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菊雲

古菊雲,1936年生,廣東五華。1960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現為廣州巍峰礦產套用研究所所長。

基本信息

人物介紹

古菊雲,教授,高級工程師,1936年生,廣東五華人。1960年畢業於中南工業大學,早年留校任教,後調廣東有色金屬地質勘察局工作,現為廣州巍峰礦產套用研究所所長。198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86年提任高級工程師,1987年晉升為教授,1992年獲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一生創新的古菊雲教授,先後經歷過兩個不同科學領域的實踐和研究:從大學畢業分配到退休離崗,從事地質找礦與科研工作;退休後,自謀二次創業,致力於環保科學的研究和實踐活動。兩個階段都在科技自主創新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國內外知名的地質學家和環保專家。74歲高齡、功成名就的古菊雲,至今仍在不屈不撓地為祖國的環保事業而奮力拚搏,他要完美地譜寫輝煌壯麗的科技人生

人物經歷

青山做伴 獻身祖國地質事業

古菊雲40多年的地質生涯中,大部分時間就職於產業部門,但又長期參與許多重大課題的調查與研究工作。這樣的工作條件,造就了古菊雲成為勤於實踐與勇於創新相結合的科技工作者。古菊雲說:“地質學研究的對象是地球,系一門實踐性、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必須要有艱苦的野外調研和系統的歸納總結,才能發現自然規律,提出具有創見性的、經得起檢驗的學術理論。”他先後主持或參與了原國家科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白銀地質勘察基金會、冶金工業部和中國有色金屬總公司的多類礦產大型科研項目6個。在完成各個項目的過程中,他調研過遍及全國各地的鎢、鐵、稀有金屬、金、銀、鉛、鋅、銅礦床及某些非金屬礦床數以千計,幾乎走遍了祖國的山山水水。通過大量的實踐與研究,古菊雲獨創性地提出了多種成礦規律、學術觀點或理論概念:隱伏脈鎢礦床的單一與雙重形態分帶模式,礦床(田)的球面分帶,隱伏礦床的線細脈標誌與成礦標誌學,四種形式的脈狀隱伏礦床和4個類型的破碎帶礦床,成礦斷裂系統與引裂構造,礦產的成礦體制,中國東南沿海北東向3條深源岩漿帶及其與成礦關係,珍珠岩與沸石岩是分異形成的類質異相體等。
在礦產的成礦規律的研究與認識上,古菊雲造詣最深的是鎢礦地質學。他發現與總結的“脈鎢礦床的垂直分帶——環行分帶——球面分帶規律”,被國內外地質工作者用於指導找礦,找到了大量的工業礦床。古菊雲的科研成果帶來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難以用數字來衡量的。另外古菊雲還發現了地球上第一個具規模的偉晶岩型鎢礦床,使鎢礦床的分類增加了一個新類型。1981年,古菊雲在聯合國亞太經社會主辦的“國際鎢礦地質討論會”上宣讀的論文“脈鎢礦床的形態分帶”,在國際地質界首次提出礦床(田)的環形分帶—球面分帶理論及其找礦意義,使國外的許多地質學家大開眼界,美國著名地質學家P·C貝特曼在大會提問發言說:“首先感謝古菊雲教授做了個非常精彩的、高水平的報告,……。”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如此的稱讚是極其罕見的,同時會後尚有很多國外地質專家私下找古菊雲求教。1988年,由中國金屬學會主持召開的“花崗岩與成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古菊雲在大會上宣讀的“中國的斑岩鎢礦”論文,首次提出“斑岩鎢礦床”的概念及其主要地質特徵。幾乎所有的外國地質學家都對這一新類型礦床具有濃厚的興趣,會上和會後都有不間斷的交流與溝通。
產業部門地質工作的實踐探索,不同於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它必須做到獲得雙重成效,即除了認識自然規律外還要找到工業礦產。無論是寒天還是暑日,古教授都親自帶領專題組戰鬥在找礦第一線。他先後發現了多個有較大價值的礦床:廣東一六稀有金屬礦、金石嶂銀礦、凡口鉛鋅礦外帶菱鐵礦、上舉沸石、膨潤土礦等。一個地質工作者憑自身的野外調查與分析判斷有如此豐碩的找礦成果,彰顯了他專業知識淵博、技能過人。
古菊雲從事地質工作期間,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論文四十多篇,與人合著了《華南鎢礦》,參與編著《中國礦床》,主編《中國銀礦床》。其中《中國礦床》獲得“國家最高圖書獎”。
古菊雲在地質科學、特別是鎢礦地質學上的突出貢獻,贏得了國內外同行的廣泛關注和高度讚譽,國內的許多鎢礦地質工作者稱其為“找礦能手”、“當代鎢礦第一人”、“一代宗師”。1999年11月16日《中國技術市場報》的《科苑星座》欄目,以“鎢礦專家古菊雲”為題,報導了古教授在鎢礦科技工作上及其他方面的光輝業績。古菊雲40多年地質工作的艱苦征程中,有很多不為人知的感人事跡和劫難逃生的經歷,本文無法增加篇幅講述他的故事。

花甲古稀勇創業 再譜環保新篇章

1993年,57歲的古菊雲,在地質事業上所取得的成就早已眩人眼目、蜚聲中外。此時,他作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決定——二次創業。他牽頭以5個教授為主體、集資40萬元,到廣東省梅州市平遠縣山區與地方政府聯合開發該地礦產資源珍珠岩。此事引起了眾多媒體的關注,《光明日報》、《南方日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等都以“五教授集資開發礦產資源,支援山區建設”或“技術扶貧、振興山區”為題,在重要版面的顯著位置刊發了這條新聞。在開發加工珍珠岩礦產過程中,古菊雲又發現了與之共生的沸石、膨潤土礦產。沸石被稱為萬能非金屬礦產,用途非常廣泛。但當時正是國家金融收縮時期,珍珠岩、沸石原料市場很不景氣,他便又牽頭組建了“廣州巍峰礦產套用研究所”。古菊雲帶領研究所員工將沸石、珍珠岩進行深加工,研發高新技術產品。
研究所成立後,早期曾以上述的礦物質為原料研製高強優質水泥、新型輕質牆體材料、無公害長效肥料等,這些新技術項目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因當時的種種原因而未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由於人類生存環境面臨著日益惡化的趨勢,出於急國家之所需,1996年轉為主攻環境保護。在古菊雲教授和他的同事們的共同努力下,克服多方面的困難,經過兩年時間便研究開發出多項國內外領先、先進水平或填補國內空白的高新技術水處理產品,有NMSTA天然礦物污水治理劑、NMDA天然礦物除油劑、NMAWP天然礦物水質淨化劑和NMADSW天然礦物靜水防腐清污劑,構成水處理系列產品。其中NMSTA天然礦物污水治理劑,投產10年來的反覆創新,現已在市場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套用上的突出優勢是:善治疑難廢水;去除重金屬、氰化物、氨氮、磷、硫等有特殊效果;污水處理工程裝置簡單,可大量減少工程建設一次性投資;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和套用操作極易掌握;處理污水成本現最低廉。該產品已經獲得 “中國發明專利權”,並榮獲 “中國優秀專利產品”稱號,還得到了“首屆香港中華專利技術博覽會金獎”、“中華專利技術發展成果獎”和“首屆香港國際新產品新技術博覽會金獎”。
“NMDA天然礦物除油劑”是消除油污的新技術材料。礦物油、植物油、動物油及混雜油,均有良好的淨化效果。主要用於清除水體油污,但對地面油污亦同樣有效。“NMAWP天然礦物水質淨化劑”是過濾材料,流水通過淨化劑的過濾作用而達到淨化水質。他重點用於供水淨化,包括生活、工業、漁業、農業等用水的淨化,也可用作污水處理之中水回用。“NMADSW天然礦物靜水防腐清污劑”的套用對象是相對靜止的水體,如湖泊、水庫、養魚場、池塘等。它的實用意義可概括成四句話:防止靜水的水質惡化,消除水中的各種污染物,改善水體與水底的生態環境,為水中生物提供養料。
必須指出的是,這些自主創新的天然礦物水處理系列產品,與化學合成的水處理材料有本質上的區別,可稱其為綠色環保產品。由於這些產品都是以礦物質為主體原料,古菊雲將此類水處理方法命名為“礦物法”,它是與物理化學法、生物化學法相併列的新型水處理方法。

忍辱負重 漫漫艱難維權路

古菊雲的平生格言是:“人生短暫如彈指,留點英名在人間。”它指引著古教授不畏艱險地為事業終身拼搏。
在人生歷程的前半段,古菊雲在國營單位從事地質礦產工作。他的黃金時期是在“抓革命,促生產”的年代渡過的,那個年代要想專心致志搞科學研究、搞發明創造是反時代潮流的。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他一心撲在科技事業上,並取得了驚人的業績。
儘管古菊雲在從事地質工作過程中也曾經歷了許多驚濤駭浪,但困難與挫折最多的還是二次創業時期。資金是二次創業初期面臨的主要困難,那時候的知識分子一般都沒有積蓄,幸好古菊雲是地質礦產專家,有很多開礦老闆請他做技術指導,於此他掙積了一點費用。這點錢就成了他開辦研究所的資本,但光靠它還是無法維持生存。在十分艱難的時候,古菊雲得到了廣東省領導的支持與幫助,向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環保局等部門申請科研經費,這些部門都給予了他一定程度的支持。在現實社會活動中,雖說錢不是萬能,但沒有錢又是萬萬不能。創業的艱辛只有當事人才能體會。
產品進入市場,相伴而來的則是漫無休止的侵權官司,這是古菊雲二次創業中遭遇的最大挫折。他告訴記者:“第一場官司是2001年初至2005年底,屬專利侵權官司,我是原告,由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這場官司本是簡單的案件,但一打就是5年,不知消耗了我多少時間和精力。雖然我贏了官司,但判決令人啼笑皆非。廣州中院判決被告侵權,但又不支持原告提出的停止侵權和公開賠禮道歉、消除影響的要求。有判決無執行,判定的經濟賠償我1分錢未得到,最後不了了之。2006年12月開始,我又墜入了一場經濟犯罪官司的深淵,本人還是原告。以我為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的廣州綠新天然礦物環保有限公司出現了內鬼,涉嫌職務侵占、挪用資金、侵犯智慧財產權等犯罪行為。我代表全體股東向政法機關提出控告和申訴,時間又有5年了,但至今仍懸而未決,漫漫官司路,望不到盡頭!”
古教授最痛心疾首、深感無奈的混帳官司,使古稀老人弄得心力交瘁、感慨萬千。他說:“進入市場14年,打官司已用了10年時間,這叫生命消耗戰,人生能有多少個10年吶!這些時間和精力用來搞創新該多好啊!對我來說,時間比什麼都寶貴,時間就是生命。”在此人們不禁要問,侵權算不上大案要案,為什麼要花那么多時間和精力,對此筆者也是不甚理解。而古教授回答說:“時間全花在執法場上,立案難、判決拖,無限期的折磨,年復一年。在科技界,智慧財產權得不到保護,絕不是只有我一個人,這是中國科技工作者的悲哀。”像古菊雲這樣的一生搞創新、74歲尚在為國操勞的自然科學家,在國內外都是為數不多的,這份赤忱之心值得珍惜。改革開放30年的今天,他為事業呼喚呻吟,為保護智慧財產權鬥爭10年仍在堅持,我們看到了“全社會特別是產業界以至智慧財產權執法機關,在觀念上不能對智慧財產權保護有一個立體、全面、巨觀、深入的理解,完善、加強智慧財產權民事訴訟中的執法措施迫在眉睫”!古教授的官司,已引起了多家媒體的關注,2008年9月3日,中國科學院主辦的《科學時報》專門就此發出呼籲:“我國的執法部門是否應對那些為建立創新型國家而奮鬥的優秀人才給予更多的法制保障。”所有的媒體人都希望此事能引起相關部門的重視,為熱衷於自主創新的科技工作者營造更寬鬆和諧的工作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發展。
古菊雲教授的科研成績和重大貢獻,得到了國家和社會的充分肯定。他參加工作以來獲得的從國家到單位的各類獎狀、榮譽證書(稱號)二十多項。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參加過數次中共廣東省委、省政府主持召開的高級知識分子座談會或茶話會。2004年和2007年,以特邀嘉賓身份出席了“第三屆和第六屆中國科學家論壇”;2005年,參加了“中國第六屆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座談會”和“感動中國——時代傑出創業新聞人物2005新年論壇”;2009年,被授予“全國勞動英模”和“中國百名優秀髮明家”榮譽稱號;在參加歡慶共和國60華誕的系列活動中,榮獲“共和國時代先鋒”、“共和國功模人物”和“中華脊樑”稱號。

科技成就尤可貴 報國精神價更高

古菊雲教授在地質科學和環保科學上的重大突破和卓越成就,為祖國爭了光、為民族爭了氣、為人類社會的進步增添了磚瓦,我們可稱其為中華科技驕子。他一生創新所做出的社會貢獻,已得到了世人的認可和讚頌,並且正在寫入我國科學發展的史冊。然而,在記者與古菊雲的交談中,內心感悟到仿佛在讀一本厚重的書,書名叫“古菊雲精神”。這精神可歸納為三句話:“赤誠中國心,坎坷奮鬥路,把生命獻給科學事業。”它是無價之寶,是全社會的珍貴財富。我們的時代十分需要精神,當今中國人、特別是年輕一代,匱乏的就是精神。古菊雲精神體現於他50年科技生涯的方方面面。
古教授說:“世界是個大家庭,社會進步要靠包括中國人在內的全球人的共同奮鬥。我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電燈、電話、電視機、冰櫃、洗衣機、汽車、輪船、飛機等等,都不是中國人發明的,但它們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都在快樂地享受人類文明成果,有13億人的中華大國,不能只是享受而不作貢獻。現在‘孔子學院’遍及全世界,外國人說中國的古代人真了不起,作為中國人感到欣慰;但在近代和現代科技發展長河中,大陸中國人的足跡實在太少了,我們又感遺憾。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金以來,獲得該獎項的華人已有8位,但沒有一個是在60周歲的新中國里受教育走向成功的。振興中華,任重道遠啊!”古菊雲胸懷共和國、心繫全人類,這是老一輩科學家的偉大形象。要建立創新型國家的時代需要有一支具備這種精神境界的科技大軍。
古菊雲從事兩個行業、兩類學科的生產實踐和科學研究長達50年 。在這漫長的人生旅程中,他都能自覺地堅持一天工作11個小時以上,即每天三班制;極少休息星期天,星期天稱為星期七;政府規定的帶薪休假時間和常規的節假日都用於業務工作;到古稀之年更為忙碌,經常搞試驗研究到深夜零晨之後。他把一生的時間、精力和心血都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他的偉大成就是以巨大的付出換來的,這是常人不具備的“科學家獻身精神”。古菊雲捧著一顆心來,不拿半根草走,他是真正的“人民科學家”。
古菊雲的一生中多數時間就職於產業部門,他首先要完成上級下達的生產任務,同時又要做好科研工作,一般都沒有完整、專門的時間搞科學研究,而是要在生產中結合科研。這也就不難理解古老的八小時之外時間和節假日在做些什麼。誠然,正是這樣艱難的工作環境造就了古菊雲成為生產實踐與科學研究相迸進、地質科學與環境科學相結合的典範。古菊雲對記者說:“認識自然規律,利用自然規律為社會服務,這就是自然科學。毛澤東所說的‘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利用自然規律的深化過程。許多學科的研究與創造,都不是科研室或實驗室可以完成的,而是要經過長時期的現場實踐與認識,只有產業部門工作的人最具備這個條件。現在中央提出的‘自主創新的主戰場擺在企業’的方針是十分正確的。”古菊雲按自己的體驗而提出的這些看法,對於我國今後科研體制改革和科技人員的培養,都有重要的現實意見。
古菊雲一貫低調,平時不露相,於無聲處渡光陰。做事不張揚,杜絕沽名釣譽。但他有特殊的科學靈感和非凡的科學思維,敢於破天荒、勇於摘取“王冠上鑽石”。這是科學大師的品格,也就是《人才學》所分類的創造型人物。在記者採訪時,古教授談到了某些與之相關的話題。古老說:“長期以來,我國流傳著很多新的成語或典句:政治掛帥,又紅又專,德才兼備,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無產階級知識分子,科技為政治服務,等等。 這些口號沒有人給予定義,詞典上也未見解讀。但它有嚴重的負面效應,就是使科技工作者無所適從、左右為難、極度困惑,生怕走錯了方向。在新中國的歷史上,也曾批判過‘只專不紅或白專道路’,刺傷了許多知識分子的心底。按我的見解,科技工作者懂得‘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自己的祖國’就足夠了。科學家和政治家是兩個不同的群體,兩者兼備是不可能的。歷史經驗已雄辯地證明,一個嶄露頭角的科技人員,一旦賜予政銜就得向政,踏入了政壇務必要做政事,其科技生命恐怕就很難延續了。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太多了。然而,一個投身於科技工作的人,若不搭政治,又只能在行業內或學術界成名,而得不到有權有錢的政府的關注和支持,卻又會是寸步難行。在中國做學問實在太難了。”古菊雲還談到:“從毛澤東時代到現在,辦什麼事都強調民眾運動,科技工作也不例外。現在的時尚名稱叫‘科研團隊’,我們的領導人很少注意個人在科技發展中的作用。世界科技發展歷史上,那些劃時代的發現、發明和創造,都是個人的成就而不是集體作品。設立諾貝爾獎金109年,每年獲得獎項者都是個人、沒有一個團隊。生性好奇、銳敏的靈感、獨到的觀察力、特異的科學思維,是為數不多的創造型人才的素質,我們期待著脫穎而出的就是具備這種素質的人才。我國的各級領導都千呼萬喚人才輩出,但一年又一年看不見、摸不著。人才在哪裡呢?就埋在那些團隊的人堆里。他們不是需要三顧茅廬拜臥龍,而是土掩石壓難出頭。人才難得,人才發光的環境更難得啊。”古菊雲一口氣就談了很多很多,記者最深的感悟是,古老是個憂國憂民的科技人,渴望有人能改變現狀。古菊雲的親身經歷總結,說出來了許多人想說而未說的話。顯然必須對極不適應科技生產力發展、嚴重阻礙人才湧現與培養的社會上層建築進行大刀闊斧的變革,但這種自我變革是困難重重的,因為它會遭到許多已得到利益者的反抗,這就不能不採取強力的或非常的手段衝破阻力,否則實施《人才發展規劃綱要》、建立創新型國家都將成為泡影。
古菊雲教授原是地質科學工作者,在臨退休時就想著並開始二次創業,作為生命的第二階段。其擇業的指導思想是,環境保護是最直接為人類社會服務的偉大事業。他自發自謀開創新事業,,白手起家,資金、辦公室、實驗室、科研人員、設備儀器等都要自己解決。對一個窮秀才來說,絕非易事。古菊雲在曲折坎坷的創業道路上滾打了17年,事業成功了,但他至今仍未停步。二次創業成功後,千斤重擔壓在古菊雲的肩上,身兼三個單位(開發礦產的原料工廠、生產水處理劑工廠、礦產套用研究所)的法人代表;技術研發、生產管理、開闢市場一手抓。74歲的他有如此氣魄,堪稱傳奇人物。
古菊雲二次創業中遇到最大的、自身無法克服的困難挫折乃是法制的阻難。漫漫10年官司路所遭到的心理煎熬和精神折磨,不是常人能夠承受的。但古菊雲一身正氣,笑迎逆境,世態炎涼無所懼,強權壓頂不彎腰。儘管現在仍在痛苦中掙扎,而他堅信正義一定會戰勝邪惡。更難能可貴的是,古菊雲得不到公平不氣餒,重承委屈不動搖,在殘酷的現實面前堅持事業至上,從不放棄攀登科技新峰。古老說:“生命的價值在於創造,莫讓夕陽輕逝流,用悲壯的黃昏鑄造暮年的業績。”他的胸懷猶如天空大海,我們敬佩萬分。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乾”,風雨歷程五十年,古菊雲教授以堅強的毅力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為自己打造了一個無悔的人生。其光輝勳業和科技報國、死而後已的精神,使他成為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學習榜樣。祝願古菊雲教授永做暴風雨里的雄鷹,在未來的日子裡,繼續不斷地攀登新的科學高峰,取得更多璀璨的科技成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