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隻眼看中國史

另一隻眼看中國史

《另一隻眼看中國史》作者是胡智,湖北省通城縣四莊鄉毛田村人

【作品簡介】

本書的觀點,就如一位棲身月球的觀察者從整體上對中國歷史從空間上和時間上進行考察時形成的觀點,因而,與主流的以中國為中心,以史官所處的朝代為基點敘史的觀點判然不同

【作者簡介】

胡智,湖北省通城縣四莊鄉毛田村人,畢業於西安科技學院,願和廣大歷史愛好者網上交流。

【小說目錄】

聲明
緒言
有必要澄清的歷史誤解
世界文明板塊
獨特的中國文明
文明進化論
中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遊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犯——印歐人的擴張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漢帝國
遊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規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遊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規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滿清入關
地理環境與歷史進化論
後記
結束語
聲明
緒言
有必要澄清的歷史誤解
世界文明板塊
獨特的中國文明
文明進化論
中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遊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犯——印歐人的擴張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漢帝國
遊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規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遊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規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滿清入關
地理環境與歷史進化論
後記
結束語
聲明
緒言
有必要澄清的歷史誤解
世界文明板塊
獨特的中國文明
文明進化論
中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遊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犯——印歐人的擴張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漢帝國
遊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規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遊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規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滿清入關
地理環境與歷史進化論
後記
結束語
聲明
緒言
有必要澄清的歷史誤解
世界文明板塊
獨特的中國文明
文明進化論
中華民族的起源和形成
遊牧民族的第一次大規模侵犯——印歐人的擴張
商文明
周王朝
秦漢帝國
遊牧民族的第二次大規模的侵犯——匈奴、突厥人的侵略
隋唐盛世
宋王朝
遊牧民族的第三次大規模侵犯——突厥和蒙古的侵略
明王朝
滿清入關
地理環境與歷史進化論
後記
結束語

【內容精選】

結束語
——吾深知前途漫漫、阻力重重,但吾願窮一生之力,為之奔走吶喊!
中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中國的歷史典籍連綿不斷、浩瀚無際,中國綿延幾千年的編史工作留下了其他任何國家所望塵莫及的大量史料典籍。身為炎黃子孫,每一個中國人都為此而驕傲。然而傳統主流的中國史籍仍然存在著很多不足,以下主要分三點一一述之。
⑴單純的執著於評述歷史中的某些具體人物和具體事件,卻忽視對歷史進行整體的抽象和概括。這種評述歷史的方法的不足在於,它使人迷失在堆積如山卻並沒有多大意義的具體歷史事件中,卻不能跳出來把握歷史的規律和軌跡。人的精力是有限的,當我們專注於某一片樹葉時,就可能對眼前的泰山視而不見。譬如將一部中國史比作一座巍峨的大山,如果中國史籍的研究只是專注于山上的砂石之類的枝節,而不是將大山看作一個有機的不可分割的整體來分析,那么將很難透過現象把握本質,因為一座大山的形成並不是簡單的由砂石堆積而成,而且山上的砂石無窮盡,人窮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研究,相反砂石之類的枝節內容越多,越容易眼花繚亂而迷失其中。
我始終認為:中國歷史並不是簡單的由各自獨立,彼此間缺乏普遍聯繫的大量歷史事件堆積而成的;也不是簡單的將所有朝代史或民族史合併而成的總和。它不是一盤散沙,而是一個連續不斷的發展過程,是一個緊密聯繫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
⑵過度濃墨重彩的敘述帝王將相和英雄偉人的歷史事跡。在很大程度上講,中國主流界的正史幾乎等同於這些帝王家譜史或英雄人物的列傳史。這極易給世人造成一種錯覺:即帝王和英雄推動了歷史的發展,改變了歷史進程。這種歷史觀的長期薰陶衍生了國人濃重的偉人崇拜情節,中國人總是津津樂道於某位帝王或英雄如何在關鍵時刻扭轉了歷史,而忽視其背後的社會制度、經濟環境、軍事技術等各種因素。更重要的是:某一次戰爭的勝負,某一個家族王朝的興衰更替並不一定是歷史的進步,不表明改變了歷史。科學技術的突破、生產力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才是歷史真正的進步。
⑶熱衷於描述政治權謀和宮廷軼事,而忽視技術和制度的發展和變革的歷程。這勢必給人造成另一種錯覺:即某一次具體的政治權謀或宮廷政變改變了歷史進程。這種歷史觀經過長期的薰陶也深刻的影響了國人的價值觀,衍生出權力至上的價值觀。中國人看歷史更多的是想從歷史的權術陰謀中學到青雲直上的“成功之道”,而不是出於整個社會和民族的憂患意識來從歷史中找到前進的方向。
筆者並不是想在此否定中國古代的史學家,相反應當感謝他們。因為以古人當時所處時代的生產力和社會環境,是不可能有更大的眼界和視野的。正如如果我們不能坐在飛機上就不能俯視高山,不能登上月球就無法鳥瞰地球一樣。而且更重要的一點是:任何巨觀的、整體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大量微觀的、個體的數據基礎上的。一個數學模型的建立,必須要有大量的樣本數據,古代史學家很好的做到這一點,為我們留下了大量的豐富的“樣本數據”,而這樣豐富而龐大的“樣本資料庫”是西方歷史界所沒有並且為之艷羨的。應當反思的是我們當今的史學界的專家和精英,我們現在的時代已非古人所能比擬,我們已經登上了月球,我們已經走進了全球信息化時代,我們的視野已經無限開闊,我們已經擁有古人留下的豐富的“樣本資料庫”。然而我們這些史學界的精英們做了些什麼呢?
只需將我們《百家講壇》里炙手可熱的所謂專家教授和西方的歷史學家稍加比較就能一眼看出明顯的差距。這種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當斯塔夫理阿諾斯在《全球通史》中以宏偉的視角,俯視整個地球的姿態來研究整個世界史甚至人類史時,我們的《百家講壇》推出的卻是《千古一帝秦始皇》、《康熙大帝》、《越王勾踐》,為統治寡頭粉飾太平,評功擺好;當湯因比的《歷史研究》以深邃的目光和睿智的語言來思考文明的產生、成長、死亡和蠻族與文明對立、衝突的深層次的原因時, 《百家講壇》推出的卻是《明十七帝疑案》、《清十二帝疑案》、《正說清朝二十四臣》等等;熱心的為這些帝王大臣們編撰家譜,同時考證一下其中某位帝王的血統疑案;當羅茲墨菲在《亞洲史》中從地理位置、氣候環境、降水量等因素來研究亞洲文明的多樣性及亞洲各文明之間的區別性時,《百家講壇》熱播的卻是《大太監李蓮英》、《呂不韋》、《李斯》等,考證著他們仕途升遷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細節。
如果以時間為坐標進行橫向比較,毫無疑問,中國古典時代的史籍和史官們都是當之無愧的領先於世界的,但是現在,不是我學術媚洋,我不得不悲哀地承認的是:我們現在的史學界在歷史研究上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史學界了。究其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兩點。
(1)中國傳統敘史方法有著它固有的缺陷。如前所述,它是以具體的人物和事件為基本單元來記載和敘述歷史,描述的是“點”而不是“面”,著重於“事”而不是“勢”。 顯然 這些“點”是以帝王和大臣這些統治階層為代表的,這就不可避免的使中國歷史典籍幾乎淪為這些統治階層的家譜史。
可惜的是,我們當今史學界尤其是《百家講壇》里的專家教授思想保守,固步自封,不思進取。他們就像曾經富貴人家裡的二世祖,死抱著祖宗留下來的遺產不放,窮其一生來仔細揣摩,把玩祖宗留下來的每一樣東西,自娛自樂。而從未想過走出門去看看,也從沒想過跳出古人的窠臼,以一種新的角度來思考研究我們的歷史。結果是,當西方史學家們開始以文明和地理板塊為單元來研究歷史時,當他們將人類歷史抽象成歷史模型時,當他們研究文明與蠻族衝突的根本原因,思考人類文明走向何方時;我們的百家講壇卻在顯擺著某些英明帝王的豐功偉績,考證著大太監李蓮英、大貪官和珅和李斯的青雲之路,津津樂道於某位帝王的疑似血統。舉個不太恰當的比方,當西方學者已經通過樣本資料庫建立了數學模型時,我們依然像高考生一樣迷失在題海戰術里;當西方學者通過眾多的物理現象概括了物理規律時,我們依然只能一次次的記載著某次物理現象的具體特徵。牛頓早已經通過蘋果落地的現象提出了萬有引力,然而我們百家講壇的專家教授們依然在講壇上嚴肅的教導我們:某年某月某日某棵樹掉下了幾顆蘋果,我們應當吸取這次歷史教訓,避免蘋果下次掉下來!
(2)有人如此評價湯因比說:湯因比首先是思想家,其次才是史學家。這一點也基本普遍適合西方的史學家,比如斯塔夫理阿諾斯,羅茲墨菲,李約瑟等等。他們的著作中都閃耀著深刻的思想和睿智的內涵,這都源於他們對人類歷史的深刻思考,對工業文明的憂慮,他們渴望通過對歷史的研究找到答案,找到方向。其實我們古代史官也具備這種品質,只是由於時代的局限性使他們無法做到像現代西方學者那樣全面的研究分析問題。應當批評的是我們當今百家講壇的所謂專家學者,他們在繼承了前輩們研究方法的同時卻又拋棄了前輩的信仰,前輩的品質。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追思歷史,展望未來”這一直是史學家的責任,然而百家講壇里的專家們做了些什麼呢?我始終不願意相信通過百家講壇里所講的帝王駕奴之術,宮廷鬥爭,政治權謀能為我們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找到答案,更不敢相信通過了解大太監李蓮英的生平,和珅的家譜,考證呂不韋的血統,辨析諸葛亮的忠奸就能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找到方向。將百家講壇里的易中天、紀連海、閻崇年等等與西方的史學家相比,首先他們不是思想家,其次也很難稱得上是史學家。以易中天為代表,與湯因比相比,與其說他是個歷史學家,倒不如說他是茶館裡的一個說書先生。我承認易教授的《品三國》有著很強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事實上這也是說書先生抖包袱、吸引觀眾的一貫技巧,是百家講壇欄目贏得收視率的一貫手段。然而文章以立意取勝,眼界決定了境界,只需這一點就決定了易中天的《品三國》與湯因比的《歷史研究》和斯塔夫理阿諾斯的《全球通史》根本無法相提並論。從根本上講,《品三國》無所謂創新,只不過是將古人留下來的冷飯加點油鹽醬醋重新翻炒一遍而已,思想性的缺失是《品三國》的最大的內傷,請不要以“諸葛亮是忠是奸”之類的偽學術命題來敷衍讀者,因為這種無聊的命題除了增加飯前茶後的談資外,根本無益。我們需要的不僅僅是能博得讀者一笑的歷史趣聞,我們更需要的是能給讀者思想的啟迪、靈魂的震撼、睿智的思索的歷史作品。
筆者也深知拙作《另一隻眼看中國史》存在著很多缺點,很多論點還很幼稚,邏輯有失嚴謹,存在大量引用,轉帖,甚至抄襲的可能。但它至少嘗試著跳出前人的窠臼,嘗試著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重新看待我們的歷史。《另一隻眼看中國史》擯棄了傳統的以具體歷史事件為基本單元的敘史方法,摒棄了封建的“君權天授”,摒棄了皇權主義,摒棄了宮廷鬥爭,摒棄了政治權謀,摒棄了英雄改變歷史論,摒棄了以一家之姓的朝廷紀元來敘述歷史,摒棄了以武力的強大,征服的版圖來衡量王朝的強盛和先進,摒棄了將朝廷的更替等同於歷史的進步觀點;轉而嘗試著從全局的整體的角度來敘述歷史,嘗試著從技術的變革、生產力水平、文明程度等角度來評價歷史的進步性,嘗試著從技術的變革和生產力發展的歷程來描述歷史的進程,嘗試著分析地理地形、氣候特點、降水量、農作物的產量,周邊民族等各種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對中國歷史進程的影響,嘗試著從進化論的角度來研究歷史。
筆者在《另一隻眼看中國史》中的嘗試是拋磚引玉,旨在呼籲更多史學界的專家權威們,更多的歷史愛好者的同仁們能夠將目光投向到這段空白中來,對此更多一點關注。
我知道我在拙作中對當今的史學界的專家權威多有冒犯,而且幾千年主流歷史的薰陶使得國人歷史觀很難轉變,我的觀點在國人眼裡也許過於另類,這也許將招來很多的冷嘲熱諷。吾深知前途漫漫、阻力重重,但吾願窮一生之力,為之奔走吶喊!
有志同道合者,有願為我助威吶喊者,請與我聯繫交流。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