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卡爾納普繼承了羅素和維根斯坦的主張,用邏輯來解決哲學問題。他認為哲學的對象是語言而不是世界,而語言的核心問題是語言的意義,因此意義問題就成了哲學的中心問題。他的意義理論大體上可以分成互相聯繫的兩個方面:邏輯的方面和哲學方面。在哲學方面的最重要體現是意義證實論,但本書主要討論其邏輯方面。卡爾納普意義理論經歷了一個從邏輯句法到語義學的變化過程。以1935年為界,卡爾納普先後提出了所謂邏輯句法和語義學。在句法階段,他的整個工作可以描述為尋找一個邏輯—數學陳述的有效性標準(分析性的定義)的努力。他認為語言可以脫離開具體的意義來形式地考慮,這就是建立一種形式語言,其中符號沒有意義。我們僅通過考察符號的類別和順序(句法規則)就可以確定意義關係問題,尤其是能夠確定邏輯—數學語句的真值,這就是分析性定義所確立的有效性標準。然而,他最終還是背離了句法原則:非確定概念的接受使得他必須使用具有語義學性質的賦值方法。塔斯基的真理定義使他最終確認只有語義學才是他要尋找的東西,邏輯真理是語義學性質的概念,只有在語義學的範圍內才能給出恰當的定義,他給出的定義是“在所有的狀態描述中為真”。在語義學中,意義被分析為外延和內涵兩個方面。通過一系列L—概念,可以刻畫各種表達式的內涵和外延。因此他所理解的語義學不是外延語義學,而是一種內涵語義學,外延內涵方法是他的語義學的基本方法。
卡爾納普的意義理論是對邏輯學發展的重大貢獻,也對哲學的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他提出的邏輯句法方法使對形式語言的研究進入了新時期,通過對分析性概念的定義使對邏輯真理的認識更加深入;同時把一切哲學問題看作是語言的邏輯句法問題,促使哲學發展中語言學轉向的完成。在其思想發展後期提出的外延內涵方法,在邏輯史上對內涵概念第一次進行了形式刻畫,並給模態邏輯提供了第一個語義解釋,開創了邏輯語義學和模態邏輯的研究的新局面,並對哲學中分析與綜合的區分以及語言意義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新的思想來源。
作者簡介
馬亮,男,生於1966年,甘肅省張家川縣人,回族。現為廣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哲學博士。2003年畢業於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系邏輯學專業,獲哲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邏輯學和西方哲學的研究,發表哲學及邏輯學論文10餘篇,參著《廣義模態邏輯及其套用》。承擔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一項:“卡爾納普意義理論及其當代發展”;參加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一項:“多值邏輯函式完全性研究”。目錄
第一章 卡爾納普意義理論產生的背景第一節 邏輯實證主義的哲學抱負
第二節 意義證實理論
第三節 弗雷格以來邏輯學的發展
第二章 邏輯句法構想
第一節 意義問題與“維根斯坦計畫”
第二節 語言系統及分析性定義
第三節 外延性論題
第四節 邏輯句法的貢獻
第三章 從句法到語義學
第一節 句法與意義
第二節 分析性定義的語義學性質
第三節 語義學的必要性
第四章 外延內涵方法
第一節 語義系統,分析性概念的語義學精釋
第二節 外延與內涵
第三節 L-確定性
第四節 意義與分析性:爭論與評價
第五章 卡爾納普意義理論的當代發展
第一節 語義理論
第二節 模態系統
第三節 哲學意義
結束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