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態特徵
莖纖弱,綠色。單葉互生,卵形至矩圓形,長4~8厘米,先端漸尖,基部短尖。邊近全緣,或有不規則角狀的粗齒,質薄,上面深綠色,有小點,下面淡綠色,葉脈於葉背隆起;葉柄纖弱,長約1厘米。花序柄腋生,長1~2.5厘米,纖弱;花2~5朵,排列成傘形花序;萼綠色,5裂,裂片卵形;花冠白色,直徑6~8毫米;雄蕊5,著生於冠喉上,花葯粘合成一圓錐體,頂裂;子房2室,胚珠多數。果球形肉質,直徑約5毫米,幼時綠色,成熟後黑色。花期夏秋間。
分布範圍
我國南方各地。
主要價值
簡介
春、夏、秋採收。 可入藥。《福建中草藥》:"微苦,寒。" 功用主治:清熱,解毒,利尿,散血,消腫。治痢疾,淋病,目赤,喉痛,疔瘡。
①《廣州植物志》:"清涼散熱,可治輕微的喉痛。"
②《南寧市藥物志》:"治眼紅腫痛及痢疾。"
用法與用量
內服:煎湯,3~6錢(鮮者1~2兩);或搗汁服。外用:搗敷。
選方
①治痢疾: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水煎服。
②治熱淋:鮮少花龍葵二至四兩,水煎服。
③治咽喉腫痛:鮮少花龍葵四至六兩。搗爛絞汁,調第二次米泔水,加鹽或醋少許,每次一湯匙,日服三至四次。
④治高血壓病:鮮少花龍葵一至三兩。水煎服。如病人經常便溏者不宜服用。
⑤治疔瘡:鮮少花龍葵一至三兩。水煎服;另用鮮葉搗爛,蜜調敷患處。(選方出《福建中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