”(以軍事強權來定義“偉大”)的國家應該汲取的一個教訓,那就是:時時懷疑。

在本書嚴格的篇幅限制之內——以8萬個詞——我也能夠討論“聯邦儲備系統”(美國的中央銀行),但在這裡也有可以汲取的教訓。仍然和宣傳的相反:你不需要一個中央銀行。自由經濟需要自由,不需要中央計畫來提供一個恰當的交換媒介。聯邦儲備系統破壞了我們的美元的價值,三番五次地播下盛衰循環的種子。聯邦致力於以人為的方式“刺激”經濟、降低利率,因此誤導企業家向那些沒有經濟意義的項目投資;說那些項目沒有經濟意義,是因為它們和消費者的需要沒有關係,也不提供流通的資源。弗里德里克·哈耶克(F.A.Hayek)在1974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就是因為他解釋了中央銀行如何向生產過程中引進了不協調因素,於是引起了盛衰循環。

利率其實僅僅是一種價格——借錢的價格。對這種價格的市場調節進行干預,並不比政府對任何其他價格拍板更能收到令人愉快的結果。這種干預實際上是更壞的,因為利率在投資分配決策中發揮著核心作用,因此也在整個經濟的生產結構中發揮同樣的作用。為理解貨幣與銀行,請參閱默里·羅瑟巴德(Murray N.Rothbard)那本篇幅不長的書《政府對我們的錢做了什麼手腳?》(What Has Government Doneto Our Money?)(有2004年的中文本,由Cite Publishing Ltd.的分支Eco Trend Publications出版)。

我可以說得更多,但是美國歷史的教訓在如下的書頁中應該足夠清楚。但願這些教訓能為中國和她的人民所看重。但願中國在21世紀的經歷能為人類的故事平添新的一章。

托馬斯·伍茲(Thomas E.Woods,Jr.)

美國阿拉巴馬州奧伯恩

2008年4月

何為好書?好書是這么一種書:讀了以後,我們對世界的看法,將不再和以前一模一樣;向來藏在陰影里的世界一角,就在我們的心靈里明亮起來。書里的內容,不見得你事事同意,但它提供了一個看世界的新角度;這個角度,卻是你忽略不得的。托馬斯·伍茲的這本書,提供了很多這樣的角度。

可怕的是我們的思想方式陷入了由“權威”、“專家”、“經典”、“成見”、“共識”、“常識”以及所謂“政治正確”等等構成的泥沼中不能自拔。每個身在人文學科與社會科學領域的人,或許不會反對我的如下判斷:這些領域中充斥著大量似是而非的意見或者說法;那或許頗為安慰人心,但我們直覺到那些淺薄的說法不能滿足我們的理智,卻又不得人云亦云,無可奈何。本書的一句引文說,“美國的麻煩並非大家不知道的事情太多;美國的麻煩是大家自以為知道的事情,其實蠻不是那么回事。”或許這也是中國的麻煩。但是,換個角度,逆向思維,尊重事實,嚴守邏輯,一條清晰的思路和一種更令人信服的解釋,或許立刻就會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真善美是統一的嗎?善與美應該是令人愉快的;但有的時候,真卻是醜惡的。因此,一個學者的脾性,應該有幾分像一個外科醫生。他不應該迷戀漂亮的肌膚,他倒是應該樂意使用鋒利的手術刀,劃開這漂亮的肌膚,直面隱藏著的真相。

即便真相是醜惡的,也是值得去發現的嗎?的確如此。像本書這樣告訴我們:偉大的林肯總統對黑人的看法其實是種族主義的;不為賢者諱,到底有什麼好處呢?唯一的好處是:我們因此可以得免於一直生活在蒙蔽之中。如果你可能為賢者文過飾非,你就同樣可能為惡人歌功頌德。如此一來,歷史將不是學問,而是謊言。林肯也罷,羅斯福也好,俱往矣;如今我們對他們的臧否褒貶,與他們無關,而與我們的現實和未來有關。我們無法糾正往昔的失誤,但我們希望努力避免現在和未來的失誤,以使我們未來的子孫,在寫歷史的時候,可以秉筆直書而不必為我們略作遮掩。

學術需要事實與邏輯的支持,但激情與直覺同樣重要。不要四平八穩,把學術搞成社論。本書自有矯枉過正之處,但它好於結構性的全面錯誤。文以氣為主;我在翻譯該書的過程中,可以感覺到這種“氣”,這使得該書行文異常流暢,而無玄奧滯澀之處,翻譯就成了某種享受。而容易翻譯的書,是好書,這是我的感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