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紋硬陶

印紋硬陶

中國青銅時代至漢代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生產的一種質地堅硬、表面拍印幾何圖案的日用陶器。質地比一般陶器細膩。原料含鐵量較高,燒成溫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顏色多呈紫褐、紅褐、黃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燒制地區也一致。成型方法主要採用泥條盤築法,也有輪製成型。器鼻和耳等附屬檔案是手捏成型後貼上的。初步成型後要用“抵手”抵住內壁,用刻有花紋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體堅密。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發現,但數量很少,出現時間比白陶為晚。

簡介

印紋硬陶(Stamped Hard Pottery)

印紋硬陶印紋硬陶

亦稱硬陶。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南方地區首先出現的一種陶器。商代的硬陶,

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發現較多,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少量發現。到西周時期,發展到興盛階段

特點

燒制印紋硬陶 的原料是一種含鐵量很高的粘土,胎質顏色多呈紫色、紅褐色、灰褐色或黃褐色。燒成溫度比一般陶器高,有的達到燒結程度,少數器物表現呈現出因窯內高溫溶化而形成的光澤,似施有一層薄釉。印紋硬陶基本上採用泥條盤築法成型。常見的器形有小口深腹圜底尊,小口深腹圜底罐等等。器表多拍印葉脈紋、 雲雷紋、 人字紋、 繩紋、 方格紋、 回紋、 曲折紋、菱形紋、波浪紋、 夔紋等。硬陶在長江以南和東南沿海地區出土數量較多,是承襲當地軟陶發展起來的。在 江西、 湖南和 福建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出現有硬陶。

發展

中國 青銅時代至漢代長江中下游和東南沿海地區生產的一種質地堅硬、表面拍印幾何圖案的日用陶器。質地比一般陶器細膩。原料含鐵量較高,燒成溫度也比一般陶器高,顏色多呈紫褐、紅褐、黃褐、灰褐或青灰色。泥料中部分成分和原始青瓷相似,燒制地區也一致。成型方法主要採用泥條盤築法,也有輪製成型。器鼻和耳等附屬檔案是手捏成型後貼上的。初步成型後要用“抵手”抵住內壁,用刻有花紋的拍子拍打器壁,使胎體堅密。印紋硬陶在黃河中下游地區也有發現,但數量很少,出現時間比白陶為晚。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曾與白陶並存。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距今四千年左右的遺址里,只發現有少量造型簡單的器物,器表拍印葉脈紋。至商代器形增多,有罍、罐、尊、釜、碗、杯、豆等。花紋增加了雲雷紋、曲折紋、繩紋和人字紋。西周是印紋硬陶生產的發展時期,器形增加了瓮、罐、瓿等。有的器物高達99厘米。紋飾增加了方格紋、曲尺紋、回紋、菱形紋、波浪紋和夔紋等。也有的用幾種花紋組成圖案。春秋時期印紋硬陶與西周基本相同,花紋增加了大小方格紋、席紋和布紋。戰國秦漢時印紋硬陶變化不大,器物主要有瓮、罐、壇、瓿、缽、盂、缸、匏壺等。新的紋飾主要有漩渦紋、S紋、麻布紋、米篩孔形紋、水波紋、櫛齒紋、圓珠紋、篦紋、紋飾,與器形協調得體,比較美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