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戰道

古戰道

說起“地道戰”,人們想起的就是抗日戰爭時期的冉莊、焦莊戶。但是很少有人知道,遠在一千多年前的宋遼對峙時期,人們也許就採用了“地道戰”的戰法。而且那個時期修建的許多結構複雜、設施完善的“古戰道”,至今仍然埋藏在當時的宋遼邊境——現河北省永清縣及周圍幾個縣境內的地下。有人給它起了一個詩意的名稱,叫千年“地下長城”。二十世紀,永清縣地下的宋遼“古戰道”陸陸續續被發現,並經過幾起幾落小規模的發掘,但因遇到資金困難,現又歸於沉寂。以前開掘出的許多洞口和戰道,多數又被重新淤死。如今永清縣內能窺見宋遼“古戰道”風貌的地方,只剩下了一處。永清地下藏著寶貝,那就是幾乎遍布縣境,覆蓋面積約300平方公里,結構複雜、設施完善,專家考證為宋遼時期的“古戰道”,另有一個詩化了的說法,叫千年“地下長城”。

簡介

1989年,20多位考古學家和史學家在河北省永清縣舉行了一次“永清縣古戰道考察及學術研討會”。通過為期4個月的考證,專家們宣告了一個發現:永清地下古戰道為北宋初年所建的用於“宋拒遼侵”的防禦性軍事工程,與長城的戰爭功能相同,並正式命名為“古戰道”。專家稱,這項規模巨大的地下防禦性戰爭工程的發現,填補了史書記載的空白,為我國軍事史上的重大發現,堪稱“地下長城,國之瑰寶”。 該古戰道2006年5月被國務院公布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民間,古戰道相傳為楊家將所造,有關的傳說數不勝數。當地人傳說,楊六郎鎮守三關,遼兵死守永清縣城以北地界,因此,楊六郎修建地道,“藏兵”於洞,和遼軍作戰。還有人說,永清南關是古戰道的最北端,洞口就設在奶奶廟的玉皇閣,平時廟裡的和尚就在閣上偵察敵情,一旦發現敵情,立即通過戰道把情報傳到三關……雖是傳說,卻也與某些記載不謀而合。據明嘉靖26年(公元1547年)編的《霸州志》記載:“引馬洞,為楊延昭所治,始自州城中,通雄縣,每遇虜至,必以出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