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知本

《博物知本》是醫學叢書,清代醫家尤乘輯,現存康熙初刻本。

醫學叢書。清·尤乘輯。刊於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系《臟腑性鑒》、《經絡全書》、《藥品辨義》三書之合刊本。
《臟腑性鑒》臟腑學說著作。三卷。清·尤乘撰。為叢書《博物知本》中的一種。重點介紹臟腑生理。全書以《人鏡經》內容為主線,兼輯《內經》及歷代諸家對臟腑功能的論述。卷首為臟腑總論及陰陽五行論;卷上、下依據臟腑的性質特點分論五臟六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病證表現、診斷大法、治療原則及針灸穴位等,間附輯者的心得、按語。內容較為豐富。但其中臟腑結構圖,尚存在一些可商之處。
《經絡全書》分前後二編。前編為《經脈分野》,沈子祿撰於1566年;後編為《經絡樞要》,徐師曾撰於1576年,並纂為一書,至清尤乘重輯,刊行於1688年。該書內容主要錄自《內經》原文及其他醫家所論。前編詳述了人體從頭到腳的88個體表具體部位的“經脈分野”問題,其編排體例與眾不同。後編闡述了疾病的病因、病機、治則,陰陽、藏府、營衛的功能,以及經絡、脈象、診斷等問題,且在每一臟器的解剖後,次第經脈、絡脈、經筋等的循行及其病候等內容。
《經絡考》,張三錫撰於1509年,系參自《索問》、《靈樞》、《難經》、《十四經發揮》等書的內容而成之。其內容有十二經脈的循行、病候及其所屬藏府解剖圖、十四經諸穴歌、分寸歌、十四經脈圖、營衛、精氣津液血液、五傷、身體14個部位的經脈分屬等。
《經絡彙編》,翟戶撰於1628年。主要內容有卜四經經穴圖、十二臟腑圖、十四經功能、病候、經穴循行路線、十二經釋義、十四經諸穴歌、手足經起止圖、奇經八脈論、十二經藏府圖及其藏府表里圖、內景圖賦等,首冠“原始”篇,敘述了太極、四象、五行以及胚胎生長發育等問題(亦見明·錢雷《人鏡經附錄》),其中胚胎經絡與藏府、骨節生長的先後關係以及所提“纏絡”等概念頗值參考。尾續“內景賦”(又見明·張介賓《類經圖翼》),闡述了藏器之間的聯繫及其功能,尤其是對命門的位置及其功能有所見解。
《藥品辨義》又名藥品精義,三卷 明·賈所學原撰,清·尤乘增輯,成書於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
賈所學,字九如,鴛州(今浙江嘉興)人。尤乘,字生洲,號無求學者,空山學道者,吳門(今江蘇蘇州)人。此書為尤乘在明末賈所學所撰《藥品化義》的基礎上所補充。卷上述“用藥機要”等31篇藥論。卷中、下分氣、血、肝、心、脾、肺、腎、痰、火、燥、風、濕、暑、寒十四類,述藥144味,內容論及色、氣、味、性、能,並藥理、主治等。
尤乘,清代醫家。字生洲,號無求子。江蘇吳縣人。初習儒,後改習醫,就受業於名醫李中梓,盡得其傳,並遍訪名醫,學問大增。後至京師就良師學習針灸,並在京任太醫院御前侍直,後告辭歸里,潛心著作。對李中梓之《診家正眼》、《本草通玄》、《病機沙篆》進行增補,成《士材三書》,又增補《經絡全書》。補輯《臟腑性鑒》、與《藥品辨義》合而為《博物知本》。另有《壽世青編》存世。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