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市徹雄

古市徹雄,出生於1948年,是活躍在當今日本建築界的建築家之一,自1975年早稻田大學建築學科研究生畢業後,曾在丹下健三先生的設計事務所工作,1986年起創辦了古市徹雄都市建築研究所。

基本信息

古市的著作“風·光·水·地·神的設計”已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翻譯出版。風·光·水·地是客觀存在的物質自然現象,而“神”卻是非物質的、屬於意識形態範疇,為了能更確切表達其真實內涵,故將它們稱做4+1元素。
“光”與建築歷來都具有不可分割的關聯,對光的精心運用一直是建築師矢志不渝的追求,可以說光是表現建築的靈魂。炎熱的南方的建築要遮光避光,而北方的生活需要更多地享受陽光的恩賜,這樣就產生了光與建築的地域性差異,當然建築的形式也就千差萬別了,同時光還能演繹出具有戲劇性變化的建築空間效果,左右著人們的思想情感。在九品寺的骨灰堂的設計中利用夕陽從天窗射入禮拜堂,使參拜者在此空間中肅然起敬、思緒萬千,水池反射的閃爍光映在骨灰堂內充滿著神秘色彩。
“地”就是大地,建築是佇立在大地上的。由於地形的多種多樣,給建築設計帶來許多創作靈感和構思的契機,但也有將建築與大地融為一體的,如中國西北的窯洞就是巧妙利用自然地形和黃土的物理特點來建造的居住空間,地下空間常年保持冬暖夏涼的恆溫有利節能。這樣的例子在世界各地還有許多,表現出我們祖先利用大地、改造大地來營造居住空間的睿智。在使用要求、規模尺度、地形狀況等方面對地形的利用,古市徹雄也有他獨到之處,如將九品寺建在陡峭山坡腳下,為防山體滑坡將納骨堂建在路邊,既是安全防護的擋土牆,對正面道路來說又是沿街建築。棚倉文化中心則將建築的一部分納入山體中,減小了建築體量,更多地表現了自然環境,無論從哪個角度看,建築與環境之比都相得益彰。
“風”即空氣的流動,從嚴寒刺骨的西北風、破壞力強的颱風到和煦溫順的微風,可以說我們的祖先與各種各樣的風進行著搏鬥、接觸和利用,積累了許多經驗。作品北會津鄉政所就是古市借用當地居民在西北側放置籬笆牆來抵禦寒風的做法來布局建築平面的,大大減少了建築冬季的採暖負荷。
“水”是生命之源,也有人類誕生於水中之說,人類DNA中的水凝聚著情愛,這也就是人親近水就會心曠神怡的原因之一。人類還在日常生活中科學地利用水的氣化熱原理,改善熱帶地區居住小氣候。人類依水而居來調節生理與心理平衡,提高生活質量。在古市的作品中,水元素均被或多或少地納入建築中,棚倉文化中心跌水流瀑的導向入口,還將河水引入基地,營造出好似建築漂浮在水面的意境等等,無不凝結著他對水的匠心運用而表現出的空間效果,水已成為古市創作中不可缺少的元素;特別是九品寺建築中分隔人間與“天堂”之間的水面則賦予了情感的內涵耐人尋味。
“神”是不同於上述四種元素的非物質形態,存在人的意識中,是非自然、看不見的主觀“意識”,可它對建築形態和概念的決定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宗教,向望天的基督教、麥加為目標的伊斯蘭教、天竺為標誌的佛教,都是由宗教來決定著軸線和形態,雖然中國風水不一定完全是科學的、合理的,可它對建築布局和設計的影響力卻是不容忽視的。進一步理解和剖析古市的作品,“神”也可理解為人類長期積累和沉澱而傳承下來的文化理念、審美意識、生活方式,是貫穿並掌控建築創作全過程的重要元素,它賦予建築以靈性。
古市徹雄大學畢業後就在丹下健三身邊工作了長達十一年,參加過包括東京都廳在內的許多大型建築設計和城市規劃項目,從現代建築的代表人物丹下健三那裡學習和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這對古市後來獨立開設建築事務所並逐漸成為著名建築師奠定了紮實的基礎。尤其是丹下健三對建築的狂熱追求和熱愛以及廢寢忘食的工作態度,令包括古市在內的弟子們所敬佩和感動,他常說這也許比從丹下那裡學到的創作手法和思想更有價值。
事實上,古市很早就對現代建築產生過不同看法,現代建築以其明快的結構、邏輯性布局、純幾何構成以及與當代技術同步發展等已成為國際化潮流,在世界各城市和各地域都有許多似曾相識的現代建築。在赤道線上的新加坡可以建造出與日本同樣玻璃幕高層建築,由於忽略了其地域的熱帶氣候特徵,為了維持平時的運營,其能耗非常驚人,相比較採用自然通風,遠挑檐口產生大面陰影等傳統做法,前者顯然很不明智。科學技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也使生存環境面臨新的挑戰。長期的實踐中,我們祖先有著很多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這些智慧在20世紀科學技術萬能的時代卻被遺忘了,如何將其植入現代建築中,對建築的節能、環境的保護具有借鑑價值。
比起巴黎、倫敦的建築,古市認為埃及的金字塔更具有震撼力,希臘的建築藝術更具感染力。在年輕的時候,古市就曾對非洲的、亞洲的水上民居充滿著強烈的好奇,因此他對原生態的住居和地域性特點的建築一直抱有濃厚的興趣。長期的實踐告訴我們人類不應為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勇猛而自豪,而更應該為追求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而努力。對傳統的懷舊並不意味著他要在創作中復古,而是借鑑祖先對待自然的態度、與自然共生的智慧並與當代科學技術融合,尋找具有新價值觀建築的創作方向。
九品寺(風·水·地·神)
(神)按照現奈良仍然沿用的中國式佛教寺院的伽藍布局來組織總平面,釋加出生於西邊的印度·天竺,其宗派認為,西為西方淨土,是最終到達佛教極樂世界的方位,為此伽藍與東西軸吻合,骨灰堂為南北向狹長,環繞迴廊,中央則為日本佛教的傳統山門,傍晚夕陽穿過骨灰堂無數的視窗映紅了室內空間。
(地)利用自然的8m高差建三層骨灰堂,首層設定停車場,二、三層為骨灰堂,三層與寺院、水池在同一標高。從正面山門進入,再加上台階逐漸進入正面本堂禮拜堂,也就是院內的二層標高。日落時神聖的光穿過骨灰堂上方的窗直射禮拜堂內。
(水)院內的心水池寓意著此岸與彼岸的分界,來參拜先祖的人們穿過中央山門,走上台階後本堂(此岸)就映入眼帘。通過那條架在水池上的玻璃橋,進入骨灰堂(彼岸)拜見先祖的魂。心水池也延伸至骨灰堂內,水面反射光散在骨灰堂內充滿神秘感。
(風)兩層空間的本堂採用鋼結構,上部是禮拜堂,下部為附屬設施,禮拜堂只設採暖地板,夏季完全依賴自然通風。鋼框架柱列圍合出的禮拜堂空間,推拉門全部能收起就能使空間完全開放,完全可以藉助自然通風。
棚倉文化中心(水·地)
為15000人的小鎮服務的文化設施,基地位於鎮中心外圍的山谷中,要求該設施與周邊建已有許多休閒設施,圍合成中央廣場由於文化中心一部分切入山體,設計時還應將其從已有的建築群中顯現出來。
(地)基地是東西走向,與面對廣場的音樂廳大空間形成角度,這也與現存建築相交,成為群體的有機部分。
儘可能利用斜坡地的自然特點進行創作、將音樂廳設在坡下,福利學習設施設在上面。由於停車場與建築入口有一定距離,為方便雨天行人的活動,專門設定了兼做室外休息空間導向的柱廊。
(水)與建築之間做了一個水池,沿著導向柱廊台階而下,水池也就形成了階梯狀的瀑布。隨著時間或是季節以及室內燈光的變化,有著各式各樣的表情。特別是當夕陽映射在水面,會提高人們對音樂會的期待,水面穿過玻璃牆順延至前廳內。水在夏季還能降低南側玻璃幕牆的溫度,起到節能效果。
水遊園(地·水)
人類喜歡依北而居,也與水結下了不解之緣。但為了防洪水,河兩岸都築起了防洪堤,把人的生活與水隔離開來。淡水水族館臨河而建。現狀卻是5m高的防洪堤把基地與河隔開了,人們不能親近水,因此,讓建築與河水很好的聯繫成為設計的關鍵。
(地)將水族館入口標高提到5m與防洪堤高度相等,在形成的三角形內的填土造成的大坡面,其上種植綠化、設定步行道,參觀者被自然地引導至二層入口,大斜坡還可用作室外劇場,自由的通行,步行坡道貫穿水族館內直達防洪堤上,使建築與河水就有了直接的聯繫。人們站在向河面傾斜的屋頂花園上,眺望著河川,自由漫步。
(水)將河水引入基地內,使水族館周邊也設計了大的水池,好象水族館漂浮在水面上。以水為主的景觀與水族館功能個性相得益彰。
北會津鄉政所(風·光·木)
5000人未滿的山區的鄉政所,位於受季風性影響,冬季西北風強勁大雪深厚的寒冷地帶,冬季基本上是陰雲多雪的天氣。
(光)冬季儘可能用自然採用,因此加大層高南側採用玻璃面。屋頂局部設定了玻璃採光,白天讓自然採光充滿了辦公室空間,達到省電節能的目的。
(風)冬季為減少西北風的影響,西北側用砼牆體圍合。自古以來,日本北方,在西、北側就有放置籬笆牆來抵禦西北風的做法。採用這個概念可以減少冬季採暖負荷。
(木)在該地域,世世代代都居住在木結構建築中,與木結構建築有著很深的情結,在設計中局部納入木結構,用在入口門廳和辦公室空間。木結構雖然抗震弱,但讓其同邊的砼牆聯合作用可以起到足夠的抗震效果,達到各盡其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