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古斯塔夫·路德維希·赫茲於1887年7月22日出生在漢堡,父親古斯塔夫·赫茲博士是一位律師,母親是Auguste, née Arning。赫茲在漢堡完成中學學業後,於1906年在哥廷根大學(1906年—1907年)開始了大學學習,相繼又在慕尼黑大學(1907年—1908年)和柏林洪堡大學(1908年—1911年)學習,1911年獲得博士學位,導師是海因里希·魯本斯(Heinrich Rubens,1865年—1922年)。1913年,赫茲被任命為柏林物理研究所的助理研究員,但是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他在1914年應徵入伍,在1915年的一次行動中嚴重受傷。1917年,赫茲回到柏林擔任講師,1920年至1925年間在埃因霍溫飛利浦白熾燈廠的物理實驗室工作。
1925年,赫茲被選為哈勒大學物理研究所的教授和主任,1928年再次回到柏林任夏洛特堡工程大學(即柏林工業大學)物理研究所主任,出於政治原因,赫茲在1935年辭去了這個職務,回到工業界,在西門子公司的研究實驗室任主任。後來又前往萊比錫的卡爾·馬克思大學(即萊比錫大學)的物理研究所任教授和主任,期間的1945年至1954年,他還在蘇聯的一家研究實驗室任主管。赫茲在1961年退休後居住在萊比錫,後來移居柏林。
科學研究
古斯塔夫·赫茲的早期研究,涉及到對二氧化碳的紅外吸收與壓力和局部壓力的關係。1913年,他與詹姆斯·弗蘭克合作,開始了對電子研究,在他1913年應徵入伍之前,他對各種氣體的電離勢進行了很多耐心的研究和測量。1912年至1913年間,古斯塔夫·赫茲與同在柏林大學任教的詹姆斯·弗蘭克完成了電子碰撞的弗蘭克-赫茲實驗,赫茲提出了電子在與原子碰撞時,譜線群和能量損失相對於原子靜態能量狀態的定量關係,這一結果與玻爾關於原子結構的理論完全一致,後來成為了玻爾原子理論和普朗克量子理論正確性的重要證據。古斯塔夫·赫茲和詹姆斯·弗蘭克也因此獲得19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在1928年返回柏林後,赫茲的第一項任務是重建物理研究所和學校,通過他的不懈努力,這一目標得以實現。他在柏林物理研究所負責研究一種通過擴散級聯方式來分離氖的同位素的方法。
赫茲曾單獨或與詹姆斯·弗蘭克及Kloppers合作發表過許多論文,對電子和原子之間的能量交換進行了定量的研究,對電離勢進行了測量。他還寫了許多有關分離同位素的論文。
個人榮譽
古斯塔夫·赫茲是德國科學院的院士和哥廷根科學院的院士,他同時還是匈牙利科學院的榮譽院士、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的院士和蘇聯科學院的外國院士,曾獲得德國物理學會的馬克斯·普朗克獎章。
家庭背景
古斯塔夫·赫茲於1919年同Ellen née Dihlmann結婚,他妻子1941年去世,他們的兩個兒子都是物理學家,卡爾·赫爾穆特·赫茲(Carl Hellmuth Hertz,1920年—1990年)是隆德工程大學的教授,另一個兒子約翰內斯·赫茲(Johannes Hertz)則在德國科學院的光譜學研究所工作。
1943年,古斯塔夫·赫茲與他的第二任妻子Charlotte, née Jollasse結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