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印心石層圖說》拓本,陶澍正書說,清道光十六年(1836)刻。石在江蘇鎮江焦山。清烏金精拓一冊,計十八開,高39.2厘米,寬25.1厘米。經折裝。作者簡歷
陶澍(1779-1839),字子霖,號雲汀,湖南安化人。清嘉慶七年(1802)進士,改翰林院庶吉士;十年(1805)散官,授職編修;後遷御史、給事中。道光元年(1821年)調福建按察使、安徽布政使。三年(1823)授安徽巡撫。在職間清庫款,禁流攤、購米,勸捐賑長江水災災民。五年(1825),因洪澤湖決口,漕運阻淺,特調任江蘇巡撫,親至上海主持漕糧海運,雇沙船一千五百艘,運蘇、松、常、鎮、太五府州漕糧一百六十餘萬石至天津,為清代大規模海運漕糧之始。十年(1830)升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任期內,力圖整頓淮鹽積弊,裁省浮費,嚴核庫款,緝禁私鹽,淮鹽得以行銷。又於淮北試行票鹽,後推及淮南。陶澍勇於任事、為朝野所重用。十二年(1832)與巡撫林則徐治江蘇水患,修劉河、白茆、練湖、孟瀆等水利。十五年(1835)入覲,賜御書“印心石屋”匾額。官至宮保尚書、太子少保,道光十九年(1839)六月卒,諡文毅。著有《印心石屋文集》、《奏議》、《陶桓公年譜》、《陶淵明集輯注》、《靖節年譜》、《蜀輶日記》等。說明
該圖說前有五面隸書題“御題印心石屋圖”七大字,末署“道光十六年阮元題”,並刻“雲台”長方印、“阮元伯元”方印以及“節性齋”方印。圖說依次為“金陵印心石屋圖”、“金陵印心石屋圖說”、“滄浪亭印心石屋圖”、“ 滄浪亭印心石屋圖說”、 “蜀岡印心石屋圖”、“蜀岡印心石屋圖說”、“清江印心石屋圖”、“清江印心石屋圖說”。線刻繪出南京、蘇州、揚州,杭州四大印心石屋之勝跡圖。
圖和圖說後有姚瑩題跋,以及董國華、朱棆、石麟、黃壽鳳等人題詩。董國華詩正書十八行,末署“道光丙申仲夏奉題宮保大公祖雲翁大前輩大人御題印心石屋圖冊,謹用題字為韻成七言四章錄請鈞誨。館後學吳縣董國華呈稿”並刻二印。朱棆詩正書十七行,末署“印心石屋詩三章,用東坡次文潞公超然台韻,謹求宮保老夫子大人誨正……受業朱棆敬呈”,並刻一印。石麟詩隸書三十一行,末署“吳縣石麟敬呈”,並刻三印。黃壽鳳篆三十七行,正書二行,末署“黃壽鳳呈稿”,並刻二印。
關於“印心石屋”的來源,從姚瑩跋文可見,其跋說:“……上以公督兩江地方,軍政漕河鹺務庶績,鹹懋褒嘉之,所以慰勞公者殊厚。既詢公家世,公悉以對。且請一月假省先墓,蒙俞可。上復詢所居,公對:‘在安化東北鄉之濱。幼從父讀書,江上兩岸石壁屹立如門。潭心一石高出水面,四方如印。’上對讀書所,因以‘印心石屋’名其室。上欣然,親作四字以賜。字方八寸許,前有可師可法壁中書,引章後有小璽,曰‘虛心實行’。公入謝,且當謹勒石垂不朽,上曰:‘豈摩崖耶?若爾則所書尚小,當更作擘窠字。’翼日,御書復賜大字,方徑尺有六寸,遒勁整嚴,乾端坤倪,宦翰昭回,超邁敻古。”
茲選輯“金陵印心石屋圖”及“滄浪亭印心石屋圖”二開(左面圖說空虛部分未照)。國家圖書館另藏一冊《印心石屋圖》,亦陶澍正書說,首隸書橫題,道光十七年(1837)正月刻,共六幅,依次為“印心石屋山水全圖”、“印心石屋南崖之圖”、“印心石屋北崖之圖”、“嶽麓印心石屋圖”、“金山印心石屋圖”以及“焦山印心石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