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革
該處明中葉至清屬迎仙鄉。1930年屬萊陽縣第一區挺南鄉,1934年11月屬迎仙鄉農學校,1940年屬萊陽縣第一區,1945年屬萊東縣第八區,1946年屬萊東縣白龍區。1952年屬萊陽縣第十三區,1956年屬萊陽縣白龍區,是年7月劃為徐格莊鄉,1958年劃歸城廂公社,1963年1月劃為泉水公社。1982年1月更名為古柳公社,1984年撤銷公社設古柳鎮,1989年4月設立古柳街道。
旅遊資源
境內有“挺城遺址”、“丹崖春雪”等名勝古蹟。革命烈士陵園坐落在風景秀麗的紅土崖上。
挺城遺址
位於辦事處駐地北1公里,中古城村南,五龍路兩側,面積約1平方公里,為西漢古挺城。據《萊陽縣誌》記載,“挺城,在縣南七里古城村南。漢置,北齊廢,遺址尚存”。“北齊天保七年(556年)入昌陽。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廢挺入盧鄉,唐併入昌陽”。明、清挺城已是故墟荒壘,雜草叢生,成為放牧牛羊的場地。“挺城牧笛”昔被列為“萊陽八景”之一。
清光緒年間,挺城故墟出土一“漢洗”,銅質,形圓若缽,三足,高一寸六分,口徑四寸,重十餘兩。內鐫雙龍,龍間為“天鳳元年”四字。外為鱗鳳魚龍,惟龍鳳可辨。底為雙魚,魚間為“富貴長宜子孫”六字,字作小篆,殊古樸。又有銅皿一具,外大篆“重一兩十四銖”六字。後當地人也常於此發現古文物。1981年由專家設點探測,於遺址地下1米許,發現有大量飾凹弦紋、繩紋之青灰陶片、勾連紋之圓形瓦當和幾何紋磚。此外,還有少量罐、豆等陶器與戈、鏃、五銖錢等銅器,皆為西漢遺物。
“丹崖春雪”
位於辦事處駐地東2公里,有陡崖,土紅若朱,名紅土崖。崖前有清水河,崖西有蜆河,兩河交匯於西南,夾河楊柳煙樹,蘆葦叢生,沙壤廣漠,梨林無垠,歷來為萊陽遊覽名勝。早年,崖巔建有“仙觀寺”和“文筆峰塔”。塔始建於明正德年間,後停頓,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建成。塔基10餘圍,高約24米,13層,塔身挺拔直起,上插雲霄,恰似一支矗天巨筆,象徵萊陽大地人才輩出。惜“文革”期間毀沒。每當陽春三月,薰風和暢,登崖南望,河岸綠柳垂楊,梨園萬卉怒放,如雪海銀花,是為“丹崖春雪”。清朝文人趙蜚聲曾有“千樹梨花千樹雪,一溪楊柳一溪煙”的佳句。
紅土崖烈士陵園
面積3.2萬平方米,安葬英烈2526名。陵園大門朝南,扇形展開,橫匾“紅土崖烈士陵園”,旁書“唯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兩邊粉牆上,橫書“生的偉大,死的光榮”。陵園高矗崖巔,氣勢雄偉。四周松柏蔥鬱,南眺五河,碧水滔滔,北依丹崖,赤壁巍巍。紀念靈堂內一輓聯題有:“蜆河滾滾英雄淚,丹崖巍巍烈士碑”。
名人
古柳人傑地靈,人才輩出。明清之際,當數姜家莊村“二姜” 最為著名。清代大詩人袁枚稱:“萊陽兩姜先生,以孤忠直節,名震海內。”姜埰、姜垓兄弟二人,皆明末進士,被譽為“一門雙進士”,萊陽俗稱“二姜先生”。
姜埰。崇禎四年(1631年)進士,初授真州知縣,升禮科給事中,任上耿直敢諫。清兵入關後,流寓蘇州,著有《敬亭集》。卒後葬於宣州(今安徽宣州)敬亭山麓。
姜垓。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進士,官至吏部考功司員外郎。清軍入關後遂隱居於天台山、雁盪山。後卜居姑蘇半塘書屋,閉門讀書,不交賓客。著有《瀏覽堂集》《崖西詩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