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三滘

古邑三滘

清代雍正年間,藍鼎文《揭陽縣圖說》載:“揭陽縣治,在河之洲。四郊皆洪流,環城胥澤國也。溪渚交流,舟楫縱橫,依稀三吳(蘇州水城及江南水鄉) 風景。

名稱含義

榕城除北滘 與南滘外,還有馬山滘,合稱“古邑三滘 ”。車份詩題的“玉窖橋”,現稱北窖橋。往昔橋邊有二株大榕樹, 磐結類柱磉,株似鶴形,枝如連理,長勢奇特。此為揭陽八景之“玉窖喬榕”。 馬山滘位於城東馬山,也稱“東滘 ”。馬山滘臨南河處,河面寬闊,水流平緩, 鯨魚(刺魚)群集。漁人捕魚,船由遠而近,“ 欸乃”聲起,拋網捕魚。晚間漁人泊舟於南浦,船燈點點,漁歌陣陣。此情此景,令人想起唐代杜荀鶴“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的詩句。詩人潘友泉《酒泉子·南浦漁歌》詞云:“長億城南,綠繞觀音堂外柳,漁舟唱晚起清歌,風月任婆娑。”此為揭陽八景之“南浦漁歌”。

歷史記載

清代雍正年間,藍鼎文《揭陽縣圖說》載:“揭陽縣治,在河之洲。四郊皆洪流,環城胥澤國也。溪渚交流,舟楫縱橫,依稀三吳(蘇州水城及江南水鄉) 風景。潮屬十一邑,推最勝焉。”

明代弘治十二年,揭陽知事車份《玉窯橋》詩云:“北滘通南滘 ,前溪接後溪。暗(潛流)隨潮上下,分繞縣東西。”此詩描述 榕城多水的特點,有“嶺南水城”之勝。

歷史淵源

榕城為揭陽縣治,南宋以前稱“玉窖 ”,原是江邊漁村。南宋紹興八年,江蘇高郵進士孫乙授揭陽縣令。初至,縣治設于吉帛(現今漁湖京岡)。孫乙縣令深謀遠慮,實地勘查,看到玉窖位於榕江中游的“蓮花寶地”,黃岐山、紫陌山為屏障,南北河環繞,依山臨水,風景秀美。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優越的自然環境,使他作出“遷址立窖”的決定。

紹興十年,將縣城從偏於東隅的吉帛,遷至玉窖。“孫乙遷址,紹興立窖”,是揭陽歷史的劃時代事件,從此榕城為揭陽縣治,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悠久歷史。當年孫乙縣令建城的業績之一,是修通玉窖溪為“水脈”,北滘與南滘連線,成為貫通內河的主幹道。此舉奠定榕城水城格局,對後代影響,極其深遠。

孫乙縣令後落籍吉帛,他的後代繁衍京岡、榕城,“南門孫”為縣城名門望族。孫乙縣令初辟縣治,對榕城的開拓發展,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現今榕城南門“孫氏家廟”,建成“孫乙紀念館”,以表達後人對這位“遷址立窯”縣令的緬懷,景仰之情。後因年久失修,玉窖溪面積日縮,河道閉塞,水質污濁,百姓飲水成為問題,苦不堪言。

明代弘治年間,揭陽縣令王愷為解民憂,大規模疏浚玉窖溪。採取措施擴大南北滘口,挖深河床,沿岸植榕樹、栽綠竹,既美化環境,又保持水土。疏浚後的玉窖溪,“寬四支(古制),兩旁路面各一丈”,流水清澈,取用不竭。邑人以“玉窖溪長流,滄桑應共清”贊之,感念王愷縣令惠澤於民之恩德。

榕城人對“三滘通南北,玉窖溪長流”的“嶺南水城”載體,既熟悉又感親切,總能喚起記憶深處的情結,難以忘懷。水域經歷八百多年的滄桑歲月,依然保持往昔韻致風采。對於先人留下的“水文化”遺產,後人應倍加珍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