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拉里帕亞特之秘
歷史上的印度,長期王國林立,戰亂頻繁。在這種環境裡,造就了種類繁多的武術。但真正具有價值能夠令全世界為之矚目的武術,乃是卡拉里帕亞特。
溯源
詞義解釋
卡拉里帕亞特從理論上說源於“特努爾吠陀”。“特努爾吠陀”是古代印度婆羅門教最根本的經典吠陀中“夜柔吠陀”的一部分,是記載搏擊術的經典。
卡拉里帕亞特的發祥地是南印度喀拉拉邦,並主要在該邦流傳。“卡拉里帕亞特”意為在卡拉里或訓練場進行的搏擊訓練。“卡拉里”一詞源於梵文“卡路里卡”,即軍事訓練場地。
歷史文獻
歷史文獻對於卡拉里帕亞特的形成有些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卡拉里帕亞特形成於9~12世紀喀拉拉的北馬拉巴地區。當時卡拉里帕亞特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軍人和青年男人的必修課程。當時喀拉拉分成許多小的封建公國,彼此間爭戰紛繁。在這種社會環境中,作為一種搏擊術和身體訓練的手段,卡拉里帕亞特得到很大的發展。當時經常舉行比武,能參加比武被看成是一種榮譽。在印度的農村,池塘和寺廟是必不可少的。在喀拉拉的農村,卡拉里同樣也是必不可少的;村裡的男孩女孩到了一定年齡,便加入卡拉里接受啟蒙訓練。
歷史淵源
1500年,葡萄牙人打破了馬拉巴的平靜。17世紀,葡萄牙殖民地落入荷蘭人手中。18世紀中葉,英國人趕走荷蘭人,接管了馬拉巴地區。
殖民者在當地實行殘暴的統治,英國人的統治尤其暴虐。為了防止人民反抗,統治者關閉了卡拉里,並明令禁止民間練習卡拉里帕亞特,遂使卡拉里帕亞特逐漸衰落,瀕臨消亡。19世紀末,古魯卡爾柯達哈爾·卡那蘭和他的徒弟及其他一些古魯卡爾立志振興卡拉里帕亞特。他們在喀拉拉各地開設卡拉里,集各個流派所長,廣納學生,推廣卡拉里帕亞特。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喀拉拉的卡拉里帕亞特恢復了生機。全邦各地共有120多間卡拉里,每間卡拉里一般有學生二三十人。卡拉里帕亞特主要流行在喀拉拉北部的卡利卡特、卡努爾、維舒爾,南部的特里凡得琅、甘耐庫馬利,以及泰米爾納德邦的首府馬德拉斯。
卡拉里帕亞特有三個流派。各流派之間沒有本質的區別,只是訓練方式和風格有所不同。
簡介
印度武術在印度南部省份喀拉拉邦,卡拉里帕亞特已經傳承兩千多年。9~12世紀時卡拉里帕亞特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青年男性的必修課程。那時經常舉行比武,能參加比武被看成是一種榮譽。18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為了防止人民反抗,禁止民間練習卡拉里帕亞特,致使其逐漸衰落,瀕臨消亡。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如今在喀拉拉全邦各地已經有120多間卡拉里(卡拉里帕亞特訓練場)。喀拉拉農村,男孩女孩到了一定年齡,便加入卡拉里接受啟蒙訓練。卡拉里就像中國的武館,被稱作古魯卡爾的經驗豐富的導師按學生的資質和悟性因材施教。
卡拉里是一間半地下的大廳,四面封閉,開有一扇小門可出入,訓練大廳的地面比外面低1米左右。喀拉拉位於印度南部沿海,氣候炎熱潮濕,這種半地下式建築可以起到防止濕熱侵入的作用。訓練時修煉者身穿一種叫“卡恰”的特殊服裝。身上塗滿芝麻油,據說可以散發訓練時體內產生的熱。修煉卡拉里帕亞特不但是身體技巧的訓練和提高,修煉者更要注重其對自身心靈的淨化,他們必須經過嚴格的拜師儀式方能被允許修煉卡拉里帕亞特,而每天的訓練也在一種近乎神聖的莊嚴儀式中開始。初級階段主要進行身體素質訓練。修煉者做各種活動伸展肢體、進行靈敏訓練、增強體能和平衡能力,最高階段是達到這個水平的修煉者開始學習使用金屬器械技術,包括短斧、短劍、長矛等。
訓練場所
卡拉里帕亞特的訓練是在一個特殊的場所進行的,這個場所就是卡拉里。在喀拉拉,有許多卡拉里在訓練年輕人。卡拉里就好像中國的武術館,經驗豐富的師傅按學生的資質和悟性因材施教。
卡拉里建築的樣式各不相同,但內部結構卻有一定之規。訓練場所是一間半地下的東西向大廳,長35英尺,寬17.5英尺,高17.5英尺,四面封閉,東面開有一扇小門可出入,訓練大廳的地面比外面低4英尺。喀拉拉位於印度南端沿海,氣候炎熱潮濕,這種半地下式建築可以起到防止濕熱侵入的作用,使修煉者不至於太過不適。
大廳里供奉著印度教的許多大神,每天訓練開始前要舉行宗教儀式,學生向古魯卡爾行觸腳禮。儀式莊嚴肅穆,這種氛圍可以使修煉者全身心地投入,培養他們良好的道德觀念。一般來說,小孩從8歲起就可以開始接受訓練了。進入卡拉里先向古魯卡爾拜師,舉行一個儀式。
訓練方法
訓練過程
卡拉里帕亞特的修煉是個漫長的過程, 至少要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方能臻於上乘。訓練分為三個階段進行,修煉者的功夫由入門而逐步精通。訓練時修煉者身穿一種叫“卡恰”的特殊服裝。卡恰其實是一塊等腰三角形的白色布片。卡恰圍在下身好像一條三角褲,使修煉者便於活動。身上塗一層芝麻油,它的作用據說可以散發訓練時體內產生的熱。訓練開始時,修煉者先禮拜各位大神,而後向古魯卡爾行觸腳禮。
初級階段主要進行身體素質訓練。修煉者做各種活動伸展肢體、跳躍、進行靈敏訓練、增強體能和平衡能力,同時培養頑強的精神。第二階段要求修煉者能夠嫻熟地掌握各種木製武器的使用技術,如長棍、短棍等。第三階段是最高階段,達到這個水平的修煉者開始學習使用金屬器械技術,金屬器械中包括短斧、短劍、長矛等。
優秀的古魯卡爾技藝精湛,同時又必須是一個經驗豐富的傷科大夫。不是所有的人都有資格成為古魯卡爾。老古魯卡爾從優秀的學生中挑選人才,長期考察。天資聰穎、意志頑強的人,才可能被選中。老古魯卡爾會把所掌握的學問傾囊傳授給得意門徒,當他完全掌握了卡拉里帕亞特的心法以及全部醫療技術,才能成為新的古魯卡爾。
歷史
卡拉里藝術形式已有3000年的歷史, 民間傳說可以追溯到特斧羅摩大聖,他是所有搏擊藝術的祖師,人們相信他來自阿拉伯海,是喀拉拉的拓荒人。少林寺和尚所傳布的功夫尋根求源要尋到菩提達摩身上,達摩是印度和尚, 也是一位卡拉里帕亞荼大師卡拉里帕亞荼起源於古代的印度南部,也就是今天的喀拉拉邦。古時候,人們從獅子、老虎、大象、狗熊、蟒蛇等猛獸動物身上,領悟出亦剛亦柔的力量,編制出了卡拉里帕亞荼。歷經朱拉斯、切拉斯和潘迪亞斯等朝代,卡拉里帕亞荼一直被用來作為軍事格鬥的教範。過去,拳師傳授卡拉里帕亞荼總是不露行藏,不許外人偷看,讓人感到卡拉里帕亞荼十分的神秘,難以捉摸。
異於中國武術
據《高僧傳》載,達摩是南天竺香至國的王子。達摩來到登封少室山,面壁九年,可以認為是卡拉里帕亞特修持的瑜伽功。他所傳易筋經,乃是後世中國人託名偽托所寫。其內容與卡拉里帕亞特功夫更是大相逕庭。
細細推算,卡拉里帕亞特鼎盛的時期,正是中國的明代。中國航海家鄭和率寶船隊先後七次航海,並且數次到達喀拉拉的小葛蘭國(今奎隆)、柯枝國(今柯欽)、古里國(今卡利卡特)。據載,當時鄭和代表明朝政府賜予當地土王誥命、銀印及諸頭目冠服等物品,並立石碑為記。這說明喀拉拉與中國的關係源遠流長。喀拉拉的漁網及一些生產用具是由中國流傳去的。喀拉拉的王宮廟宇建築頗似中國漢唐風格。
卡拉里帕亞特訓練中一些方法與中國武術有異曲同工之妙。例如,卡拉里帕亞特的步法與中國武術摩擦步很相似。受中國武術影響,棍術長用雙陰把,棍法靈活多變、兇猛。
相關報導
“攜手—2008”中印陸軍反恐聯合演習開訓儀式,6日上午在印度貝爾高姆地區反恐演習場舉行。印度媒體稱,這是兩國“歷史性”地第二次舉行具有反恐性質的聯合軍演。2007年12月,中印兩國軍隊在中國昆明舉行了第一次聯合軍事演習。
據《印度教徒報》報導,當地時間6日9時30分,隨著中印雙方護旗手分別將兩國國旗迎進反恐訓練場並奏響中印兩國國歌,演習正式開始。雙方參訓部隊和雙方軍事專家組成員200餘人參加了開訓儀式,中方共有近130名來自成都軍區步兵營第一連的官兵參加了此次軍事演習,其中包括40名軍官。印方是來自第八馬拉地輕裝步兵營的陸軍部隊。
此次聯合演習將一直持續到2007年12月14日,包括裝備展示和技、戰術交流,共同演習,綜合演練三個階段。
在第一天的軍演過程中,中印雙方進行武器裝備的展示。其中,中國軍隊展示了太極拳等中國功夫及捕俘技術、反恐套用射擊等反恐技術,印度方面也展示了帶有本國特色的武術,以及木桿操、印度傳統武術等。參訓雙方官兵精神振奮,配合默契。
而此後的演習中,兩軍將會進行聯合戰術演練、中印官兵將採取混合編隊、各自指揮的方式進行演習。兩軍將派軍官組成聯合指揮小組,監督此次反恐聯合演習,此次軍演的最高潮是針對模擬敵人開展的聯合反恐行動。印度國防部在聲明中同時表示,印度空軍還會派出直升機執行非常任務,參與攻擊行動。
印度陸軍少將納如拉表示:“此次軍演將本著增進中印兩軍、兩國的了解和信任為目的。”他同時澄清,此次中印軍演與“戰爭”無關,兩軍都不會使用非常武器。他表示:“我保證沒有與中國軍隊共享任何軍事秘密。”
中國國防部新聞發言人黃雪平介紹,這次聯訓是根據中印兩國2006年簽署的防務領域交流與合作諒解備忘錄的精神舉行的,是繼“攜手—2007”中印陸軍反恐聯合演習後雙方商定列入本年度交往計畫內的一次正常聯合演習。聯訓無特定背景,不針對第三方,開訓時間早已確定。聯訓目的是增進兩軍了解與信任,推動兩軍關係的發展。
中方一行6名記者6日隨中印陸軍反恐聯合訓練的中方參訓分隊抵達了聯訓官兵駐地——馬拉塔輕步兵學校。
目光所及,印軍的營房看起來不像軍營更像莊園或者度假村,這裡氣候適宜,溫度在20多攝氏度,感覺比較舒服。印軍營區的綠化非常好,尤其是一些熱帶植物,比如幾個人才能環抱的大榕樹,鬱鬱蔥蔥,“獨木成林”用在這裡比較合適。
中方參訓官兵的宿舍是棕灰色二層院落式樓房,中間有一個大天井。士兵宿舍可容納16人,沒有空調,配有一部電話,每個戰士都有一個大衣櫃和一個帶書櫃的寫字檯。
印度的營房建設、哨位設定不重形式,體現了印軍務實的風格。另外一個特點就是每個哨位都有機車,機動性較強,有情況兩個士兵騎上機車很快就可以抵達另一個哨位。印軍執勤的士兵全副武裝,荷槍實彈,可以應付突發事件,隨時投入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