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速成班

口才速成班

你是否為自己拙嘴笨舌鬱鬱寡歡?你是否為自己辭不達意懊惱不已?想要練就一幅好的口才嗎?請閱讀本書吧。本書會給你具體的、實用的指導,讓你在短時間內出口成章,能言善辯,提升自己的個人魅力。

基本信息

概述

口才速成班

親愛的讀者,“交際與口才小叢書”第二輯又與你見面了。這一輯共有六本書,即《幽默俱樂部》、《口才速成班》、《心理諮詢室》、《辯論演練場》、《交際快車道》《校園萬花筒》。這些書名,都是主題詞與比喻詞的嵌合,體現了講究實用性、情趣性、參與性的宗旨。各本書的內容,都是從《交際與口才》雜誌近四年來的文章中精選的,希望讀者朋友們能喜歡。

交際與口才,是我們漫長的人生旅程中須臾不能離開的東西。人之所以為人,是人具有社會性、群體性。我們每天都在實踐著的事,其實可以用一句話來加以概括,那就是用語言進行人際交往。一切的成功與挫折,一切的歡樂與煩惱,一切的和諧與衝突,細細想來,都與此息息相關。假如你在語言交往中提高了素養與能力,那么可以相信你將會諸事順暢得多。

在交際與口才方面提高自己的途徑有兩條。一是理念,二是方法、技巧。前者是綱領性、指導性的,是做人的根本道理;後者是操作性、實用性的,解決各種各樣具體的語言交往中的難題,本輯叢書在這兩個方面都能給我們有益的啟迪。

也許是語言交往太重要了,德國的當代思想家、“法蘭克福學派”的第二代領袖人物哈貝馬斯寫了一本巨著《交往行為理論》,企圖為當今世界通過語言進行的人際交往行為尋找到理性的支柱。他的理論可以通俗地歸結為“三真主義”,即真實、真理、真誠。也就是說,我們所說的話必須是真實的,所說話語的規範性必須被視為正確的,說話者的態度必須是真誠的。他認為,只要按理性的要求做到這三條,就能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維護生活世界的合理結構。“三真主義”代表了交際與口才方面的一種理念,也是我們為人處世的根本原則。

然而,語言交往中的具體方法與技巧並不是微不足道的。生活中,常有按“三真主義”的原則辦事而屢遭挫折與煩惱的事發生。這並不是“三真主義”不好,而是它被“架空”了,沒有轉化為方法或用技巧相輔佐。打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因為任何比喻都是跛腳的), “三真主義”猶如一輛三駕馬車,馬是好馬.但假如你不懂馭術,不給馬吃好草料,馬能跑多遠呢?我們記住了“綱舉目張”(綱是網上的大繩,目是網眼),卻往往疏忽了有網眼才能捕魚。青年、學生往往吃書生氣的虧。

說到交際與口才的具體技巧、方法,正是這一套叢書的長處。它不講空道理,事事聯繫具體實例,充滿現實生活靈動的氣息,貼近讀者內心世界的豐富與困惑,實實在在地教你“演練”、“速成”。

願你駕馭人生的“三駕馬車”賓士得更遠,願你在交際與口才的各門“課程”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

目錄

課程A:社交口才

說聲“謝謝”有講究

高瑾

好言—句三冬暖

馬從偉

一見煩心,搭訕話如何開口

韋可

助你社交成功的八種話語

呂志雄

恰當說好“過後話”

李關懷

婚慶司儀的語言技巧

劉 暢

怎樣的話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田永明

“征服”柯達——說殿的認同心理

謝承志

經商口才策略

朱家珏張銳

說與聽的組合

吳傳偉

社交語言的“聲、色、姿、情”

楊玉峰

當有人對你蠻下講理時

呂志雄

追求聊天之樂

劉學柱

怎樣參與電台討論

薛志剛

課程B:技巧

失言道歉的技巧

朱川

動之以情的安慰術

胡雪華

巧用話題的談話術

朱家珏 張銳

實用調解技巧

朱 川

求助的言談技巧

……

書摘

一見傾心,搭訕話如何開口

韋可

一見傾心而終成眷屬,這種富有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在西方國家屢見不鮮,但在我國大多數似乎只存在於言情小說或少男少女的玫瑰色的夢中一一由於受“男女授受不親”、“男女之大防”等傳統思想的影響,即使你與對方一見鍾情,也只好把這種情慷深藏於心。甚至故意無動於衷,自己折磨自己。也許你很想有一個機會和對方談話,可一旦機會來臨.又惟恐避之不及,或張口結舌,或面紅耳赤。這種恐懼症實際是一種心理

障礙,而這種障礙?

不知使多少人錯失良機,遺憾終生。有人說:“愛情是一種緣分”,但如何把握住“天嚼良緣?或者說如何敢於、善於與素不相識的異性搭訕,讓一兩句幽默風趣、得體溫和的搭訕話給對方留下良好的印象?這是愛情交際學中很有意思的話題。

要有信心和勇氣

如果心裡存有“對方可能對我的話不感興趣”、“我會不會成為一個討厭的人”、“對方恐怕會不理睬”等想法,那十有八九會失敗。因為這種想法滲透著沮喪和失望,它通過語氣、遣詞、面部表情、姿態語言等十分敏感地傳染給對方,無疑使交談籠罩著陰影。須知,除了有“沽靜痹”的人.一般情況下,每個人都喜歡傾聽別人(尤其是陌生人)擺談,如果聽到的是奇聞趣事,則興趣更濃。有的女性看起來高傲甚至面若冰霜,似乎難以接近,實際上由於“不合群”,她內心的孤獨感更強,她是用冷漠的面具來掩飾內心的不安,而你得體的搭訕反倒易引起她的積極反應。因此,你不必顧慮,要有勇氣。攀談時要面帶微笑,微笑能消除自己的緊張情緒,並且能融洽談話的氣氛。同時,應以充滿真誠的、明亮有神的眼睛注視對方,這不僅是一種禮貌,也是溝通感情的輔助語言,且易使對方減少戒備疑惑,產生信賴。但不宜長久凝視對方,注視使人感到親切,但凝視陌生人則讓對方覺得害怕。

尋找共同點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每個人的社交圈,實際上都是以自己為圓心,以共同點(血緣、年齡、愛好、經歷、知識層次等)為半徑構成的無數同心圓。共同點越多,圃與圓之間交叉的面積越大,共同語言也越多,也最容易引起對方的共鳴。比如,同班同學就比同校學生親密,同宿舍的又比同班的要好,同桌比同宿舍的更容易建立起牢固的友誼,如果既是同桌又是老鄉,那簡直可以成為“鐵哥們”。因此,在與他人搭訕時,一定要留意共同點,並不斷把共同點擴大,對方談起來才會興致勃勃,談話才會深入持久。如美國電影《叢林歷險記》有這么一段情節:彼此陌生的男女主人公坐在火車上,看得出,這位仁兄對坐在對面的女士頗有好感,於是他開始無話找話:“小姐,請問去哪裡?你沒帶行李,估計不是出來旅行的吧。”女士回答:“我去菲爾德鎮,沒必要帶行李。”“喔,菲爾德鎮,那可是個風景優美的好地方,難道不是嗎?”女士笑著點了點頭。那位先生又說:“對了,車站邊的那個咖啡館還在嗎?一年前我去過一次,那兒的咖啡味道真是棒極了!”女士:“是的,我周末也常去那裡,氣氛挺不錯,布置得也很有情趣。”……就這樣,雙方從一個小鎮談到咖啡、共同的愛好、對方的姓名、生活經歷等等,共同點不斷擴大。待女士下車時,彼此成了一對依依不捨的朋友。

談對方關心的事

搭訕中,你不可大肆吹噓自己,這只會令對方反感。你必須把對方關心的事放進去。對方關心什麼呢?人們最關心的是自己,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他自己,這是人類最普遍的心理現象。比如,當我們觀看一張合影相片時,最先尋找的是自己,如果自己的面目照得走了樣,就會認為整張照片拍得不好。對一個人來說,他關注自己的牙痛,甚過關注非洲的災荒。因此。你必須談對方所關心的、與其本人密切相關的亭。不斷提起,不斷深化,對方不僅不會厭惡,而且還會認為你很關心體貼他(她)。筆者的一位朋友的戀愛經歷很能說明這個問題。有一次,他到糧食局去轉敏。人很多,年輕的女出納忙個不停,有點不耐煩,看起來她對這份工作不滿意。朋友一見這位漂亮的女出納,心裡突然產生了一個念頭:“我想使她對我有好感,不過得和她談談與她有關的事。”經過觀察,朋友發現了她的優點。輪到給他填支票時,他邊看她寫字邊稱讚說:“你的字寫得真不錯,現在像我們這樣的年輕人,能寫這樣一手好字,確實不多見。”女出納吃驚地抬起頭,滿臉通紅:“哪裡,哪裡,還差得遠呢。”朋友真心誠意說:“真的很好,你大概練過字帖吧。”女出納說:“是的。”“我的字寫得一塌糊塗,能把你用過的字帖借給我練練字嗎?”女出納爽快堆答應了,並約好下午到辦公室來取。一來二往,兩人有了感情,並最終結成了良緣。

談對方所關心的,還包括他(她)的名字.每個人對自己的名字都很在意,當你在適當的時候問起對方的名字時,不可一句帶過,可附帶問問姓名的寫法。並立刻用這個名字來稱呼他(她),會取得迅速縮短雙方心理距離的奇效。應該提醒的是。你不能把前面的問題忘記了。以至隔一會又去問對方姓甚名誰;更不能把對方的名字搞錯了,這種愚蠢的錯誤將使對方不滿,使局面難堪。

要有幽默感,不要有優越感

與陌生的異性交談,不能一本正經、態度嚴肅,要有幽默感。幽默是人際關係的潤滑劑,是智慧的結晶,它帶給別人的是快樂,誰能拒絕這令人賞心悅目的“禮物”呢?有這樣一則故事:在擁擠的公共汽車上,一小伙子不慎踩了別人的腳,回頭一看,原來是位姑娘。姑娘滿臉怒氣。正要發火,小伙子忙說:“對不起,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接著又伸出一隻腳,認真地說:“要不,你也踩我一下。”姑娘一下子被這句話逗樂了。小伙子再次趁機搭訕,姑娘很;樂意也和他交談。他的活潑和幽默,給姑娘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電影《單身貴族》中,坎貝爾·史考特在舞廳看中一名女子,當下搭訕未果。他不灰心,隔天再次打電話搭訕:“嘿,要不要一起吃晚飯?……喔,太忙了——嗯……那么,午飯呢?……已經有約了——咖啡,一起喝杯咖啡怎么樣?……不行……喝水好了,一起喝杯水怎么樣?我到你跟別人午餐的餐廳,你吃完後,我們一起喝杯水。”史考特的耐心和幽默讓人嘆為觀止,面對如此的一往情深。對方再有多少理由也不好推辭了。

有的人自我感覺很好。而且各方麵條件確實不錯,但為什麼常常在與異性搭汕時遭到冷遇,自討沒趣?關鍵就是有優越感,高高在上,談起自己眉飛色舞,這是令人討厭的。即使你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如果一味地自吹自擂,只會令人望而遠之。一般而育,人們對那些經歷坎坷、屢遭不幸而最終出人頭地的人,容易產生同情、親密和佩服。因此.政治家或歌星,為了提高知名度和贏得支持,往往再三渲染自己為取得成功付出的巨大努力或童年的不幸遭遇。這實際是一種技巧,借所謂心理學上的通感現象來贏得人心。由此可見,在與陌生的異性交談時,對自己的成功不妨“不經意”地談談,而要多方面交淡昔日的坎坷、拼搏的歷程和不幸的遭遇,這樣就容易喚起對方的好感和欽佩。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