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2008年,北京一位房地產商提議,炸掉故宮,改造成建築用地。對此,北京房地產商協會會長鬍雲景表示認可。他表示,如果將故宮占的土地全部改為建築用地,約可以提供2400萬平方米的可居住面積,至少可以為120萬人提供住房,北京住房價格屆時會有大幅下降。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無數的古建築被夷為平地。天水市的成片明清古建築被成片拆除,仿古建築拔代替了真古蹟,到2005年該地古建築僅剩下100座左右;
2007年湖北襄樊唯一明代古建築在半夜時分被強行拆除;
2010年佛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禪城區慶源坊69號的清代建築蘇氏書塾被拆除,有關方面辯稱屬於“主動拆卸”……
在江蘇鎮江,2010年7月初13座宋元糧倉雖有入圍“20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護身符”,但無濟於事,最終被毀於叫做“如意江南”的樓盤開發中。
在湖北鄂州,始建於東晉時期的文物保護單位城隍廟,同樣面臨被開發商拆除的命運,當地百姓甚至組建了“護廟隊”……
釋迦寺建於北宋年間,距今有900餘年,是全國為數不多的以釋迦命名的寺廟。據當地縣誌等記載,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曾在該寺住宿,並留下詩作,是泗縣百姓引以為榮的歷史人文古蹟,早在1981年就被列為該縣首批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8月,泗縣釋迦寺已不在,取而代之的是正在建設的商品房。當地民眾指著工地入口處一塊被包裹起來的石碑告訴記者,現在就剩下這塊刻有釋迦寺文保單位的石碑,其他物件都已拆除。
2009年底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結果顯示,全國有超過3萬處登記在冊的文物消失。其中大部分為類似宋元糧倉和釋迦寺這樣的不可移動文物。有關專家感慨:歷經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保存下來的文物,最終卻毀在經濟發達的今天,發人深省。
評析
反思
文物古建築的保護修繕是繼承、弘揚中華傳統建築文化的首要工作,除保護好古建築文物之外,還包括對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以及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只有把古建築保護好、維修好,讓它們以其原有的面貌長久地保存下去,他們才能發揮“實物的史書”、“歷史的年鑑”、“文化的載體”的作用,去見證和傳承中華五千年文明。
由於建築是從本土生長出來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結晶和載體,所以,建築應當是多元化,而不能是一元化或全球一體化。但是,恰恰是在近二三十年,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也演繹了一場“建築一體化”的悲劇。這場悲劇的後果,是使中國各城市、各地區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逐步消失,帶之而來的是幾乎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使中國傳統建築文化幾乎喪失殆盡。
對這種現象,國內外許多有識之士提出了尖銳批評,德國《明星》畫刊在一期報導中寫道:“被譽為世界最美麗城市之一的北京,現在與亞洲其它大城市如曼谷和雅加達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八車道的環形路,玻璃外牆的辦公大樓和飯店使整個城市改變了模樣”。“在過去的幾十年里,中國幾千個村莊、小鎮和大城市的老房子地區被夷為平地,隨之消失的是獨一無二的歷史性建築和古村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許多證物”。“現在中國每一個城市看上去都一個樣”。“這個國家在使自己失去過去”。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門打開,一些國外建築師進入中國建築市場,他們在將先進的科學技術帶進中國的同時,也帶來了西方的建築文化和設計觀念,這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民族建築文化根基本來就很薄弱的國家,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它已經並將繼續造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巨大衝擊,造成全球一體化負面效應的加劇,造成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和建築的進一步消亡,造成民族文化在建築領域的進一步泯滅!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城市風貌和建築風格問題,而是關係到中國固有的民族文化在建築領域能否繼續保存的問題。 述
評述
2008年時,一名不知所謂的房產商,聲稱要炸掉故宮修商品房,可能由於民憤太大,而且畢竟在北京,因此顯得太顯眼,因此而沒得逞。600多歲的故宮和現今上千歲的古建築相比還是差了點年頭,但由於一個是國家的象徵,一個是普通的文化遺產。因此,一些黑心的“紅頂商人”聯合一些黑心和法盲政府官員,就打上了這些千歲古建築的主意。
按照法律法規,當經濟遇到保護文物的時候要為文物讓道,但在當今唯GDP論的經濟發展中,卻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座座的歷史建築被拆除建成商品房,因為房地產更能拉動當地的經濟GDP,而文物卻不能,反而會花費當地政府的經費,一個是近,一個是出,在目光短淺,只注重眼前利益和政績以及有犯罪傾向的某些政府官員眼裡,拆除古建築建商品房就是一個上上策了。
照這個速度下去,百年之後,中華兒女只能在照片和歷史影像中才能看到自己祖宗留下的文化遺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