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輕型火炮

古代輕型火炮

全炮長2尺,重36斤,炮身上有五六道寬鐵箍,口端有鐵爪鐵絆,可用鐵釘固於地上,以減輕發射的後坐力。 這些炮都是為戰爭的急需而製造的,多為關隘和守衛北京的明軍所使用。 威遠將軍炮製造於康熙末期,長3尺左右,重140-170斤,發射15-19兩重的鉛彈,是清軍裝備較多的一種火炮。

古代輕型火炮

盞口銃

盞口銃由酒盞形的銃口部、銃膛、藥室和尾部構成。中國歷史博物館藏有
虎蹲炮
一門元代至順三年(1332年)製造的盞口銃,銃身長353毫米、口徑105毫米、重約7千克。銃口部較大,可安放較大的石制和鐵制球形彈丸。銃膛呈直筒形,藥室微鼓,開有火門,尾部兩側壁各有一個方孔,可橫穿一軸,便於提運和將銃身安於架上發射。
盞口銃在當時大都為守備關隘之用。

碗口銃

碗口銃在構造上與盞口銃相似,元末明初時己用於作戰。從考古實物中鑑定,最早的一門碗口銃製造於明洪武 五年(1372年)。碗門銃的一般長度為315-630毫米、口徑為100-230毫米、重量為8-70千克。碗口銃大都裝備水軍戰船和沿邊沿海各要隘要塞的守備部隊。

虎蹲炮

虎蹲炮是戚繼光於明嘉靖年間在東南沿海剿捕倭寇時,組織部下研製成功的。全炮長2尺,重36斤,炮身上有五六道寬鐵箍,口端有鐵爪鐵絆,可用鐵釘固於地上,以減輕發射的後坐力。虎蹲炮多用於控守險要之地,一發能射出百枚小彈丸,是殺傷密集敵軍的利器。由於炮身輕巧,便於機動,適合在山林水網地作戰使用。戚繼光在明隆慶二年(1568年)調到薊鎮練兵時,又用虎蹲炮裝備騎兵營,成為很好的騎兵炮。

發射爆炸彈的火炮

這類火炮大多創造於明嘉靖年間,主要製品有:毒火飛炮、鐵棒雷飛炮、轟天霹靂猛火炮、火獸布地雷炮、八面旋風吐霧轟雷炮等七八種。這類炮裝填有較多的發射藥和一枚鐵殼爆炸彈。爆炸彈內裝有較多的毒性或強燃燒性火藥,有火藥線從彈殼通出,並與藥室內的發射火藥相連。發射時,點燃藥室內的發射火藥。隨著發射火藥的燃燒,從彈中通出火線被發射火藥點著,將炮彈射出炮膛, 當炮彈射至敵陣後,彈中的火藥線引著火藥,將炮彈炸裂,即能毒殺和焚燒敵軍人馬,炮彈破片又可以殺傷敵人。

神機炮

神機炮是明初裝備神機營的小型將軍炮,到明末已退居為輔助性火炮。這類火炮的出土實物較多,山海關城頭至今還陳列著幾門。其長度一般為600-900毫米、口徑為55-85毫米,大多製造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年)前後。這些炮都是為戰爭的急需而製造的,多為關隘和守衛北京的明軍所使用。清軍一直延用到鴉片戰爭前。

清代的輕型火炮

清代通常把400斤以下的火炮列為輕型火炮,主要製品有龍炮、威遠將軍炮、回炮、神樞炮等。龍炮製造於清康熙年間,有三種規格,長4尺半至7尺,重80-370斤,彈重5兩2錢至16兩,多安於車上發射。威遠將軍炮製造於康熙末期,長3尺左右,重140-170斤,發射15-19兩重的鉛彈,是清軍裝備較多的一種火炮。回炮用生鐵製造,長5尺,有7道箍,可架於鞍木上用駱駝馱載。神樞炮在構成和使用方法上與當時的神機炮相類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