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德[澳大利亞畫家]

博伊德[澳大利亞畫家]

博伊德(1920~ )Boyd,Arthur 澳大利亞畫家。曾在維多利亞國立畫廊夜校學畫。早年畫風景畫。20世紀40年代以後,受超現實主義、社會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影響,畫風改變,代表作《嘲笑者》(1945)、《大衛和掃羅》(1946)、《下等民族》等,多表現現實生活。60年代,開始以神話和文藝復興愛情故事為題材,採用變形手法作畫,風格日益個性化,充滿夢幻般的激情。重要作品還有陶塑《羅密歐與朱麗葉》油畫《尼布加尼撒》、銅版組畫《利西斯特拉塔》。

基本信息

人物

澳大利亞畫家。生於維多利亞州馬蘭比納的一個充滿著藝術與宗教氣氛的家庭。14歲在馬蘭比納讀完中學後,白天在叔父辦的顏料廠工作,晚上到維多利亞國立畫廊的夜校學習。

經歷

1936年來到他祖父所在的維多利亞的羅斯巴德時,開始畫風景畫。一年以後在墨爾本的威斯敏斯特畫廊舉辦了第1次展覽,展出的主要是由藍灰與赭石色組成的印象主義風格的作品。之後,受到表現主義的影響,開始把興趣轉向有社會內容的都市題材。

1939年加入了戰地服務隊。

1942~1946年,參加當代美術協會的展覽,在超現實主義、社會現實主義和表現主義的影響下,他的畫變得更加激烈和富於個性,創造出一個充斥著野獸、怪物和殘疾人的世界,再現了澳大利亞中世紀的場景,如同一個低等的、非人的種類居住的地方。

1944年博伊德從部隊復員後與藝術家J.珀西瓦爾一道辦了一所陶瓷工廠。

1945年以後,他的作品反映出P.勃魯蓋爾和倫勃朗藝術的深刻影響,同時也嘗試用蛋彩和油色一起作畫,創作出美麗柔和的畫面效果和層次豐富的色調。這時的作畫通常帶有宗教氣氛,與性壓抑負罪和叛逆有關,如《嘲笑者》(1945)、《哀悼者》(1945)和《大衛和掃羅》(1946)。

1950年他製作了一批瓷磚與雕塑。1951年到澳大利亞中部旅行,目睹了土著人民的貧苦。幾年後,這段經歷促使他創作了組畫《下等民族》,這套作品1958年在澳大利亞畫廊展出。此後,他的大部分作品都以組畫形式出現。

1959年博伊德移居倫敦,並經常到歐洲大陸訪問。1960年在倫敦茲溫默畫廊舉辦了首次展覽,展出了組畫《下等民族》。

60年代,他開始以神話和文藝復興的愛情故事為題材,採用變形手法,風格日益個性化,充滿夢幻的激情。1964年博伊德為莎士比亞 400周年紀念展做了陶塑《羅密歐與朱麗葉》。重要作品還有油畫組畫《尼布加尼撒》(1969)和銅版組畫《利西斯特拉塔》(1970)。博伊德是一個帶有強烈地方意識的夢幻畫家,在材料工具上作了廣泛的探索,重新開拓了古典與基督教的傳統主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