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生平
厲德馨,1924年1月出生於江蘇省淮陰縣,1942年7月參加革命工作,1943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擔任江蘇淮陰新渡區南盪鄉民兵中隊長、邊防大隊副大隊長、區大隊副連長,王興鄉、觀堂鄉鄉長,淮陰城北區邊防大隊副大隊長,淮海二中隊政治指導員,華中建設大學學員,華野聯絡部解放軍軍官教導連指導員,山東濱海地委敵工部幹事,東海縣委敵工部幹事、縣委辦公室主任。
1949年6月起先後擔任台州地委調研組組長,工作隊隊長,秘書科科長,辦公室副主任、主任,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秘書處副處長、省農辦主任,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副主任。
“文革”初受衝擊,後任浙江日報社領導小組副組長、黨委副書記。
1977年7月起先後任中共浙江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兼省廣播局局長、黨組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副秘書長,金華地委書記,中共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書記。
1987年5月,在政協第五屆浙江省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1988年1月在政協第六屆浙江省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當選為副主席。
1994年1月離職休養。
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中共浙江省委原常委、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第五、六屆委員會副主席(享受省長級醫療待遇)、黨組副書記厲德馨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12年4月17日12時02分在杭州逝世,享年89歲。
厲德馨同志遺體告別儀式,2012年4月23日上午在杭州舉行。
厲德馨同志逝世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習近平,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組部部長李源潮,中共中央政治局原常委、國務院原總理朱鎔基對厲德馨同志的逝世表示哀悼,對其家屬表示慰問。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政協副主席王剛送了花圈,並對家屬表示慰問。
人物評價
厲德馨同志青年時代就受黨的影響,接受革命思想。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他積極宣傳抗日救國道理,組織和領導民兵開展民主反霸、土改鬥爭、擁軍支前,為人民解放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解放後,在台州地委、省委辦公廳、浙江日報社、金華地委工作期間,堅持黨的民眾路線,深入基層、調查研究,善於同幹部民眾交朋友,因勢利導做好民眾的宣傳教育工作,團結和動員幹部民眾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而奮鬥。任杭州市委書記期間,把“扶正祛邪、振奮精神”作為打開工作局面的切入點,注重發揮班子合力,調動廣大人民民眾的工作積極性,在財政極端困難的條件下,整治西湖風景區、啟動錢塘江引水工程、中東河治理工程等,旅遊業和城市基本建設得到迅速發展;積極推動改革,大膽探索,努力實踐,國有工商企業改革取得明顯成效。擔任省政協副主席後,堅持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為現代化建設服務上來,積極調動政協委員和各方面人士的積極性,廣泛開展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有力地促進了政協工作發展。離休後,仍以極大的熱情和旺盛的精力關心我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積極向省委、省政府建真言、獻良策,率先提出“海洋經濟和建設東方大港”理念。
厲德馨同志對共產主義充滿堅定信念,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充滿信心,對黨和人民事業無限忠誠,重大問題上始終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一生光明磊落、胸懷坦蕩,思想解放、個性鮮明,具有較高的黨性修養。他任勞任怨、無私奉獻、求真務實,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風。他艱苦樸素、作風正派、團結同志,始終保持了一個共產黨員的本色。
厲德馨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是對黨和人民事業孜孜以求、不懈奮鬥的一生。他的崇高革命精神和優良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
人物作品
2012年9月27日上午,《厲德馨文集》首發儀式在黃龍飯店舉行。浙江省副省長陳加元,老同志沈祖倫等出席了此次首發儀式。
厲德馨同志是一位性格鮮明的改革者,對浙江的改革開放作出過重要貢獻。他在金華任地委書記期間推行農業家庭承包制,帶來了浙江農村改革形勢很大的改觀;擔任杭州市委書記時,對杭州的發展和城市建設起了重要作用,為杭州的工業和鄉鎮企業、民營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較好的基礎。《厲德馨文集》正是以厲德馨同志自己的文字,還原了那段風雲激盪的歷史,從破冰初期的金衢早春到大潮迭起的錢塘歲月,真實再現了那段激情燃燒的改革歷程。他以他特有的經驗、智慧、敏銳和勇氣,生動詮釋了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思考和事件認知,以其鮮明的個性表現了一位老共產黨員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對理想和事業的不懈追求。
厲德馨同志一生筆耕不輟,留下數百萬字文稿。該書的五個部分:“改革親歷”、“國是諫言”、“短筆論事”、“異域隨想”、“誰與同行”是從厲德馨同志晚年出版的《古稀集》、《金衢早春——天命集》、《錢塘歲月——耳順集》、《自奮蹄——隨心集》、《學習與思考隨筆——耄耋集》等五部著作中選取了53篇文章,整理彙編成冊出版。
力主“還湖於民”
1983年,厲德馨被任命為中共浙江省委常委、中共杭州市委書記。此前厲德馨是浙江金華地委書記,在金華大力推進農村改革、支持義烏髮展市場而備受好評。
“美麗的西湖,破爛的杭州”,這是尼克森二十世紀70年代訪問杭州時留下的印象。由於城市發展方向的錯位,杭州西湖的景觀功能萎縮。二十世紀80年代初厲德馨上任市委書記之時,在杭州環湖馬路圈內的280餘公頃區域面積中,有80多公頃為工廠、企業、部隊、機關、療養院等單位和居民占用,這些建築零亂破舊,格調參差不一。一公園原是大華飯店分部和省中醫院宿舍,六公園至少年宮廣場是省法院、統戰部等以及市級機關住戶用房,望湖樓舊址樓宇也是單位及商店用房。
1983年,杭州市決策層形成共識,決定“拆牆”,時任市委書記的厲德馨和市長鍾伯熙在各種場合呼籲拆舊還綠,還景於民,還湖於民。1984年,杭州市政府組建了“環湖綠地動遷領導小組”,開始大規模地拆房還綠,建設環湖綠地。
還湖於民難度極大,當時西湖周邊的住家和單位多有來頭和背景,住在這兒這么多年已經長了“根”。要拔掉這盤根錯節的“攔路樹”,就是在“太歲”頭上動土。
但厲德馨當時極為強硬,有人求情,一律不理。
他認為有“後台”和底氣———這個工程從一開始就大得民心,這是為市民遊客、為子孫後代做好事,民意所向。
當時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也是這件好事的發起者之一,他為此作過長篇批示,痛斥違章建築,痛批當時的有關負責人。
經過整治,杭州西湖一公園沿湖一直到鏡湖廳西泠橋的湖濱一線,綠草茵茵,花木扶疏。
2008年,杭州當地一家媒體在對“改革開放三十年”進行盤點時,將西湖整治列為1983年杭州的標誌事件,認為該年是“西湖年”。
此後經過多次綜合整治,2003年4月,西湖沿湖所有綠地和景觀全部免費向市民和遊客開放。杭州西湖“還湖於民”得以實現。
2008年8月,中新網報導了西湖邊頂級會所江南會以會所為名阻斷遊客遊覽道路,並把原本是作為介紹、展示杭州名人文化和紀念緬懷先賢的場所先賢堂改造成私人會所遊人莫入。
此事件也引起了80多歲的原中共杭州市委書記厲德馨的關注,當時白髮蒼蒼的厲德馨和中新網記者兩人暗訪西湖邊頂級會所江南會。
厲德馨當時怒斥這種行為是一種封建式的割據,與人民親近西湖的意願相違背,與歷屆杭州市委市政府還湖於民的努力相違背,必須堅決遏制糾正。
厲德馨還以作家金庸先生為例,杭州多年前曾在西湖邊的杭州植物園為其建了一座住宅,建成以後,金庸認為西湖邊建私人住宅不妥,決定將住宅無償送給杭州市政府,現已成為對外開放的“西湖文化研究會”所在地。
其後在杭州市政府關注下,西湖邊江南會得以對外開放。
“因為西湖是人民的西湖。”厲德馨當時這樣對中新網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