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板打營

板打營即現在的板營,是慶雲歷史最悠久的古鎮。板打營這三個字,就記載著一段歷史,這故事還得從明朝宣德皇帝征高煦說起。


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奪得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成為明成祖,是為靖難之役。成祖次子朱高煦,武功高強,在靖難之役中屢立大功,成祖有意將其立為太子,但後來立長子朱高熾為太子,封高煦為漢王,國雲南,這令高煦十分不滿,不肯就國,與其黨徒伺機篡位。成祖13年,改其封國為青州,朱高煦仍不去。他私募衛士三千人,常縱使劫掠,並將拿問其手下的兵馬指揮徐野驢活活砸死。朱棣聞訊大怒,削其兩支護衛,改封山東樂安州(今惠民縣)。朱高煦不得不行,到樂安後,“怨望益甚,異謀益急。”其兄朱高熾繼位不足一年便駕崩,當時太子朱瞻基正在南京,奔喪回程時,朱高煦欲於半路伏兵謀殺嗣帝篡奪皇位,因事發匆忙而未果。
宣德元年正月,朱高煦以獻元宵燈為名,派人窺伺朝廷武備,伺機起兵,他暗約駐守濟南的山東都指揮靳榮到時獻城為應,又授指揮王斌、朱煊等人為太師、都督等官職,命其世子朱瞻垣居守,另外,四個兒子各監一軍,他自己率中軍,準備舉兵進攻北京。起兵前,朱高煦派其屬下枚青入京,約英國公張輔為內應。宣宗聞報大怒,於1426年秋8月,親率大軍從北京起兵征討高煦。大軍行至慶雲時,離樂安城已不足百里,便命軍士安營。官兵在此“立木為寨,板打為營”,並傳檄漢王。漢王大懼,出城納降,宣宗兵不血刃,平叛成功,後人就將這紮營之地稱為板打營
舊時板營是是慶雲四大名鎮之一。鎮上有南北至慶雲、陽信、惠民的大道,東西有寧津、吳橋至霑化、利津運大豆的大車常年不斷,商業十分繁榮興旺,故有“只知板打營,不知慶雲縣”的說法。為了防範土匪,周圍築有土圍牆,周長三里。南北街長約一里。北門對面是一座大廟,大門有聯:“門對興隆寺,牆繞太平城”。現在寺廟和圍牆均已圮毀無存。鎮內名勝有“蘆花山”、“大寺廟”以及三塊瓦的老爺廟。這老爺廟很有意思,在村中間劉兆德的北房東山牆上,用三塊瓦片修了一個關老爺廟,這可能也是中國最小的關帝廟了。當時鎮裡有私營雜貨店、銀號、布莊、藥鋪等十餘家,還有茶爐、酒館、客店、飯鋪等。農曆每月逢五排十為集日,每年還有四次大的廟會,尤以四月初八的大寺廟會和六月二十四的關帝廟會為最大。當地的名吃也很多,有“張之營的包子,張永西的面,要吃餑餑上興隆店”的說法。由於這裡交通方便,商業繁榮,地位衝要,歷代統治者都在政治、經濟上高度重視,清末民初設有巡警局、國民黨政府設有區公所、警察所、保衛團和鹽務局。日軍入侵後,於1939年冬在板營安設據點,1945年被殲滅。
板營還是一個有悠久革命歷史的地方。清朝末年,義和團運動在本縣興起,“大師兄”鄭百川就在板營一帶扯旗招兵開展活動。國民黨時期是三區駐地,1934年慶雲馬頰河暴動,板營是重要的策源地之一。抗戰初期,這裡也是黨的活動中心和抗日救國軍發起地之一,板營完小為革命培養了很多人才。1944年8月,八路軍在此殲滅敵軍一個團,活捉了偽軍團長。1945年7月20日,板營正式解放。
自1961年起,板營一直為人民公社(鄉)駐地,1993年合併到常家鎮,失去了區域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地位,再加之原來的205國道改道,集市規模日益縮小,現已無復往日的繁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