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蹟尋芳:遺蹟篇

2鄭和故里和代村4 11牛首山麓鄭和墓42 32索馬里的鄭和村125

內容簡介

古蹟尋芳:遺蹟篇》比較全面地介紹了迄今為止海內外發現的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的各類遺蹟及其歷史傳說。這些遺蹟主要發布於鄭和下西洋航線所經歷的城高以及域外的多個國家和地區,在中內的遺蹟是一分布於作為鄭和船隊始發、聚散、駐泊港口的江蘇南京、成倉和福建長樂、廈門等地;一是分布於鄭和誕生和曾經生活過的雲南亞的泰國、高棉、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汶萊以及南亞的印度、斯里蘭卡和非洲的索馬里、肯亞諸國。
15世紀初,當人們將波濤洶湧、神秘莫測的大海視為驚險畏途的時候,從東方神州大地走出一位傳奇人物,他就是世界航海史上舉世聞名的大航海家——鄭和。
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開闢了人類大航海時代的先河,架起了中亞非友誼的橋樑,傳播了華夏文明,促進了亞非區域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的發展,使海上絲瓷之路空前繁榮和活躍。
鄭和以“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氣概,憑藉著超常的聰明智慧、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勇氣和膽略,不折不撓、勇於開拓的進取精神,受命率領當時世界上舉世無雙的龐大船隊,以高超的航海技術,嘆為觀止的組織才能,指揮近3萬訓練有素的官兵,駕馭一二百艘船,戰風斗浪,歷盡千辛萬苦,長途跋涉在廣袤無垠、兇險異常的大海上。鄭和船隊在28年中,七次遠航東南亞、南亞、東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編織了海上交通網路。他們所到之處,不論國家大小、文化先進與落後,不分種族、膚色,積極宣傳睦鄰友好、共享太平的大明國策,開展了平等互利的貿易,傳播了文明,建立了友誼。
2005年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為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弘揚鄭和下西洋的偉大民族精神,國家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海”為主題,自2003年以來開展了一系列紀念活動。
為配合紀念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日活動,鄭和下西洋600周年紀念活動籌備領導小組與中國科技館組織有關專家編寫了“鄭和下西洋科普叢書”,於7月6日正式出版發行。
“鄭和下西洋科普叢書”一套共四冊
綜合篇--《帆鼓西洋》 時平著
百問篇--《情系大海》 于海明
船舶篇--《舟船勝覽》 頓賀等著
遺蹟篇--《古蹟尋芳》 楊新華等著
這套叢書主要是面向廣大公眾,特別是為青少年讀者而編寫的。作者用大量的圖片和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全面地介紹了鄭和的身世和相關的主要人物,鄭和七下西洋的全過程及其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鄭和七下西洋在航海、造船、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的突出貢獻。
叢書每冊體裁各異、內容各有側重,圖文並茂,突出知識性、趣味性和可讀性。

目錄

1 昆明城東先祖墓 1
2 鄭和故里和代村 4
3 施捨五華大藏經 9
4 建功立業鄭村壩 13
5 南北二京舊府邸 16
6 遠洋寶船出龍江 20
7 獅子山麓天妃宮 25
8 靜海寺內藏珍寶 29
9 督建南都報恩寺 33
10 發心重建淨覺寺 38
11 牛首山麓鄭和墓 42
12 托葬中華淳泥王 48
13 蘇祿東王葬德州 51
14 重修西安清淨寺 56
15 錨起太倉劉家港 61
16 湄洲海神媽祖廟 66
17 南平銅鐘祈平安 70
18 行香泉州先賢墓 73
19 九日山上祈風石 77
20 三峰塔下靈應碑 80
21 福建長樂金剛腿 84
22 景弘故里香寮村 87
23 廈門台灣留傳說 91
24 青花瓷器傳四方 95
25 西沙群島遺沉船 99
26 馬六甲城三寶廟 103
27 蘇祿華人本頭公 107
28 三寶壟港遺蹟多 111
29 王總兵路傳佳話 114
30 斯里蘭卡布施碑 117
31 泰柬二國三寶廟 121
32 索馬里的鄭和村 125
33 古里石碑杳無蹤 130

精彩書摘

鄭和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航海家,但長久以來,人們對鄭和的家世了解甚微,《明史·鄭和傳》中在提到鄭和的籍貫時只有“雲南人”三字。直到《鄭和家譜》和馬哈只墓碑被發現,經過學者們幾十年來的辛勤研究,人們才大體了解到,鄭和出生於一個世代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家庭,他的家鄉在雲南昆陽州(今昆明晉寧縣)寶山鄉和代村。
鄭和的祖先是西域布哈剌(今烏茲別克斯坦境內布哈拉)的貴族,宋神宗熙寧二年(1070)因鄰國入侵遷來中國。鄭和的六世祖賽典赤·贍思丁是元初傑出的政治家,他的名字為阿拉伯語音譯,“賽典赤”意為榮耀的聖裔,“贍思丁”意為宗教的太陽。顯然,這個名字有著濃郁的伊斯蘭意味。賽典赤·贍思丁在宋元之際率千騎歸順成吉思汗,曾擔任成古思汀的帳前侍衛,後來因隨從征戰有功,官拜燕京路總管,地位僅次丁丞相,駐守鹹陽。P1
鄭和是我國古代偉大的航海家和外交家,但有關他的家世出身情況在以往的文獻史料中均無翔實記載。雲南昆明晉寧縣鄭和父親墓志銘的發現,使人們對鄭和的籍貫、家世、出身等情況有了具體的了解,補充了文獻史料記載的諸多不足。
馬哈只墓位於雲南省昆明市晉寧縣昆陽鎮鄭和故里月山西坡的鄭和公園內,背依滇池。馬哈只墓的初葬形制,今已無從查考。此墓自從明初建成以後,年深日久乏人修繕,至解放前已傾陷為土丘,20世紀60年代初期才得以重修。現在的馬哈只墓平面呈長方形,長3.6米、寬2.52米,高出地面約0.4米。墓頂已由水泥砌築,墓框系條石砌成。墓前並立有三塊石碑,中為明初大學士李至剛受鄭和之託所撰的《故馬公墓志銘》;左右二碑各為《明史·鄭和傳》和近人夏光南所撰的《鄭和太公墓志銘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