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鎮

古文鎮

四川省榮縣古文鎮,幅員面積132.2平方公里,11.5萬人,2001年鄉鎮建制調整後,以幅員廣、人口多擠身全省丘陵大鎮之一,古文鎮以促農增收為核心,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大力發展蠶桑生產,培育一村一特色經濟,壯大農村經濟支柱產業。

基本信息

鄉鎮概況

古文鎮一村一特色經濟初步形成,海椒、大頭菜,西瓜、椪柑特色產業不斷

發展壯大,2008年海椒栽植面積近2500畝,大頭菜1000畝,西瓜2300多畝;以椪柑、豐水梨等為主的優質水果5000多畝,水果產量達2500多噸;全鎮退耕還林3700畝,用於麻竹種植1500餘畝,竹筍年產量1000餘噸,產值80餘萬元。狠抓畜牧業和勞務輸出,生豬出欄2.3萬頭,山羊出欄3000隻,小家禽畜35萬隻,年均增長8%以上,勞務輸出5000多人,勞務收入達2600餘萬元,勞務經濟已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基礎設施

“雷主任,我看到袁大娘把村道上的石頭顆掃回家去整院壩了,大家都這樣整,村道管不了好久喲,你快去制止一下嘛。”古文鎮五廟村主任雷澤榮在鎮政府辦事時,接到了村民的“求助”電話。當即,雷澤榮趕回村處理此事。古文鎮為管、養護好村道,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確保村道用好、用久。

2008年,古文鎮11條村道48公里已全面建設完工,為確保村道用好、用久,古文鎮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管、養力度。記者在各村村道入口看到,村道口兩旁設有1.5米長、1.2米高的石

古文鎮 古文鎮

墩,並樹立了限寬、限重和限速警示標誌。在村道兩旁,三四個村民正在清理水溝、垃圾和除草。“管、養好村道是對全村人負責,道路‘健康’了,我們致富才更有希望。”正在除草的曹家園村村民歐德銀擦擦額頭上的汗水說。“公路是‘三分建,七分養’。不但要保證村道‘健康’不受損害,更要確保村道整潔。”古文鎮鎮長吳哲豐說,2008年,古文鎮投入資金5000餘元,在各村道口設立了警示標誌,對入村車輛的寬、重、速進行了限定,對損壞公路及設施的車輛規定了200-5000元不等的處罰辦法,並公布了鎮、村舉報電話;投入資金近2萬元,對村道設立了維護石墩,嚴把車輛村道入口關;對各村段的公路實行村主任責任制,各村落實四五名村道協管員,負責日常的水溝、路面、垃圾等清理和除草工作;採取一事一議的辦法,全鎮人平每年集資2元,用於村道管理和維護,鎮政府出資2萬元對管養得好的人員和舉報民眾進行獎勵。

“如今大家逐漸有了這種意識,管好、養好村道,才能增收致富。”鷹嘴塘村支書李永清說,“不少村民還自覺地形成了不亂扔垃圾的良好習慣,這對村民也是一種良好的教育。”

特色產業

“2008年,政府和經紀人採取系列幫扶措施,我的麻竹產量高,2008年共賣了2000多公斤,收入2000多元。”在榮縣古文鎮五廟村4組採訪時,村民雷澤榮高興地說。筆者看到,雷澤榮家的3.5畝麻竹枝繁葉茂,雷澤榮正熟練地挖竹筍。

古文鎮實施退耕還林1700畝,麻竹種植2000畝,涉及

麻竹 麻竹

農戶2000餘戶。2008年,麻竹已進入盛產期,預計2008年全鎮可產筍2000餘噸,產值可達120餘萬元,產成竹100噸,產值可達20萬元,全鎮農民人均增收100餘元。2008年來,古文鎮黨委、政府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化,加快農村經濟建設,抓住國家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的機遇,引導經紀人收購農戶生產的竹筍,形成了麻竹“產--供--銷”一條龍;鎮林業站也加強對種植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增加了村民收入。2008年,全鎮已湧現出一批種植麻竹大戶。

“麻竹成林後,全鎮的森林覆蓋率提高了,有利於防止水土流失,改善小區氣候,提高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鎮長吳哲豐介紹,以前那光禿禿的山坡,如今已變得鬱鬱蔥蔥,到處生機盎然,竹樹成蔭,河水、溪水已清澈見底,多年不見的白鷺已成群結隊地來到這裡安營紮寨,時常都能聽到鳥兒在竹林里歡快歌唱。

鄉鎮農業

“這幾天天氣好,要抓緊時間栽種和除草,三四個月過後,我的2畝多海椒就要結‘金條’了喲。”古文鎮山邊村3組村民沈良英一邊給剛栽種下的海椒除草,一邊樂呵呵地對記者說,“

古文鎮 古文鎮

按照2008年的產值,一畝純收入2500元不成問題,我還在中間套種了花生,這筆收入還沒有算上喲。”像沈良英這樣種植海椒的種植戶,古文鎮還有很多。全鎮在2008年海椒種植3000畝的基礎上,2008年又新發展種植了2000畝。在古文鎮山邊村、李子村等看到,到處都是地膜育地海椒,嫩綠的海椒苗在風中輕輕的搖曳,地里的村民有的正在栽種,有的正在除草,有的正在澆水,汗水浸透了衣服,笑容洋溢在臉上。“勤勞才能致富,我2008年不但育海椒苗賺了2萬多元,還自己種海椒,這是一條增收的好路子。”古文鎮朱家灣村民楊德銀指著自己種下的3畝海椒地說。

據了解,古文鎮大力發展以海椒為主的蔬菜的種植,2008年,全鎮種植海椒3000畝,產值1200餘萬元,僅此一項,全鎮人均增收700餘元,形成了海椒種植“一村一品”的有4個村。2008年,古文鎮再發展海椒2000畝,種植戶除了自育海椒苗種植外,還在鎮政府的幫助下,從富順等地調運海椒苗5萬餘株。種植戶還在海椒地里全部間種上了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以提高每畝的產值。

黨政建設

2008年7月1日,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古文鎮橫林黨支部成立大會在橫林鎮鴻範大酒店隆重召開,自貢市榮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劉曉樵、古文鎮黨委書記吳永生、副書記羅孝倫、副鎮長程玉英等榮縣和古文鎮領導參加了成立大會,橫林鎮黨委副書記沈美華和組織委員蔣志龍應邀也參加了成立大會。

會上,榮縣和古文鎮的各級領導對古文鎮橫林黨支部的成立表示祝賀,對在橫林務工的古文鎮22名黨員同志表示慰問,並對他們身在他鄉,心繫家鄉的熱切心情表示肯定。

古文鎮 古文鎮

橫林鎮黨委副書記沈美華也對流動黨支部的成立表示祝賀,並對支部今後的工作開展提出了具體要求。大會經過民主選舉,產生了第一屆支部委員會,並啟用了“中共榮縣古文鎮橫林支部委員會”的印章。據了解,四川省自貢市榮縣古文鎮有2000多人在橫林地區務工,占全鎮人口的八分之一,其中有不少是共產黨員。經過一段時間的聯繫和籌備,古文鎮橫林流動黨員黨支部終於在黨的生日這一天成立起來。橫林流動黨支部的組建既能把古文鎮的在外黨員有效地組織起來,使黨員找到自己的家,過上正常的組織生活,也使他們能夠與當地的黨組織取得聯繫,了解當地的經濟和社會事業建設情況,更好地融入到社會大家庭中,為建設美好家園,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據榮縣組織部劉部長介紹,這是榮縣建立的第一個外地流動黨支部。下階段將在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進一步擴大組織組建範圍,將在外務工的黨員組織起來,更好地參與當地的經濟建設,也希望他們能為家鄉的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社會進步

建國前,古文鎮學齡兒童入學率10%。新中國成立後,辦學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同鄰村聯辦了國小。經逐年投資建設,達到了校舍、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標準。適齡兒童入學率達到100%,全面實施了義務教育。教育事業的發展,為高等教育輸送了人才。建國以來,先後有118名學生考入大中專院校,其中大學本科32名,大學專科20名。文化方面,出現了一批書畫愛好者。國家一級書法家魏照坤成就甚豐,成為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

人民生活建國前生產狀況差,生產方式落後,人均糧食90公斤,人均現金收入不足20元,村民挨凍受餓者多,120人因生活所迫闖了關東。社會主義的建立,依靠集體力量發展生產,經濟狀況不斷好轉。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時的1978年,人均占有糧食達到728公斤,人均收入413元。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雙層經營體制為農民致富提供了機會,農業、工副業和多種經營齊發展,村民的收入和生活發生了巨大變化,到2000年,人均純收入4168元。全村機動車輛200部(台),機車80輛。80%以上的家庭安裝了程控電話,全村已達280部。日用家電設備一應俱全,其中彩色電視機達320台。

古文鎮村莊建設建國前大部分農戶住房矮小,質量極差,人均居住面積5平方米左右。建國後,隨著經濟狀況的改善和人們對新生活的追求,從70年代初實行統一規劃,村民們住上了標準不斷提高的“趟房”。村的規劃建設按功能分區,即前部為住宅區,後部為企業區,中部是公益區。經三次提高規劃標準,村民2008年的住房全是寬敞高大的磚石結構瓦房,人均住房面積35平方米。1994年投資36萬元建起部門設定齊全的村委辦公樓。自1984年起,經逐年增建,村辦企業已形成較大規模,各類廠房共200多間。在平整的村基上,村內各12米寬的4條縱橫大街和30條巷路都已硬化,主街美化、綠化,並安有路燈。地下供水管道邁入各家各戶,地下排水渠道直伸村外。村民的居住條件優越,生活環境優美,自1985年以來,連年被市評為“安全文明小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