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印度古麗褶裙+紗麗套裝一個典型印度女性的著裝通常包括長襯衣加寬鬆窄腳褲和面紗以及裝飾了寶石、昆單寶石鑲嵌法合金珠寶、金絲繡(zari)、水晶、錢幣、例山繡、鏡面和彩鏡色瑰繡(sequin)的褶裙(ghagra)和緊身古麗再蓋上搭帕(dupatta)。印度女性民族服包括真絲紗麗、鏡面古麗、彩色裙子和襯衣褲套裝。
古麗褶裙套裝是印度次大陸最古老的首要裝束之一,多穿於正式場合,印度新娘裝(ghagra choli)就是典型代表。印度女性的首要民族裝束是套裙包括一個緊身上衣和拖地長裙,配飾有頭上的搭帕或披著的紗麗。緊身上衣被稱為古麗,是根據上身曲線設計的低領短袖緊身胸衣,強調了女性曲線。古麗通常是前面扣緊的,但也有是後背合攏的。傳統上前面合攏的古麗,後背都是鏤空的,而且有各種性感的設計。後背鏤空的古麗紗麗一般也是使用古麗的材質,以很好的配合古麗的風格。現代印度搭帕的穿法現代古麗開始使用針織面料或彈性面料來提供舒適感。傳統上古麗裡面是不需要穿內衣的。不過許多現代南亞婦女在古麗裡面穿一件比較軟的胸罩來提高胸部線條。後背鏤空的印度古麗而昂貴的古麗在裡面還縫製了胸墊和強化部位,所以胸罩就不需要了,也方便了露背古麗的穿著。同時裙子有四種剪裁法,分別是A字裙、方形裙、傘狀裙和魚尾裙。而搭帕通常蓋在頭上,是印度城市的流行配飾。正式場合的全套的套裙通常也包括搭帕。另外紗麗也是必不可少的套裙組成,也是印度民族服飾的典型代表,穿法有很多種,通常都是扎在褶裙里再從後背繞到正面並搭在左肩上。紗麗歷史悠久,在印度可以追溯到西元前2000年左右。
女性民族服套褲長襯衣加寬鬆窄腳褲套褲是印度女性的日常裝束,源自阿拉伯的穆斯林。雖然褲子都是上寬下窄,不過長襯衣還可以搭配印度傳統的裹裙。
印度男性民族服裹裙(dhoti)是印度最古老最本土的服飾。早在吠陀時代,男性的裹裙覆蓋了從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裹裙是用一根腰帶在前面打結固定。有錢有地位的男性腰帶在兩端結成球形,並飾以精緻的刺繡。長襯衫和長袖風衣則來自於貴霜王國統治者月氏人的貴霜服,一件褶飾長袖及膝襯衣,頸口開縫且進行簡單或複雜的裝飾,這種款式源自騎馬的遊牧文明,也被大多數斯基泰人和伊朗人穿著,跟安息人的服飾特別像。除這兩種外,還有一種開衫的鑲邊外套,能更適合活動。褲子夏天用亞麻、蠶絲或者棉布製作,冬天用羊毛製作。無論是寬鬆還是緊身的褲子都套進皮靴里,再帶上斯基泰尖帽子或者高頭盔或者頭巾。長袖緊身單層長風衣都是用最上等的面料製作,有著精緻的花紋,穿在長襯衫的外面,顯示了著裝者的身份。冬天的時候,印度北方男性就穿一種夾層的厚夾克,外形和風衣很像,也是很正式的服裝。印度北方的男性也穿著這種加襯厚夾克參加婚禮等正式場合。不過加襯夾克在印度要到18世紀才出現,是模仿了當時英國殖民者的大衣,在印度貴族和穆斯林之間流行。這種加襯厚夾克目前也是巴基斯坦的男性國服。另外頭巾在現代也是有身份的印度男性才佩戴的。
裹裙和搭帕的歷史
印度最古老最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服就是裹裙和現代印度長襯衫+裹裙女性民族服搭帕。穿裹裙的印度婦女雕像印度的第一帝國時期,即孔雀王朝和巽伽王朝時代,印度男女穿的還都是跟吠陀時代一樣的三件套未縫製的衣服,與巴比倫、中國、波斯和希臘都有著文化交流,同時印度處於和平時期。最主要的是白色棉質或亞麻的裹裙(antariya)。男性的裹裙覆蓋了從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裹裙是用一根腰帶在前面打結固定。有錢有地位的男性腰帶在兩端結成球形,並飾以精緻的刺繡。除了裹裙和腰帶外,第三件裝束是長長的棉質搭帕(uttariya)。貴族一般把搭帕的兩頭分別搭在肩上,讓中間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頭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後背再用手腕抬住。但是對苦力和手工藝者來說,搭帕更適合扎在頭上擋住陽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為擦汗的毛巾。同時,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從最開始的不透明後來變得越來越透明了。印度搭帕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條纏成,另一塊布固定在正面腰帶中間再穿過兩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後的腰帶上。比較長的裹裙遮住了膝蓋,還有一種穿法是緊緊的把布條裹住臀部做成筒裙。貴族婦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並裝飾了邊緣搭在頭上。同時她們的腰帶跟男式相似,有時還會在腰帶一端繫上裝飾性的手帕。底層人群僅僅能穿著粗糙的布裹裙和頭巾,跟現代印度底層人群的穿著是一樣的。不過孔雀王朝的士兵有時也會穿波斯士兵那樣的縫製衣服,包括有袖襯衣和皮帶,可是下面仍然會穿著裹裙而非波斯褲子。同時印度士兵戴頭巾而波斯士兵戴尖帽子。這是印度服飾開始進化的標識。特別是在印度較冷的北方,波斯衣服更適合氣候和士兵功能。長襯衫的出現
穿裹裙和襯衣的女侍衛因為貴霜王國是南下的月氏人侵略印度後建立的,貴霜王國時期跟以前最大的不同在於疆域內種族力量和持續變化的文化語言。在貴霜藝術里有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北邊的犍陀羅國的藝術風格的創造者是佛教信徒僱傭的來自東羅馬的手藝人。從而帶來了希臘羅馬式的雕塑,那裡的佛教雕像被穿上了古典希臘羅馬衣服。另一種是帝國南方首都馬圖拉的風格,直接延續了傳統印度藝術。不過仍然受東伊朗安息王國的影響,安息人與貴霜國王的服飾類似。貴霜王國時期並沒有統一的民族服裝,每個地區的人穿著都不同。普通裝束仍然是裹裙、搭帕和腰帶,男人帶頭巾。同時人們也開始流行穿中亞的縫製衣服。該時期的印度服飾分為五種。首先是土著印度人依然穿裹裙、搭帕和腰帶。第二是貴族的衛兵和侍衛一般穿紅棕色的圓領短袖長襯衫。而第三是貴霜的月氏統治者和他們的隨從的服飾,以及第四類的商人服飾。最後一種服飾是外國和本土衣服的混合產物。月氏人的貴霜服是一件褶飾長袖及膝襯衣,頸口開縫且進行簡單或複雜的裝飾,這種款式源自騎馬的遊牧文明,也被大多數斯泰基人和伊朗人穿著,跟安息人的服飾特別像。這種及膝襯衣也有時用真皮製作,再套上短斗篷或者長至小腿肚的羊毛外套,最後用皮帶紮緊。除這兩種外,還有一種開衫的鑲邊外套,能更適合活動。褲子夏天用亞麻、蠶絲或者棉布製作,冬天用羊毛製作。無論是寬鬆還是緊身的褲子都套進皮靴里,再帶上斯泰基尖帽子或者高頭盔或者頭巾。
婦女裝束變化很大。在犍陀羅國婦女有穿著希臘羅馬一樣的衣服。一些婦女還會穿上更長的裹裙,而裹裙的腰帶被搭在了左肩上,模仿希臘裝束。這就是紗麗的前身,外來和本土服飾的雜交。還有一些婦女身著深受波斯影響的圓領長袖及膝襯衣和裹裙,襯衣的頸沿進行了裝飾。純粹本土的裹裙、腰帶和搭帕仍然是印度的主流服裝,只有微小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