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當代國際政治叢書·危機下的抉擇:國內政治與匯率制度選擇》有2大特點:第一,主要借鑑和運用了國際政治經濟學研究中第二代學者的研究成果,強調國際語國內的關聯性。
第二,根據東亞國家和地區的特徵,重點分析國內政治行為體的政策偏好,以及國內政治行為體與社會行為體的關係。
精彩節選:
假 設偏好是最簡單的一種方法,在現實主義的研究中表現得最為明顯。現實主義研究將國家看作是國際關係的基本行為體,國際關係就是國家最大化自身利益的過程。現實主義者都強調國家利益概念的重要性,但是對國家利益的內容爭辯不休,如何確定國家利益的內容實際上可以理解成國家偏好的設定過程。國家偏好或被界定為安全,或是財富、領土,或是人口、資源。這種假定大多源於學者對國際關係歷史的判斷,也是最接近偏好在經濟學中的運用。在經濟學中,消費者是最大化財富的,廠商是最大化利潤的。經濟學家也就是利用這個基本假設來分析經濟現象。但是,這種設定方法在國際關係研究中存在三大問題:第一,國際關係中存在比經濟學研究更多種類的行為體,包羅個人、公司、集團、國家、國際組織、跨國行為體等,這些不同行為體之間的偏好是各不相同的,而且即使是同類的行為體其偏好也不一定相同;第二,國際關係研究難以對行為體偏好作出明確的設定;第三,國際關係研究的議題更加廣泛,從貿易、貨幣到安全、軍事,很難假定出國家的唯一偏好。19儘管學者們對國家偏好假設的共識是如此之少,但是這種設定方法由於簡單和利於研究,仍然被很多學者所採用。
通過歸納法來設定行為體偏好也就是通過考察行為體的行動來確定其偏好。很多學者通過這種方法來研究國家偏好形成,將國家的偏好看成是由國家的意識形態所決定或是由精英理念所決定。這樣通過研究一國的認同、文化或共同信念,或是精英的戰略思想來確定國家的目標。這種方法實際上接受了顯示偏好理論,認為可以從國家的行動中來界定國家偏好,萊克就認為“選擇顯示了偏好,因為我們可以通過結果反向推導,結果實現和目標之間是一個連續的過程”20,因此這種方法也就存在前面所提及的顯示偏好理論的缺點,對實際偏好和選擇結果之間沒有進行很好的區分。
作者介紹
曲博,外交學院副教授。先後於2000年和2003年從南開大學獲法學學士、碩士學位。2007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獲法學博士學位(國際關係)。於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在牛津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進行博士後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為國際政治經濟學、全球經濟治理、國際貨幣體系的政治分析以及東亞地區合作等。發表相關研究論文數篇,譯著一部(《利益、制度與信息》)。作品目錄
叢書總序序
導論
第一節 東亞金融危機的三個政治經濟學問題
第二節 金融危機、國內政治與對外經濟政策:研究意義
第三節 案例選擇與比較案例分析
第四節 對外經濟政策選擇的政治經濟學分析
第五節 分析框架和主要觀點
第一章 國內政治與世界政治經濟的關聯性
第一節 國內政治視角的回歸
第二節 通過國內政治理解對外政策:官僚政治模式
第三節 “倒轉的第二意象”
第四節 國際與國內互動的分析模式
第五節 國際力量、國內政治與對外經濟政策選擇
小結
第二章 利益偏好、國內制度與對外經濟政策選擇
第一節 理性選擇方法
第二節 分析方法:國內行為體及其利益偏好
第三節 集體行動與國內政治聯盟的形成
第四節 國內政治制度與對外經濟政策選擇
第五節 國際政治經濟學方法與東亞經濟體的對外經濟政策
選擇
小結
第三章 國際力量、國內政治與匯率政策選擇
第一節 匯率政策選擇研究:分析性回顧
第二節 開放經濟下的匯率政策選擇
第三節 金融自由化和資本控制
第四節 政策工具與匯率安排:政府匯率政策偏好的形成
第五節 社會經濟行為體的匯率政策偏好
第六節 IMF的匯率制度偏好
小結
第四章 韓國的選擇:浮動匯率制與經濟改革
第一節 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對韓國的影響
第二節 金融危機根源與IMF援助計畫
第三節 韓國工業化戰略與社會經濟行為體匯率政策偏好
第四節 民主制度、政策工具有效性與政府匯率政策偏好
第五節 國內政治、國際約束條件與浮動匯率選擇
小結
第五章 馬來西亞的選擇:固定匯率制與資本控制
第一節 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對馬來西亞的影響
第二節 危機解決方案:從IMF式改革到“馬式”政策選擇
第三節 經濟發展計畫與社會經濟行為體的匯率政策偏好
第四節 發展戰略與政府匯率政策偏好
小結
結論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