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法牧豬

古法牧豬

古法牧豬,又稱生態平衡式古法牧豬,是根據宜章縣莽山瑤族鄉當地牧養莽山黑豚的傳統總結的一种放養豬模式。這種養豬模式依照王錚《農書》、賈思勰《齊民要術》、《豬經大全》等古籍資料記載的養豬方法,順應豬的習性,本交繁殖,野外生產,自由放牧,野外採食,補飼發酵原糧,生長12個月,自然成年。

古法牧豬文獻

王禎《農書·農桑通訣集之五·畜養篇第十四·養豬類》“養豬,凡占山皆用橡食,或食藥苗,謂之‘山豬’其肉為上”,此謂在山區,將豬放牧在山上,採食橡子、本草藥苗,這种放牧山豬,品質上乘。王禎又說“江北陸地,可種馬齒”;“用之鍘切,以泔糟等水浸於大檻中,令酸黃,或拌麩糠雜飼之,特為省力,易得肥腯”。此謂古時用青料發酵,麥麩、米糠餵豬。

《齊民要術·養豬第五十八》“初產者,宜煮谷飼之”,此謂剛剛生產的母豬,要用煮熟的谷餵。古羅馬瓦羅《論農業·第二卷家畜·第四章豬》“這種動物(豬)特別要用橡子來餵——沒有橡子的時候就餵它們大豆、大麥和其他穀物,因為這些東西不僅使豬上膘,而且還使豬的味道鮮美適口”;“在夏天早上還沒有熱起來的時候,要把豬放牧到有陰涼的地方去,不過在那裡須有水”,“到下午,最熱的時候過去了,才能再叫它們去吃草”。

順應習性牧放

莽山黑豚 放牧在莽山瑤族鄉山區,當地人順應豬的習性,自由放牧在野外,與野豬配種繁殖後代,豬糞自然淨化,補充林地肥力;飼餵發酵原糧,提高豬體免疫力和健康度,放牧12個月,自然生長成年。《齊民要術·養豬第五十八》說“泥污(十)得避暑。亦須小廠,以避雨雪”,故在放牧地架廠棚,給豬遮風避雨,但不設圈門、圍欄,以便自由爬山涉水,吃本草藥苗喝山泉水。

放牧豬具有有穴居性,在山地拱土成洞做窩,實地測量豬拱窩尺寸,在背風向陽處搭建仿生豬窩。豬愛乾淨,遠離豬窩3-5米排泄,故須在豬窩附屬檔案的排泄地建立儲糞池。放牧豬有念窩性,以窩為中心活動半徑1.5公里左右,中午回窩睡午覺,傍晚以鑼聲為號,召喚野外豬歸窩補飼。

放牧的母豬保留有野外生產的習性和護仔母性,臨產母豬自由在林中尋避風透水處銜枝做產房,產後三天內不離窩,產後10天豬仔能爬山了,母豬帶豬仔回窩,故任其放牧豬野外產仔,免予接生護理。

本草酵素防疫

北宋歐陽修所修《新唐書-本紀-德宗》記德宗“以沙苑豢豬三千,給貧民”。明代詩人姜南《投瓮隨筆》也說“奏言虢(guó,今河南靈寶市)有官豕三千為民患”,德宗“詔以豕賜貧民”。唐德宗年代無抗生素,官家有三千頭豬存欄,是因為放牧豬採食本草藥苗預防了疾病發生。

放牧的莽山黑豚除了在山裡採食本草藥苗外,還按照中獸醫古籍《豬經大全》的方劑,在補飼的發酵穀物中添加本草藥苗。用麥麩、米糠、黃豆發酵作補飼料,經發酵的補食料含有豐富的酵素和益生菌,改善了放牧豬腸胃的菌落,增強了抗病能力,形成了莽山黑豚的風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