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古彝文是彝族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種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漢字的產物。彝文產生於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之間,經歷了文字發展的必經階段,彝文典籍的內容涉及範圍非常廣泛,天文、地理、政治、經濟、軍事、醫學、算術、地形、地貌、生物、農牧等無所不包,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生產與生活的技能智慧,是彝族人民開發利用所在地自然資源的經驗總結和科學的結晶。
價值
目前發現的古彝文距今有8000年至1萬年。有關專家研究表明,古彝文可以與中國甲骨文、蘇美爾文、埃及文、瑪雅文、哈拉般文相併列,是世界六大古文字之一,而且可以代表著世界文字一個重要起源。但由於多種原因,現在貴州能識別彝文的彝族老人越來越少,認識古彝文的彝族老人因為不認識漢文,對古老彝文典籍翻譯不出來,古彝文研究隊伍嚴重匱乏。有關專家呼籲國家和有關省市加大投入,加大古彝文研究隊伍建設的力度,儘快搶救古彝文這一民族文化瑰寶。
彝族是具有燦爛文明的民族,彝文典籍的內容廣泛,天文、地理、醫學、算術、地形、地貌、生物、農牧等無所不包,其中蘊含著大量的生產與生活的技能智慧,具有較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和適用價值。
存在範圍
截至2008年12月底,考古工作者已在中國29個省、市、區考古發現或陸續出土了大量刻畫在陶、石、骨器、岩畫、服飾上的古夷(彝)文字,即“刻畫符號”。
據統計,目前,已經先後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甘肅、青海、新疆、西藏、北京、上海、重慶、香港、海南、雲南、貴州、四川、廣東、廣西、福建、浙江、江蘇、安徽、台灣、江西、內蒙古、寧夏等29個省、市、自治區和地區陸續出土或發現了大量的古夷(彝)文字。這些文字早期被考古發現時,都一直被認為是“難以解釋的文字”,或被說成是“史前文明留下的文字”,甚至有國外考古專家稱其為“外星人留給地球人的信息密碼”。
保護亮點
畢節是古彝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的發起方言區之一,畢節保護傳承彝族文獻遺產成果斐然,亮點很多,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面:
亮點一,貴州的彝文古籍文獻搶救性保護整理,不僅數量多,而且很有特色。貴州彝族人口約占全國彝族人口的十分之一,有16個收藏單位藏有彝文古籍8000餘冊,占全國彝文獻藏書總數15000冊的一半以上;
亮點二,畢節地區蒐集整理翻譯出版的《爨文叢刻》、《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論》、《彝族源流》、《物始紀略》《彝文金石圖錄》等,屬於在國內外頗有影響的彝文古籍珍品,並出現了羅文筆三代人的彝文古籍翻譯世家;
亮點三,畢節發現的彝文的金石銘文年代早,價值高且數量多;
亮點四,貴州威寧發現的李氏唄髦珍藏、青銅鑄刻的夜郎人君神印,是畢摩極為重要的法器或法印,畢摩不看中官印,故名“神印”;
亮點五,大方縣發現的鐫刻於蜀漢建興丙午年(226年)的《妥阿哲紀功碑》彝文刻石,是彝文廣泛使用的重要物證;
亮點六,大方縣徵集到的羅甸水西銅鐘的彝漢銘文年代為“成化二十一年乙巳歲(1458年)四月十五日丙寅吉旦”,並且是鐘鼎銘文,顯示出重要的文物價值,比雲南“鐫字岩石碑”還早48年;
亮點七,貴州繪畫插圖的彝文古籍(如《那史彝文古籍插圖》)特色濃厚,而在滇川桂三省區的彝文藏書中極難看到。
亮點八、貴州省教育廳和省民委早於1983年就聯合發文決定在有關學校進行民族語文的教學實驗,彝文開始正式進入中國小,拉開了貴州省彝族聚居區的彝漢雙語文教學序幕。在漢語文教學的同時開設彝語文課的“二類模式”雙語教學,是貴州彝區推行的主要教學模式,試行過程中,彝族較為聚居的畢節地區效果尤為顯著。
亮點九、早在1955年,貴州畢節地區就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彝文翻譯組,文革期間被迫解散,1977年10月恢復重建,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經過20多年的搶救,全國收集不足2萬冊,貴州畢節收集的彝文古籍就高達8000多冊。
亮點十、貴州畢節地區不僅加強了彝族文字文獻收集、文字編譯、雙語套用等,而且將古彝文作為打造、傳播彝族文化的重要元素,擬利用彝族文字圖畫之美、象形之美、厚實之美、靈變之美、多彩之美,在大方古彝文化勝地集中收集展示古彝文獻,在中國十大避暑名山——烏蒙山韭菜坪創建“天書石林,石頭字典”古彝文化景觀,畢節彝語歌《阿西里西》歌以統編教材走進全國中學音樂課堂,“阿西里西指數”同時被海內外專家機構作為山地避暑旅遊與清涼人居評價指標體系的命名性代名詞。古彝文的文化價值、美學價值、傳承價值正被進一步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