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緬菜蝽

印緬菜蝽

昆蟲名,為半翅目,蝽科 。分布在西藏、雲南、印度、緬甸等地。主要危害作物: 甘藍、白菜、油菜、馬鈴薯、青稞、小麥等。成蟲和若蟲刺吸蔬菜汁液,尤喜刺吸嫩芽、嫩莖、嫩葉、花蕾和幼莢。它們的唾液對植物組織有破壞作用,並阻礙糖類的代謝和同化作用的正常進行,被刺處留下黃白色至微黑色斑點。幼苗子葉期受害則萎蔫甚至枯死,花期受害則不能結莢或籽粒不飽滿。此外,還可傳播軟腐病。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拉丁學名:Eurydemalituriferum(Walker)

域:真核域

界:動物

綱:昆蟲

印緬菜蝽印緬菜蝽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有顎亞門

綱:昆蟲綱

目:半翅目

科:蝽科

主要危害作物:甘藍、白菜、油菜、馬鈴薯、青稞、小麥等。

地理分布:分布在西藏、雲南、印度、緬甸等地。

形態特徵

成蟲體長7.5~9.9毫米,寬3.7~5.4毫米。橢圓形,橙黃或大紅色,有紫藍色黑斑。頭部黑色,側葉比中葉長,匯合於中葉前端,側緣向上卷,色淺。複眼黑褐色,單眼紅褐色。觸角黑色,多明顯短於體長之半,少數等於體長之半。頭部腹面黑色,具小頰,觸角基色淡,喙黑色,伸達中足基節後端。前胸背板橙黃色或大紅色,前緣、側緣上卷,具黑斑6塊,前2塊橫長近三角形,後4塊較大。小盾片基部中央有1個三角形大黑斑,後端每側各具小黑斑1個,致小盾片呈現後端為箭頭狀的“Y”型淺色斑。前翅革質部內半黑色,在近端部處形成的寬橫帶黑色。前翅外半和端緣色淺,前緣中部、後部各生黑斑1個。膜片黑褐色,有透明的白色邊緣,整齊。胸部腹板黑色。胸側板多色淺,具不整的黑斑呈弧狀或近四方形,黑斑中央具淺色斑。各足黑色,腿節基半或大部、脛節中間黃白色。腹部背面紅色,腹端部黑色,腹背板不全黑。腹部腹面黃白色,各節前半中央1橫長大黑斑常有變異。雄蟲生殖節從後腹面觀側葉中間深凹,中央舌形骨片近於兩塊三角形,近內角基部具毛叢。五齡若蟲體長5.4~7.5毫米,寬3.8~4.8毫米。頭黑色,側葉比中葉長,匯合於中葉前端,側葉中間有長形淺斑。複眼、觸角、喙黑色,觸角基色淺,喙伸達中足基節。前胸背板桔黃至桔紅色,中線兩側各有近方形大黑斑1塊。小盾片及翅芽黑色,胸部腹面黃白色,足黑色。腹背外圍黃白色,至中央各黑斑間桔紅色。中央有4塊向後漸短的橫長黑斑。腹末2節黑色。腹部腹面黃白色。以上各黑斑均帶紫藍色光澤。本種與菜蝽E.dominulus相近,但胸側板通常沒有完整的大黑斑;觸角等於或短於體長之半別於菜蝽。

生物學特性發生消長規律

印緬菜蝽在西藏亞東、吉隆年生1代,以成蟲在石塊下、地邊雜草叢中越冬,翌年4月出蟄,9月逐漸羽化為成蟲,10月份成蟲陸續越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