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簡介
南開大學物理科學學院前身物理系創建於1919年,是南開大學理科建立最早的系之一。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教授曾在該系執教,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教授是該系的名譽教授。從這裡已培養出五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或工程院院士。建校初期,南開大學設立了物理學課程,先後由孫繼丁先生和徐允中先生講授。1922年學校正式成立物理系,第一任系主任為饒毓泰先生(任職年限:1922-1930)。1930年至1937年由顧靜徽教授任系主任(任職年限:1930-1937)。抗戰爆發後學校南遷到昆明,南開大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組成西南聯合大學。1945年返津復校後,由潘孝碩教授任系主任(任職年限:1945-1949)。解放初期,1949年至1952年由劉晉年教授兼任物理系主任(任職年限:1949-1952)。1952年院系調整,原北洋大學物理系與我系合併由江安才教授任系主任(任職年限:1952-1966)。何國柱教授(任職年限:1978-1984)、母國光教授(任職年限:1984)、張光寅教授(任職年限:1987-1991)、潘士宏教授(任職年限:1984-1987、1991-1997)都曾先後擔任過物理系系主任。
一九八四年根據學科建設和發展的需要,經校行政會議研究決定由原我系半導體物理、無線電物理和電真空物理三個教研室組建成電子科學系及由原我系光學物理教研室的一部分組建成現代光學研究室。現為現代光學研究所。
一九九八年物理系改建成物理科學學院,由理論物理教授、博士生導師胡北來先生任第一任院長(任職年限:1998-2001)。現任院長為年輕的“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京軍博士。
科研實力
物理學院現設有物理學系、光電信息科學系、生物物理科學與技術系以及基礎物理與實驗教學部。1999年經教育部批准,實驗教學部改建為基礎物理實驗教學中心。學院還設有光子學研究中心、機電與冶煉工程中心、光電材料研發中心、介觀物理與納米科技中心、光子技術中心以及現代物理研究所、理論物理研究室、碰撞物理研究室。學院有先進的實驗設備。有為教學與科研服務的網路中心、科技資料中心及兩個計算機房。院資料室藏有各種中、外文期刊600餘種,及豐富的書籍。每個計算機房配有五十台微機終端與校園網相連,並可通過校園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CERNET)及國際互連網(INTERNET)相連。教育部華北地區物理類外國教材中心設在我校。為培養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和從事科學研究提供了優越的環境。
學科建設
物理學院現設有物理學專業、光信息科學與技術專業、套用物理學(生物醫學物理)專業和材料物理專業共四個本科專業。物理學院現擁有光學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兩個天津市重點學科,是經國務院批准的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一級學科單位。1994年被批准為國家物理學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基地,該基地在2002年再次順利通過國家評審。
師資力量
物理科學學院擁有一支事業心強、科學素質高、埋頭苦幹和富有創造力的師資隊伍,現教授42人,副教授36人(其中博士生導師22名人),工程技術人員 26名,其中長江學者特聘教授3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6人。學院現有本科生566名、碩士生157名、博士生41名、博士後5名。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許京軍、王慧田、陳志剛
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許京軍、田建國、王慧田、李寶會、廖 益、陳志剛
人才培養
南開物理系中培養出的院士校友吳大猷、婁成後、郭永懷、母國光、宋玉泉、王占國、方國洪共7人。在學生培養方面,既重視培養從事科學前沿探索的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又重視培養高水平的理科套用人才,從事套用開發研究。我們的辦學指導思想特色是:教學與科研,理論和套用並重;既重視基礎理論知識的教育,又重視學生實際能力的培養,既重視高等科技人才的培養,又著眼於國家現代化經濟建設的需要,為國家建設輸送生力軍。各專業設有外語、數學、力學、熱學、電磁學、光學、原子物理、基礎物理實驗和近代物理實驗等共同基礎課。近年來還特別加強了計算機和套用共同基礎課。學院設立程京理論物理獎、沈壽春實驗物理獎和學院基地學生獎學金,以及海外校友捐資設立的獎優助困“七七之光”獎學金、“南開大學李書華獎學金”和“南開物理80獎學金”等。
物理學院作為教育部十四個國家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之一(物理與天文學學科),以“教學與科研結合,現代與套用結合,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結合”為基本思路;以“完善教學條件,深化教學改革,精建教師隊伍,培養一流人才”為建設目標。已為國家輸送了一大批優秀的畢業生。近年來為培養我國加入WTO後所需人才,率先在物理基礎課程中開展雙語教學,已確定為我校外語教學課程建設試點單位。
物理科學學院不僅是基礎科學的人才培養基地,也是現代物理學、光電子材料、光電信息科學、光子學及生物物理科學的研究基地,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及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培養基礎紮實、專業知識面廣的綜合型高級人才的培養基地。該院正在進行的國家級和部委級研究項目有80餘項,近年來獲國家級和部委級科技成果及優秀教材獎40餘項。在“SCI”收入的論文總數位居我校前列。90年代以來,正式出版教材、著作20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