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棒束孢

中文綱名 中文目名 中文科名

卵棒束孢

拉丁綱名Fungi Imperficti
中文綱名半知菌綱
拉丁目名Moniliales
中文目名鏈孢霉目
拉丁科名GSaprolegniaceae
中文科名水霉科
拉丁名Isaria ovi
中文名卵棒束孢
定名人Teng
參考文獻GSaprolegniaceae

相關連線

蟬花
【蟬花的功效介紹】:
蟬花 ( 《本草圖經》 )
【異名】蟲花( 《四川中藥志》 )。
【來源】為麥角菌科真菌大蟬草的分生孢子階段即蟬棒束孢菌及其寄主山蟬幼蟲的乾燥體。
【植物形態】蟬棒束孢菌孢梗束叢生,由蟬幼蟲的前端發出,新鮮時白色,高1.5~6厘米;柄分枝或不分枝,粗1~2毫米,有時基部連線,頂部分枝並有粉末狀分生孢子;分生孢子長方卵形,兩端稍尖,6~9×2~2.5微米,往往含2個油滴。
【採集】6~8月間,自土中挖出,去掉泥土,曬乾。
【藥材】帶菌的乾燥蟲體,蟲體長橢圓形,微彎曲,長約3厘米,徑約1~1.4厘米,形似蟬蛻,頭部有數枚灰黑色或灰白色的孢梗束,長條形或捲曲,或有分枝,長約2~5厘米,質脆易斷
蟲體表面棕黃色,大部為灰白色菌絲所包被,折斷後,可見蟲體內充滿粉白色或類白色鬆軟物質。
氣微香。
以具孢梗束、個大、完整、肉白、氣香者為佳。
產浙江、四川、雲南、江蘇等地。
大蟬草子囊殼階段的子座與寄主山蟬幼蟲的乾燥體亦入藥用,稱獨角龍、烏角尖,常見於蟬花葯材中。
蟲體同前種,頭部具1~2枚棒狀子座,或有分枝,長3~7厘米,徑3~4毫米,黑褐色,頂端稍膨大,表面有多數細小點狀突起。
另有一種小蟬花,又名土蟬花,為小蟬草的子座或其分生孢子階段的孢梗束與寄主蟪蛄幼蟲的乾燥體。
形體較蟬花小。
主產廣東、福建。
同作蟬花入藥。
【炮製】 《雷公炮炙論》 :凡使(蟬花),要白花全者。
收得後於屋下懸乾,去甲、土後,用漿水煮一日,至夜焙乾,研細用之。
【性味】《證類本草》:甘,寒,無毒。
【功用主治-蟬花的功效】①《證類本草》:主小兒天吊,驚癇,瘈瘲,夜啼,心悸。
②《綱目》:功同蟬蛻。
又止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