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頭村[山西省晉中市榆次區莊子鄉南頭村]

南頭村位於莊子鄉東南部土石山區,全村57戶,204人,土地面積1018畝,其中耕地405畝,林業用地200畝,果園70畝。

種植業是全村的主導產業,年量產18萬斤左右,年總收入80萬元,人均4700元,村內有衛生室一個,新農合參合率98%。

南頭村李姓字輩,該字輩共20字。

晉得景星明,照光桂子森,世代承恩澤,純華翰苑林。該村李姓堂號:三德堂

現已有森字輩後代,大部分為照、光、桂字輩。

南頭,地處榆次城東南31公里的黃土溝壑土石山區。東臨長凝鎮連子山、段和、溝口,西毗山朱溝,西、南連西河,北接白田。

村名由來

南頭村村公所 南頭村村公所

據清代《榆次縣誌》記載,南頭村有碑記載存在於明萬曆戌申年之前,最初是白田的附屬小村,與長凝鎮北頭村相對,傳為藺相如30里無霜的南界限(此無考證,僅為傳說),故名“南頭”。民國八年(1919),南頭村是一個獨立的行政村,當時名稱叫“南頭村公所”,民國期間有村長,閭長職務。現有下屬自然村山莊頭村,張山村(現均無人居住,為森林防火保護區)

隸屬沿革

清嘉慶年(1796—1820),屬東南路白田附屬村。民國八年,是榆次第二區第二十三編村白田附屬村。抗日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與日偽政權交錯管轄區。南頭村曾駐紮中共榆次路東抗日縣政府縣。解放戰爭時期,屬中共榆次路東縣管轄區。1953年10月,屬第二區上黃彩鄉。1959年2月—2014年底,依次屬黃彩前進人民公社、黃彩人民公社、黃彩鄉、莊子鄉。

人口姓氏

1949年,全村人口約20戶100人。1978年60戶240人。2014年底,常住人口78戶206人,戶籍人口76戶194人。戶籍人口中,男100人,女94人;0—14歲13人,15—59歲133人,60—79歲42人,80—99歲6人。全部為漢族。

坐地戶先為肖姓,與牛村肖姓有關,後是李姓與王姓。傳說李姓從棗溝村即西窊村遷來弟兄三人,其中一位從南頭遷到臨洺關(現河北邯鄲市永年區臨洺關鎮,)並做了大官,歸鄉認祖時,南頭李姓怕萬一大官犯事株連自己而不敢相認。這個大官就到西窊村認祖並建了祠堂。

截至2014年底,按戶主統計全村有4個姓氏:

李(68),王(6),朱(1),孫(1)。

歷史大事

民國十一年(1922)3月,南頭村初級國小成立。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中共榆次(路東)縣委、榆次抗日縣政府,在村舉行抗日根據地各村自衛隊大檢閱,使民眾看到抗日力量,增強抗戰信心。後來,有100多名青年參加了八路軍和游擊隊。

民國二十七年(1938)8月,榆次路東抗日縣政府駐地,由慶城河西遷至南頭村李潤只院,為時2個月。期間,工作重點是建立和改造基層政權,加強自衛隊訓練,組織各村徵集糧食物資等。

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中共榆次路東縣委駐地遷至南頭村,一個多月後遷至上黃彩村。

1968年,知識青年8人進村插隊。

1970年,修建從白田到南頭土路1500米。

1972年,自籌資金架設線路,實現全村通電。

1973年,村內實現區域供水。

1974年,建磨坊,有磨麵機2台,碾米機1台。

1975年,在村河底地、河平地實施土地整理項目,造地10畝。

1978年,打100米深水井一眼,建水塔。

2000年,自籌資金鋪設水管,實現自來水入戶。

2006年,國家投資12萬元,建設白田到南頭的紅磚硬化路1900米。

2010年,國家投資修建白田到南頭的水泥路1500米。

同年,村安裝8盞路燈,村內購買第一輛運輸車。

2013年,建移動塔一架。

2014年,開始實施吊炕工程,惠及13戶。9月,由國家下發“戶戶通”直播衛星數位電視接收機,實現中央電視台和各省電視台都能收看的願望。

古今人物

(一)綜合名錄

李佩,清乾隆年間李族名人。

李明經手書遺存 李明經手書遺存

李明經,清末人,民國二十年(1931)經商於左權城,資產達2000銀元。

(二)革命烈士名錄

王來柱,129師385旅戰士,1939年在左權縣戰鬥中犧牲。

肖林榮,1910年生,榆次縣政府事務長,1944年在和順縣被敵殺害。

經濟發展

1949年全村擁有耕地1100畝,1978年為826畝,主要種植作物為糜子、莜麥、麻子、芝麻、棉花。到2014年底,耕地面積為1637畝。其中,糧食作物450畝,主要品種有玉米、穀子;蔬菜種植30畝;林果種植200畝,主要品種有蘋果;規模以上養殖戶2戶,主要種類有羊。

公益事業

民國十一年(1922),成立初級國小,沒有固定校舍,有學生21人,其中,女學生2人。1966年,在觀音廟內建完全國小,有3間固定教室。1970年,搬遷至村內知青駐地。1987年9月,在村中,新建教室6間96平方米。2006年,國小撤併到立堅國小。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全村考取中專以上的學生有11人。

1973年,村里配備赤腳醫生。1978年,成立衛生所,負責人李愛生,之後赤腳醫生李相平執醫多年。2008年,村民加入新型農民醫療合作保險。2011年,村民加入新型農民合作養老保險,參保率100%。2014年,新農合參保率達82%,60歲以上領取養老保險金有34人。

1965年,村里通有線廣播。2011年,建文化書屋,配備攝影儀、點歌台等,藏書1500餘冊。2012年,建村級文化體育活動場所,配套健身器材5套。

遺蹤古蹟

村東北石垴山有明萬曆戊申年(公元1608年)重修道路的殘碑,現已風化 碑頭重修道路清晰可見,碑後記載重修道路時周邊村落人們集資的功德,相傳為當時進京之路,東陽鎮車輞村祖先遺址就在路旁(見下文),抗戰期間南頭村有多人在日寇的控制之下補修道路。現存石白樓(俗稱)。

曾有觀音廟(對面有樂亭)、關帝廟、龍天廟等。觀音廟,坐北朝南,現存正殿及東耳房。正殿三間建於石砌台明之上,台明前沿有護欄,進深四椽,五檁無廊結構,硬山頂。外檐斗拱為五踩重昂,昂嘴為如意頭,耍頭為麻葉頭。2008年,村族人李喜生組織對觀音廟進行修繕,菩薩塑像,於農曆七月初七開光,並請戲班在對面樂亭唱戲樂神。

白田村東,南頭與段和之間的石梯嶺處,有一東陽鎮車輞村祖先遺址。據傳,常氏祖先貧困潦倒,乞討度日,饑寒交迫,病死在石梯嶺的道路旁。過路的好心人看到此人暴屍荒野,便撿上附近的石頭,放在他的身上。不久,他的屍體逐漸掩埋在石頭之下。傳說由於屍體正好埋在了“頭枕金金山(屬石垴山系,對面山上有一清泉),足踢鳳凰山”,地名為“銀崖地”(又稱:銀色站)的風水寶地上,屬上等明穴(不用動土),致使常家後人發跡,成為富甲一方的晉商精英。如果埋在“金崖地”上,效果會更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