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與飛翔

叛逆與飛翔

《叛逆與飛翔》,作者南翔,出版社廣東省出版集團,花城出版社,這部散文隨筆集,有思考深度,有語言亮度,有情感密度。它內心有冷凝的冰雪,也有燃燒的火焰,它的哀傷處、美麗處,都傳遞著一種知性醒覺與人文憧憬。它對故山蘿月,歌吟既廣,對暗涌潛流,戟刺亦力。其絕不俯仰隨人處,見出了一位學者作家的內心堅守,展卷之時,便見斗轉參橫、月浸江心,岩壑風流、青山浩歌,別饒一種風采。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叛逆與飛翔叛逆與飛翔
南翔散文隨筆集《叛逆與飛翔》主要選取作者多年以來創作發表的散文隨筆,內容分為“記人篇”、“闡發篇”、“遊歷篇”、“緬懷篇”、“敘事篇”、“觀察篇”、“評說篇”等,或揄揚美好的人性,或闡揚生活的理趣,或評點身邊的物事,或追挽已逝的情懷。這部散文隨筆集,有思考深度,有語言亮度,有情感密度。它內心有冷凝的冰雪,也有燃燒的火焰,它的哀傷處、美麗處,都傳遞著一種知性醒覺與人文憧憬。它對故山蘿月,歌吟既廣,對暗涌潛流,戟刺亦力。其絕不俯仰隨人處,見出了一位學者作家的內心堅守,展卷之時,便見斗轉參橫、月浸江心,岩壑風流、青山浩歌,別饒一種風采。

作者簡介

南翔,本名相南翔,深圳大學文學院教授,一級作家,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南翔在創作長中短篇小說之際,尚有大量散文隨筆,陸續發表在《隨筆》、《書屋》、《散文》、《中華散文》、《美文》、《山花》、《文學自由談》、《中華讀書報》,以及香港之《明報》、《大公報》、《文學世紀》和《城市文藝》等報刊,曾收入《散文》(海外版)、《雜文選刊》、《隨筆佳作》、《報刊文摘》等多種選(報)刊。

目錄

1 記人篇

父親後來的日子

遙念馮牧

無法寄達的情感

性情中人吳宓

作為女人的龍應台

血淚祭奠是青春

吳軼之軼

初識邱娥國

心香一瓣

母親的眼睛

歲月能敵

香格里拉的老王

鐵馬冰河入夢來

2 闡發篇

聆聽楊小凱

底層需要關注的兩面

70年風雨後的深刻遺憾

陽光為誰燦爛

動機並不浪漫

大學何為

公民的寄望

沒法選擇的歷史

不信任的後果

靈魂的救贖

為“文革”宣傳畫寫前言

心儀蔡元培

是大盜還是英雄

鉛華洗盡傲春秋

歐巴馬的勝利以及我們的抉擇

讓歷史在細節中浮現

3 遊歷篇

掀起你的蓋頭來——走進朝鮮

近瞰加拿大

貝爾法斯特的冬天

都柏林的喬伊斯

蘇格蘭遐思

倫敦摭拾

中北歐雜詠

桃花盡日隨流水——香港印象

4 緬懷篇

歡樂與苦澀的年代

猶記當年聯考時

感念與隱痛

人有癖好情自深

為名牌唱輓歌

藥不過樟樹不靈

本草,魂兮歸來

安得大廈矗百年

人生唯補是精神

美麗的錯誤

5 敘事篇

稚嫩與滄桑——對深圳的一種解讀

農婦與雁

冬蟲夏草的陷阱

彷徨的城市

語文何以陷入尷尬

沐風而歌

子規啼血為哪般

馬尾偶遇

共有的美麗

上海紀塵

尊崇勞動

不犯低級錯誤

把名字取好

6 觀察篇

廬山雪

張潮補

女孩兒

獅子與水牛

永不放棄的美麗

修長之謂美

口之於味

最後的蛋民

挑山工

執著

7 評說篇

愛欲之舟何系

一部講稿說《紅樓》

青烏之思

激情的陷落

筆作戟犁

思想年輕文自華

名作家的自處方式

無可言說的風景

感受謝牛

我讀孟文

叩問欲望的生活

塗白鼻子的省三

李前其人其文

李杏枝頭亦燦然

云云和她的《雲水之境

孫建平和她的《羽化成蝶》

梅破知春近

鴻飛哪復計東西

為何要與文學為伍

腹有氣韻品自高

尋常一樣窗前月

叛逆與飛翔

文摘

曾經被一個女士問道,男人是什麼時候開始,把自己的爸爸改稱作父親的?我一時答不上來,想必那是自己也為人父的時候吧?其實,即使在文章里或者在與別人交談時稱及父親,尤其是在父親面前,永遠是叫爸爸的呀,這難道還有什麼疑問嗎?!

父母是隨我調入深圳大學不久之後的1999年,遷來深圳和我同住的,此前他倆一起在江西生活了四十多年。父籍安徽滁州,母籍湖南汨羅,卻都忘不了嶺南是他倆的愛情的起跑線。父親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修粵漢鐵路,經過湘東北,認識我母親,然後將她"拐"了出來。我外公當時應該是有一些田產的小財主,哪裡高興自己的千金被一個來自外鄉的鐵路窮困小職員蒙走。無奈,我母親對外公一向的重男輕女忿忿不平,攜了兩樣簡單行李毅然啟程,隨父親山水兼程一路到了韶關、廣州。父親在韶關鐵路工務段待的時間稍長,我姐弟就出生在那裡。父親談起過的一句相關文學的話語是:楊朔的弟弟在我們韶關工務段。至今回憶那段近似私奔的經歷,八十多歲的母親依然兩眼燦燦生輝。我們姐弟看過母親婚後不久的一張黑白照片,旗袍端坐,燙髮螓首,美目丰儀,令我五姐弟一致頓足:造物不公,遺傳安在?!

父親這一輩子,年紀越活越長,地方越呆越小,從廣州鐵路局、上海鐵路局到南昌鐵路局,最後呆在贛西的一個叫彬江的四等小站,在那裡幹了二十年之後,提前終結了自己的工作。之所以提前,是因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還有退休頂職一說,在我母親的勸說下,他的財務會計一職,由我下鄉幾年的三姐頂替。現在想來,父親之所以棄城市而擇小鎮,主要原因可能是多子女家庭,在城裡生活大不易。母親因為多子女,早年就放棄了工作,後來就沒法再進人職工行列,這也成為她終身的憾恨。所以每當談起左鄰右舍的女職工能夠吃勞保、有醫療,母親便不免無限嚮往。小地方,可以做家屬工,挑土方、打石頭、裝車皮……總之,哪些活累、髒、報酬低,就是家屬工——臨時工的另外一個組成部分乾的,這種臨時工扛苦累髒活的現象,一直延續至今。那時候,也是有活乾總比閒坐家裡強。無論陰晴雨晦、酷暑寒冬,家屬工都繫著綁腿、戴著草帽、挎著水壺,在採石場、專用線上奔忙。去年我回去看過,一座綿延幾公里的大山早已采完,甚至下采幾十米。如今都已寂寂如空,只有一些老弱留守。那是不止一代人的青春祭奠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