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雅崆峒

古雅崆峒

崆峒岩位於陽春城西3公里處。建於明代萬曆丁丑年間,至今已有433年。縣重點保護文物。

簡介

崆峒岩位於陽春城西3公里處,是陽春市的一處著名景點,始建於明代萬曆丁丑年間,清乾隆二十一年陽春縣令姜山重修寺宇。

建造歷史

崆峒岩位於春城西邊2公里,唐武德年間已開闢遊覽;明嘉靖時期列為春州名勝。萬曆三年(公元1575年)知縣毛汝起創建崆峒禪寺,至今已有433年,是久經不衰的遊覽勝地。據《皇輿圖》載:中國有四崆峒山,一在甘肅臨洮和平涼(古稱安定);二在河南臨汝;三在廣東陽春;故稱“四崆峒山”。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縣令姜山捐資重修,把洞門西入岩闢為從東進入。民國十六年,縣長李伯振再加修葺,並在前面梅崗上建“仰止亭”,使遊人歇息和觀賞風光。為了方便遊人往來,修公路直達岩前。1949年冬,陽春縣人民政府成立後,把它定為縣的重點保護文物。文化大革命期間,岩內佛寺、塑像、景物和岩外石山群峰均遭受破壞。1978年後才逐步修復,使這面積上萬平方米的歷史名岩再現古雅清幽景象。

景點介紹

岩外群峰崢嶸,巒壑競秀;岩內洞府天成,石乳晶瑩,千姿百態。整個岩洞空靈超曠,洞洞相連,東西相通,冬暖夏涼,明亮幽清,就是盛夏,不管到那個洞府或角落都覺得清風灌袖,空氣宜人。《粵東金石略》有載“崆峒岩石勢軒然玲瓏,殆出星岩之上”。“四崆峒”幾個大字鑲嵌在岩前寺門上,它是歷史的寫照。

遊玩路線

步入禪門是第一洞府,高岩秀辟,清爽雅致,可容數百人,就是夏日炎炎,洞外火熱難忍,到此也頓覺進了一個清涼世界。經“仰山亭”,左右對峙著兩座“金剛塔”,四大金剛手持劍、琴、傘、蛇,意為風調雨順。過了金剛就是“大雄寶殿”,是倚“月門”山勢而建,殿前仿古楹聯書著:“有意焚香,何須尋天竺;誠心禮佛,此處即是西天”。殿左右是“碑林”,銘記歷代修建岩寺史實和名人事跡。
離寶殿拾級而上,曲徑幽清,“獅子岩”象活獅點頭相迎。往西走,“石蟾蜍”、“石龜”立於道旁。再前是“風河”,至此突然清風習習,涼氣宜人。由“汶米洞”至“大空大同”是第二洞府。峭壁上“瀑布泉”直瀉而下,氣勢磅礴。“仙童落枕”、“仙女醉酒”、“三個和尚拜觀音”、“壽星公”、“碧玉鴛鴦”形神兼備;“石鼓”、“石筆”、“靈芝”、“玉蓮”形態各異,栩栩如生。
經“嶺西一柱天”,即遇上“猛虎下山”。折向東沿“登雲梯”而上,直達第三洞府。那裡建有“觀音閣”、“文昌閣”和“玉皇殿”。從觀音閣往西看,還有“韋佗閣”、“六祖閣”和“三星寺”。這些古色古香建築均是因地制宜,因閣而異,倚著洞壁而建,大小適中,高低得當,使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
過了“搖錢樹”轉到岩西末端,是個小巧玲瓏,引人入勝的第四洞府。岩壁閣突兀的小乳峰與下陷的小窩相間;小窩裡長著小草、小樹,酷似一個個小盆景。於最高處建有一小岩亭,名為“望月亭”,隨勢布局,造型新穎雅致,美觀大方;欄桿環繞,小橋跨度,亭內置有石台、石凳。在此觀賞洞外風光,瀏覽洞內景物,令人賞心悅目。
從望月亭步出西門,是鹹豐元年(公元1851年)增建的“防禦石寨”。由此直登岩頂,極目遠眺,群山蔥蘢,田連阡陌,漠江如銀帶,大橋似長虹。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