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毛狀白斑

口腔毛狀白斑(oral hairy leukoplakia, OHL)是一種發生在口腔黏膜的白色毛絨狀病變。由Greenspan 1984年首次報導,並認為OHL是一種與白色念珠菌病不同的實體疾病,是愛滋病(AIDS)的高度預兆,可能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早期體徵。

病因

OHL的形成機制尚不清楚,在OHL中未發現HIV抗原,所以HIV並非OHL的直接原因。認為OHL可能與EB病毒感染有關,因為:①通過螢光免疫及South-ern印跡和原位雜交技術證實OHL中有EB病毒;②採用desciclovir和ganciclovir及無環鳥苷(Acyclovir)等抗病毒藥物治療後,OHL可消退;③無環鳥苷在體內、外都有抑制EB病毒複製作用。

病理

上皮增殖,表面過度角化,多數有毛狀突起,棘層增厚,細胞氣球樣變性,可見空凹細胞,偶伴輕度不典型增生。PAS染色可見念珠菌。電鏡檢查可見EB病毒。

臨床表現

口腔毛狀白斑病損為白色斑塊,或為白色不規則的皺褶狀,形成似毛絨地毯樣表現。病損大小不一,不易擦掉,可出現潰瘍。好發於舌外側緣,多為雙側(so%)。其次見於頰、口底、軟齶、牙齦和扁桃體。患者通常無自覺症狀,或伴有燒灼感及疼痛,味覺減退。
此外病人還有愛滋病相關綜合徵的表現如長期中低度發熱、疲乏、HIV抗體陽性等。

診斷

依據全身症狀和口腔表現及HIV抗體陽性可診斷。

治療

大劑量的抗病毒藥物無環鳥苷,desciclovir和ganciclovir可暫時性地控制OHL,疊氮胸苷(azidothymidine, AZT)為抑制HIV逆轉錄酶的藥物,可使OHL消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