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雕塑藝術

原始雕塑藝術

原始雕塑藝術的產生是原始造型藝術發展的重要標誌。中國的原始雕塑藝術是何時產生的,目前尚不清楚,但在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就已有了初具輪廓的原始雕塑藝術品。它包括陶塑藝術和以精美的磨光石器為代表的石雕藝術。前者已是獨立的雕塑藝術品;後者則是對實用工具的藝術加工,具有美而實用的性質。

陶 塑

陶塑藝術與陶器藝術不同,因為它不是“器”,所以不具有使用價值,而是獨立的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陶塑藝術品,

僅發現在黃河中游的裴李崗文化中

。1978 年,在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發現了幾件很小的陶塑豬頭和羊頭像。豬頭塑像有兩件,均是豬頭的正面像。一件略呈三角形,表現出肥胖的豬頭,有雕空的橢圓形雙眼,突出的短圓豬鼻,活生生地塑造出豬頭的特徵。另一件已殘,但也能看出用線條刻劃的兩個圓眼和有兩個鼻孔的小而圓的豬鼻羊頭塑像一件,呈長三角形,一面平齊,一面隆起,在三角形的尖部塑有兩個長而高翹的羊角,頭部戳印三個圓點分別表示雙眼和嘴,造型簡單幼稚。1977 年,在河南密縣莪溝遺址,還發現一件泥質淺灰陶陶塑人頭像。為一方形正麵塑像,雙眼雕空,兩眼眉突出並左右相連成一條線,高聳的寬鼻,前突的下顎,都較準確地表現了人的面部特徵。這些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目前已知最早的陶塑藝術品。

陶塑藝術既是原始造型藝術發展的產物,也是陶器藝術發展的產物,它的出現並非偶然。陶塑豬羊應與當時家畜飼養的出現有密切聯繫,豬是新石器時代早期中國氏族先民早已馴養的家畜,陶豬正是這種新的經濟形態的藝術反映。陶塑人頭像則是氏族先民對人本身認識的一種藝術表現,它的出現,說明中國氏族先民首先是從人的面部特徵開始對人認識的。美術史家認為,這正是中國傳統藝術重視刻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求傳神的優良傳統之源①。但是,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這些原始陶塑,儘管已是獨立的雕塑藝術品,它們不過是一種簡單的平面浮雕,在表現手法上還比較原始。

① 吳耀利:《我國最早的彩陶在世界早期彩陶中的位置》,《史前研究》1988 年《輯刊》。

① 王伯敏主編:《中國美術通史》第 1 卷,山東教育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8 頁。

石 雕

新石器時代早期的石雕藝術,不僅代表了石器製作工藝的一個新成就,而且也是原始雕塑藝術發展的新成就。

磨製石器的套用是新石器時代開始的首要標誌之一。考古學家把石器時代分成新舊兩大階段,最早就是以磨製石器和打制石器為標準,因為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普遍使用了磨製石器。

雖然我們還沒有發現最早的第一件磨製石器,但磨製技術的產生卻是相當早的。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就常見到磨製的裝飾品,磨光的骨器,以及石磨盤、磨棒等工具。年代最早的是在峙峪遺址發現過一件鑽孔被磨光的石墨飾物;然後是山頂洞人的鑽孔小石珠和小礫石飾品,它們的一面都被磨平;在山頂洞遺址和下川遺址都還發現有簡陋的石磨盤;在山頂洞和遼寧營口金牛山 C 地點都發現過磨光骨器,前者是一枚骨針,後者是兩件器物,一件是亞腰形穿孔骨器,另一件是打琢粗磨的骨錐;最後是在山西懷仁縣鵝毛口石器製造場發現的一種粗磨的殘石斧,它的邊緣和兩側還保留著打制剝片的痕跡。據考古學家推測,磨製石器的製作過程是,先打制出毛坯,然後用盤狀小石錘一點一點敲打掉毛坯上的凸棱,最後再加以磨光①。

隨著磨製技術的產生,磨製石器的水平也在不斷提高。中國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中的一些磨光石器,就表現出了很高的磨製工藝水平。最早的彭頭山遺址已有了形式規整,通體磨光的石斧,以及小石管、小石棒形墜飾等。然而最有代表性的,卻是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的磨光石磨盤和磨光鋸齒石鐮。

當磁山文化和裴李崗文化被發現以後,人們驚訝地發現,當時的氏族先民已經在製造和使用著眾多精美的磨光石器了。尤其是其中的石磨盤和鋸齒石鐮,使人們很難相信它們就是七八千年前黃河流域遠古兒女所使用的勞動工具。然而,考古學家在這兩種文化的墓葬里發現,它們常常被當作隨葬品與死者埋葬在一起,石鐮一般放在死者的手部附近,石磨盤多放在腳下,毫無疑問,這兩樣東西就是死者生前所用的工具。

令人驚嘆的首先是石磨盤。它既不同於我們今天在農村常見的兩扇重疊的圓形石磨或滾筒式石磨,也不同於在舊石器時代遺物中見到的自然石塊似的磨盤,而是一種有固定形式,經過仔細加工處理,被打磨得非常光滑的扁平石板。它的平面呈舌形,後端直平,前端是圓弧或尖弧形。最短的石磨盤有四五十厘米,最長的竟達九十餘厘米,一般寬三四十厘米左右,厚四五厘米。它的底部大多都有四個短圓柱形足,前後各兩個,有的則是兩個橫條形足,使磨盤能平穩牢固地支放在地面上。特別引人注目的是,整個磨盤都經過認真仔細的磨製加工,被琢磨得十分平整光滑,找不出一絲粗糙的痕跡。可以想見,在當時還沒有金屬工具的條件下,要把一塊近一米長的石料加工成如此精細的石磨盤,該是多么不容易!

① 賈蘭坡:《中國大陸上的遠古居民》,天津人民出版社 1978 年版,第 139 頁。

與石磨盤配套使用的還有石磨棒,二者是缺一不可的一套組合工具。石磨棒是一根斷面呈橢圓形的石棒,也是通體被磨光。使用時,雙手握住石磨棒的兩端,在磨盤上來回磨動。由於長期使用,很多石磨盤和磨棒的接觸面,已經被磨成凹面。

裴李崗文化的鋸齒石鐮,如果不看石質,簡直可以同今天的鋸齒鐵鐮相媲美。這種石鐮呈彎月形,直刃,刃部有密集的鋸齒。尾端背部略上翹,刃部或者是一缺口,或是鑽有一圓孔,顯然是為了便於捆綁木柄而設計的。鋸齒石鐮一般長七八厘米至十七八厘米,個別較長的約二十厘米,寬不過三四厘米,厚也僅半厘米多,磨製精細,通體光潔,每一個鋸齒都磨出了斜刃,齒尖也很銳利,似乎它們不是一種生產工具,而是一件精湛的石質工藝品。

磨光石鐮是裴李崗文化先民的獨特創造,在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中未有見到,因而成了這一文化有代表性的生產工具。而磨光石磨盤和石磨棒,在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中都很常見,但在其它新石器時代文化里也沒有發現過,它們是這兩種文化所特有的磨製石器。這兩種精美的磨光石器,不論從造型上還是磨製工藝上,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石磨盤的造型非常適合於加工糧食作物,它的低矮的支撐點,平整光滑而又寬大的磨麵,給先民們的勞動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而造型小巧的彎月形鋸齒石鐮,對於提高勞動效率,充分發揮石器工具的作用,是一種非常理想的形式。至今我們所用的鐵鐮,依然保持著類似造型。裴李崗文化的氏族先民在七八千年前就已經創造出鋸齒鐮刀這種形式,其中又該凝聚著他們多少聰明才智!石磨盤和鋸齒石鐮是當時的勞動工具,但它們又不是普通的勞動工具,而是氏族先民精心製作的藝術品式的勞動工具,充分表現出了氏族先民逐漸發展起來的審美意識。

新石器時代早期以後的各考古文化,磨製石器在數量上和種類上都迅速增加,磨製技術的水平也全面提高。後來的磨製石器形式也更加準確和適用,出現了像石斧、石鏟、石刀、石錛、石鑿、石錐、石鋤,甚至石犁等不同種類的固定工具。它們大多都開創了今天所用工具的造型,並以其極整齊對稱的形式,和精細的磨製技巧將石器發展推向最高階段。

新石器時代早期也有獨立的石雕藝術品。河北武安縣曾出土一件磁山文化的小型石雕人頭像,人頭呈不規則橢圓形,眼作圓窩形凸起,口部很大,陰刻倒八字形雙眉,以誇張的手法表現了人面特徵。額部有一穿孔,可能是系佩的裝飾品①。這是中國目前發現最早的石雕人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