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豚鹿

印度豚鹿

巴島花鹿(Axis kuhlii),又名印度豚鹿或巴島豚鹿,是印尼巴韋安島上特有的鹿。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印度豚鹿印度豚鹿
體型粗壯,四肢短小,臀部鈍圓且較低,乍看很像豬,故名“豚鹿”。身長100—115厘米,肩高60—70厘米,體重約50千克。通體淡褐色,背部夾雜淺棕色毛尖,腹部顯灰色。夏季時,脊背兩側具不規則的灰白色斑點。 雄鹿長有細長的三叉角,但整個角型較水鹿短得多。 雌性豚鹿無角。夏毛棕黃色,冬毛淺棕色或淡黃色。具有完整的眶後條;有眶下腺,能分泌具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塗抹在樹幹上以標記領地;蹄間、後足等處有臭腺;沒有上門齒,有短小的臼齒;胃具4室,反芻;沒有膽囊;毛較短;前後肢各有2根中掌骨和中跖骨癒合,形成炮骨;足具4趾,第二和第五趾退化或僅有殘跡;蹄發育良好,沒有腳墊,直接觸地。

分布範圍

豚鹿在國外產於印度、緬甸、泰國、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中南半島等地,共分化為2個亞種,我國僅有印支亞種,發現於1959-1960年間,分布於雲南西部靠近中緬邊境的耿馬、西盟兩縣的南丁河沿岸。

生活環境

印度豚鹿印度豚鹿

主要棲于海拔500-800m的江河兩岸及其附近長有蒿草(蘆葦)的沼澤濕地。很少進入離河岸較遠的山地森林活動。很少見於陸地森林。

生活習性

豚鹿喜歡單獨活動,偶爾有兩三頭聚在一起,但從來不集結成大群。白天,它們躲進樹林草叢之中,到了傍晚才出來覓食。豚鹿全年都可交配繁殖,這種本能有利於擴大種群。豚鹿腿短,行動時喜歡低者頭,所以動作又不及梅花鹿般敏捷。既善於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性喜獨棲,多獨居夜行,一般單獨活動,偶爾2-3隻在一起,但從不結成大群。但在發情季節和採食場所常集成臨時小群,每群數隻到10餘只不等。

種群現狀

印度豚鹿印度豚鹿

印度:

豚鹿是一個對印度-恆河平原草地專一的獨特物種,印度旁遮普邦、阿薩姆邦是豚鹿過去的棲息地,由於過度采割、洪水泛濫以及疏林的入侵等各種各樣的威脅,現僅杜德瓦國家公園(Uttar Pradesh)和賈爾達帕拉野生動物保護園(西孟加拉邦)存有。
中國:

中國1950-60年代豚鹿在雲南西南部(耿馬、西盟)被發現(收購到角和皮)。 在耿馬地區,估計有10餘只(彭鴻授等,1962)。3年後,楊德華等(1965)調查,僅發現4隻。80年代末期再作調查時,耿馬地區已經絕跡。西盟邊境地區是否還有殘存尚不清楚。據民眾反映,南丁河上游的鎮康、雲縣和臨滄可能有分布,但未經證實。致危因素主要是棲息生境被完全破壞。70年代中後期,孟定南丁河地區開辦農場,徹底毀壞了豚鹿的棲息生境,豚鹿失去了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另外,獵捕也是造成豚鹿在野外絕跡的因素。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宣布豚鹿在中國絕跡。野生豚鹿在中國的滅絕時間:1960年以後。 2007年,雲南省永德大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山中發現了一隻剛出生幾天的雌性幼體小鹿。它的毛色褐黃,尾巴篷大而黑,臂部兩邊有明顯的3個橢圓狀斑點鑲嵌在褐黃色毛內。後經專家鑑定為豚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