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濠古炮台

明、清之際,東南沿海盜匪猖獗,他們劫掠民船,侵擾沿海村寨,無惡不作。僻居汕頭南隅的達濠島,由於和內地交通不便,成為盜匪首選的居留地。此後達濠島上的百姓屢遭海盜侵擾,苦不堪言。

基本信息

歷史背景

僻居汕頭南隅的達濠島,由於和內地交通不便,成為盜匪首選的居留地。此後達濠島上的百姓屢遭海盜侵擾,苦不堪言。

明代炮台

四顧台 四顧台

明朝天啟元年(1621年),為加強海防,潮陽縣在達濠三寮村南的銃城山上修建了四顧台,並派兵駐守 ,抗禦海盜,匪焰遂大斂。如今該台跡已湮沒,僅存碑記一處,碑刻高1.85m、寬1.6m,刻于山麓之岩石上,為達濠現存最早的海防建築遺蹟。

碑文曰:“潮陽縣三寮四顧台。此台總截濱海要路,四顧海澳。東顧蓮澳,東南顧廣澳,北望馬耳澳,西應河渡門,五顧無遺,一方保障。建自天啟元年,邑候朱君諱本吳,號澹修,浙錢塘人,系明進士,申詳兩院首府,委官鼎建答兵防守,此萬年鞏固基也,特書之,以垂不朽。前督潮陽縣丞豫章劍邑傅高麟,後督宅官潮陽縣縣丞金陵雲陽賀煜同書記,督工官招寧司巡檢趙應忠,效勞冠帶著耆民莊嶺典。”

明亡後,四顧台守兵撤離,台自此廢棄。海盜又漸漸聚攏而來。

清代海防

達濠古城 達濠古城

清初,東南沿海盜匪侵掠愈演愈烈,清廷為此多次派兵靖緝。規模最大一次是清康熙年間(年代不詳),兩 廣總督、山陰人吳興祚率兵一萬進駐,不到十天,一舉蕩平盤踞達濠的海盜,設在下尾的賊人寨柵也夷為平地。吳興祚得意洋洋吟詩一首:“鼠寇今宵遁,山南空戰場。我吹溪瘴黑,日落嶺雲黃。岸草衰猶碧,岩花慘不香。何年閭左復,哀雁集潮陽。(《巡達濠》)”遂凱旋收兵。但不多久,盜賊復捲土重來,“溪瘴”依舊。

為了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兩廣總督楊琳請準派員在粵東沿海一線要塞建煙墩、築炮台,作為防守營訊。故在達濠島就建了達濠城(總管)和三處炮台、五處訊營。

達濠古城位於鎮區中心,牆高5m,周長429m,面積14000m2,有東、西二門,置“水師左營守備府”、“招寧司巡檢署”及“招收鹽場”等衙門,古城現保存完好。

三處炮台

廣澳炮台,位廣澳村南營盤山,三面環海,坐北向南,原有營房18間,炮8尊,設“專防外委”1員,兵53名。現已荒廢。

蓮澳炮台,位廣澳東,原有營房7間,炮6尊,駐“專防外委”1名,兵23名。現已荒廢。

河渡炮台,位河渡村門咀(營盤)山上,扼濠江 出海咽喉,原設營房22間,炮6尊,駐“專防外委”1員,兵22名,配外海艉船2隻,快槳1隻,彭仔船一隻。現炮台基本保存完整,遺蹟鑿有一石碑,文刻“鼎建河渡三寮磊口層台頌碑”十二字。

河渡炮台遺址 河渡炮台遺址

五處訊營

狗母涵營位達濠村北,隔海遙對市區,原設營房4間,兵4名。現無跡可尋。

礐石訊營位礐石東北,原設營房5間,駐兵11名。存殘跡。

磊口訊營位磊口村北,原設營房12間,駐兵10名。現存殘跡。

珠浦訊營位於珠浦北,原設營房3間,駐兵4名。現存殘跡。

馬滘訊營位於馬滘濠江處,原設營房14間,駐兵18名。現無跡可尋。

嘉慶五年(1800年),又修建弓鞋石炮台,該台位於礐石弓鞋石山上,原有營房35間,炮7尊,駐“專防外委”1員,兵32名。現存殘跡。

光緒五年(1879年)又修建蘇安炮台,該台位於礐石蘇安村東,駐兵100名,配德國克虜伯廠大炮三尊。現無遺蹟。

自康、乾以降,通過這些大規模的海防建設,並派兵把守,加強防衛,有效地打擊了海賊流寇,使達濠人民過上比較安定的日子。

海防功臣

說到清代潮汕的海防建設,不得不提及一個在達濠家喻戶曉的人物——人稱“梅大人”的梅春魁。乾隆四十年,梅春魁出生於達濠青藍鄉,19歲被招募服役防訊營,因屢立戰功而官至潮陽縣南澳等處總兵(五次記錄)。在他任總兵期間,整飭軍務,海防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海防建設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海賊流寇不敢望期項背,潮汕沿海人民得以安居樂業,休養生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