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牌鐘錶鑑賞與收藏

古今名牌鐘錶鑑賞與收藏

古今鐘錶的收藏是一大熱門,但鐘錶鑑定方面的書籍很少。本書由著名鐘錶專家沈忠林先生撰寫,介紹了鐘錶的基本知識、古今鐘錶的真偽識別、名牌鐘錶的銷售量及當今價格。本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不僅對鐘錶的收藏愛好者適用,對鐘錶生產者、銷售者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圖文並茂,配有多頁精美彩圖。

基本信息

版權資訊

作者:沈忠林 著
出版社:學苑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6-5-1
字數: 205000
頁數: 176
開本: 16
紙張: 膠版紙
ISBN: 9787507726756
包裝: 平裝
所屬分類: 圖書 >> 收藏/鑑賞
定價:¥39.00

編輯推薦

古今鐘錶的收藏是一大熱門,但鐘錶鑑定方面的書籍很少。本書由著名鐘錶專家沈忠林先生撰寫,介紹了鐘錶的基本知識、古今鐘錶的真偽識別、名牌鐘錶的銷售量及當今價格。本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不僅對鐘錶的收藏愛好者適用,對鐘錶生產者、銷售者同樣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本書圖文並茂,配有多頁精美彩圖。

內容簡介

本書是在蒐集有關鍾表資料和市場調查的基礎上,結合作者多年來在鐘錶界的從業經驗編寫而成的。全書共分五章,從鐘錶發展史、鐘錶基本知識、鐘錶鑑定標準和方法、名表介紹及鐘錶收藏知識等方面作了系統的介紹。
本書內容豐富,理論聯繫實際,並配圖片介紹。對收藏愛好者、鐘錶銷售人員、購置鐘錶的用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目錄

第1章 鐘錶發展趨勢縱談
第1節 古代計時裝置和鐘錶發展概況
第2節 近代鐘錶的發展趨勢
第2章 鐘錶知識入門
一、鐘錶分類及主要特點
二、鐘錶組成和作用
三、高頻和低頻機械鐘錶及特點
四、機械鐘錶中“鑽”的作用
五、機械鐘錶的平均壽命
六、指針式石英電子表機芯“少鑽”和“無鑽”的影響
七、指針式石英電子鐘錶的平均壽命
八、顯示式石英電子鐘錶的平均壽命
九、鐘錶殼體(表殼、鍾殼)材料和裝飾
十、鐘錶錶盤材料和裝飾,
十一、鐘錶玻璃材料和裝飾
十二、鐘錶指針材料和裝飾
十三、手錶錶帶材料和裝飾
十四、手錶後蓋、柄頭材料和裝飾
十五、鐘錶中的發光材料及對人體影響
十六、防水手錶、潛水手錶
十七、手錶外觀件易進水的部位
十八、機械手錶的防震性能
十九、指針式石英電子表的防震性能
二十、機械鐘錶的防磁性能
二十一、石英電子鐘錶的防磁性能
二十二、機械鐘錶的走時準確度
二十三、石英電子鐘錶的走時準確度
二十四、石英電子鐘錶的能源——電池
二十五、電池的使用壽命
二十六、有太陽能電池的鐘表機芯仍須配有二次電池
二十七、機械鐘錶上緊發條一次的走時長度(延續時間)
二十八、鐘錶增加日曆或雙歷對走時準確度的影響
二十九、日曆或雙歷機構的換日換周速度(時間)
三十、調校日曆、雙歷鐘錶中日期和星期的方法
三十一、調整裝置快速調整日曆和周曆時的“禁區”
三十二、周曆兩國文字的使用方法
三十三、自動機械手錶的含義
三十四、全自動、半自動機械手錶和雙向上條、單向上條自動機械錶的概念
三十五、自動機械手錶上條和佩戴注意事項
三十六、普通機械手錶的上條方法
三十七、正確撥針及逆撥針對表機的影響
三十八、機械鐘錶調整快慢的方法
三十九、石英電子鐘錶快慢的調整方法
四十、氣壓和濕度對機械鐘錶的影響
四十一、氣壓和濕度對石英電子鐘錶的影響
四十二、防水手錶有時手錶玻璃內也會出現霧氣和水滴
四十三、三問打簧機械錶
四十四、陀飛輪機械手錶
四十五、人工動能和光動能指針式石英電子表
四十六、手錶清洗注油期限
四十七、挑選鐘錶的方法
四十八、指針式石英電子表的使用和保養
四十九、手錶長期不用的存放
五十、目前鐘錶市場產品窺視
第3章 名表及真偽些別
第4章 古鐘錶的鑑賞和收藏
附錄 鑑定鐘錶的主要標準和方法

書摘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人們夢寐以求用正確時間來規劃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中國,最早用立竿見影和日晷等方法粗略估算時間,直到東漢安帝時期,張衡套用漏壺原理,用水作為動力系統,製造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機械計時器,稱“漏水轉渾天儀”,從而使中國的水鍾從以天文現象為依據,逐步走上以非天文的物理過程為依據的機械計時器階段。
自張衡以後,直到唐代五百年間,中國歷史上政治相對穩定,文化高度發達。在唐玄宗時代,開元十三年(725),由一行和尚主持,梁令瓚設計出了“渾天儀”,這是歷史上第一架“水輪天文鐘”。它首次實現了時間量的機械自動化,首創擒縱機構,開闢了中國計時機械史的新紀元。
到宋代(102-1101),蘇頌、韓公廉製作的水運儀象台,以其結構的精巧合理、製作的精良成為中國古代水力機械計時儀器的最高成果;到元明時代,郭守敬設計製作的大明殿燈漏和元朝末年(1354)帝妥歡帖睦自製的宮漏,除動力系統仍用漏壺運水,其他部分已接近現代機械鐘錶。儘管中國水力機械的發展歷史較早較長,但始終沒有出現完全現代意義的機械鐘錶。

人類邁出機械計時的步子,也就是在歐洲最初使用的新式時鐘開始,到14、15世紀,歐洲各地許多教堂和市政廳都安裝了大型鐘。約在1510年,為了尋求更高的準確度,各國鐘錶師對鐘錶的主要部分作了改進,主要是動力由重錘改為盤簧,即發條;1583年義大利物理學家伽利略發現擺的等時性原理,1657年荷蘭科學家惠更斯將“擺”作為鐘錶的調節器,發明擺鐘,大大提高了走時精度。20年後,又試製出配有遊絲調控的發條鍾表。
由於中國封建社會時長期的閉關自守,西洋鐘錶不易傳人中國。最早把鐘錶傳人中國的是歐洲的傳教士,開始時以送禮的方式獲得官員們的好感,成為傳教士打通關節的重要手段,後來又逐步開始進行了貿易往來。最初進口鐘表的是廣州和蘇州,之後是澳門、浙江的寧波、江蘇的雲台山,各個商號從歐洲進口並銷售鐘錶。1757年,清朝授予廣州獨家進口權用以控制外國貨的進口。自此以後,所有進口鐘表都從廣州入關。據統計,1791年度總計進口超過1000件,其中包括座鐘、表件、鐘錶自動控制部件及報時奏樂用的管風琴,與此同時在廣州的鐘表工廠開始製作鐘錶。在1796年至1820年間廣州的鐘表產業得到迅速發展,鐘錶產品提供給達官貴族們使用及作為皇家貢品。當時,中國製造的鐘表其質量與歐洲不相上下,但其成本卻不到歐洲的一半。雖然如此,也只有中國富家才買得起,許多像廣州和上海松江及附近盛產絲綢的城市製造的鐘表被出口到歐洲,那些城市的18所工廠為促進他們的貿易組建了協會。那期間,南京、上海、寧波、福州、肇慶和澳門的鐘表工廠相當繁榮,不過鐘錶製造產業最終隨著1911年清政府的垮台而衰落。在清朝的最後一年,很多在南京、蘇州、杭州和寧波的鐘表作坊改行從事鐘錶的修理業務。
與此同時,幾家法國和瑞士製造商在中國建立了工廠,他們使用歐洲人做經理和技師,雇用中國工人。1864年一個德國商人在上海創建亨達利鐘錶公司,開設了美華利製造廠,某些產品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圖1-1所示的銅鍍金仙鶴馱亭式鍾、圖卜2所示的銅鍍金犀牛馱梳妝鏡鍾、圖卜3銅鍍金琺瑯開花變字轉花瓶式鍾及圖卜4所示的銅鍍金立牛長方座鐘等,精緻喜人。
在談論中國鐘錶發展史的時候,有這樣一個群體,他們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那就是清宮中的西洋傳教士。他們以淵博的學識、良好的修養贏得了包括皇帝在內的宮中各色人等的尊重,尤其是那些精通機械學的傳教士們,在皇帝的授意下行走內廷,革新技術,培養人才,研製新品,開創了中國鐘錶史上的一個輝煌時代。 為了滿足皇帝對鐘錶的需求,清代宮中成立了專門機構負責鐘錶的維修和製造。早在康熙年間,就在內廷設定了自鳴鐘處,學習西洋鐘錶的機械原理,修理遺留下來的廢舊鐘錶。遇到慶典時還可製造進獻一架御製萬仙慶壽自鳴鐘,即“八仙水法轉花鐘”……p3-5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