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滎陽城

古滎陽城,在鄭州西北27公里處,最早建於戰國時期,城垣略呈長方形,大部尚存。

在鄭州西北27公里處,最早建於戰國時期。城垣略呈長方形,大部尚存。自古滎鎮西北隅南伸至紀公廟村以東,臨索須河折向東至古城村又北折百米左右。北城牆東到釣魚台村拐向南與古城村城牆相接。東牆已被濟水泛濫沖沒,僅存東北、東南兩個拐角。故城南北長約2000米,東西寬約1500米,周長約7000餘米。殘存城牆最高處20米,上寬10米,基寬30米。城牆系版築而成,層次分明,夯窩清晰。西城牆有3處缺口,當為城門遺蹟。
滎陽,因位於滎澤西岸滎水之陽而得名。東有鴻溝通淮泗,北依邙山臨黃河,南面遙望京索,西過虎牢關接洛陽,地勢險要,為南北之綰轂、東西之孔道。春秋時,晉楚稱霸中原,曾鏖戰於此;戰國時,秦拔滎陽置三川郡,為郡治並設敖倉於邙山;秦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吳廣曾奉命監攻滎陽;楚漢之爭,雙方曾屢據滎陽,劉邦取敖倉之粟扼項羽於滎陽東,終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北魏太和年間移滎陽治所於索城。歷史上,這裡為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
滎陽在西漢時降為縣,屬河南郡,東漢時屬河南尹,三國、魏、晉屬滎陽郡,北魏初屬滎陽郡,後漢屬東恆農郡,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城廢。酈道元著《水經注》時稱之為“滎陽故城”。解放後,曾多次在這裡進行考古調查和發掘。根據調查,城內東北為糧倉,東部高地為官署,南部為居民區。同時在故城內發現了古代房基、夯土台、水管道等城市建築設施;城外發現了漢代冶鐵作坊;還出土有金、銅貨幣、銅器、鐵器、陶器等。
1963年6月20日,由原河南省人民委員會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