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產信息
所屬地區:河南·鄭州·惠濟區文化遺產名稱:古滎對花鼓
遺產編號:Ⅲ-5
遺產類別:傳統手工技藝
申報日期:2006年申報人/
申報單位:惠濟區
遺產級別:市
簡介
對花鼓也叫鼓戲,表演者由20人組成,每個各執一件樂器,邊擊邊舞。樂器有:大鼓、大鑼、鐃、馬鑼、盆釵各4面。表演者按照不同的鼓牌子做各種表演,表演的形式,分文戲、武戲兩類,文戲有:《不遞照》、《老常套》、《四擺頭》、《鐵曲連》4個牌子;武戲有:《三請諸葛》、《秦王點兵》、《小蟲吵嘴》、《獅子滾繡球》等14個牌子。文戲與武戲區別在於文戲表演時,演員之間沒有互相交槌,而武戲則有。對花鼓的表演,可以圍一個圓場子,稱作交鼓錘,也可以邊行進邊打,稱作路鼓。行進的步伐有前進步、後退步、橫退三種,不行走的只有站步一種。行進時一般都打文戲牌子,圍圓場時多打武戲牌子。
對花鼓的表演氣勢雄壯,動作剛健有力,技巧複雜,只有古滎鎮能夠演出,曾參加過全省民間舞蹈調演,得到觀眾一致好評。
起源
古滎鎮的“對花鼓”起於20世紀三十年代。當時古滎鎮為滎澤縣縣府所在地,每條街都有一支小型鼓樂隊。當時民眾們經常搞一些祈雨、趕廟會的活動,而每有這些活動各街鼓樂隊都要參與打鼓助興。鼓隊匯集,從對陣比賽,到學習交流,最終達到融合重組,合眾為一。古滎鎮“對花鼓”就應運而生了。表演形式
對花鼓也稱“鼓戲”。參加表演者一般由20人組成,每人各執一件樂器,邊擊邊舞。樂器有:大鼓、大鑼、鐃、馬鑼、錙釵各4面。演奏起來聲音渾厚、恢弘大氣、雅俗共賞、撼天動地。尤其應當提到的是,它的演奏不僅具有其它鼓樂隊的喜慶熱烈,而且富於歷史文化內涵。它的每個段子都圍繞一個主題,都聯繫著一個歷史故事。各種樂器都須按“鼓牌子”——鼓譜擊打,不能隨意亂敲,所以節奏動聽,引人浮想聯翩。表演的形式還分文戲、武戲兩類。文戲一般是邊走邊打,稱為路鼓,他們時而前進,時而後退,或者橫著走步,偌大的一面大鼓掛在腰間竟不影響他們輕巧的鼓步。文戲有:《不遞照》、《老常套》、《四擺頭》、《鐵曲連》4個牌子;武戲有:《三請諸葛》、《秦王點兵》、《小蟲吵嘴》、《獅子滾繡球》等14個牌子。文戲與武戲區別在於文戲表演時,演員之間沒有互相交槌,而武戲則有。如果沒有親臨現場,耳聞目睹,你就很難想像得出這么粗笨的大鼓競能敲出如此生動、細膩的情節。武戲鼓牌子有“十面埋伏”、“闖幽州”等等,敲起來更是震撼人心,場面氣勢雄壯,動作剛勁有力,技巧複雜高超,讓人看得眼花繚亂。
上個世紀50年代,古滎的“對花鼓”在鄭州市人民公園演出以慶祝社會主義改造的全面勝利,我國著名詞作家田漢也聞訊來觀看,觀後又專程到古滎採訪,並記下了鼓譜。這讓“對花鼓”的隊員們受到了很大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