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鑼鼓巷社區概述
南鑼鼓巷社區隸屬於北京市東城區交道口街道,與紫禁城近在咫尺,東鄰交道口大街,西擁什剎海,南接平安大街,北倚鼓樓東大街占據中心城區黃金地段。南鑼鼓巷是北京最古老的街區之一,明清以來,這裡一直是“富人區”,居住過許多達官貴人、社會名流,從明朝將軍到清朝王爺,從北洋政府總統到國民黨總裁,從文學大師到畫壇巨匠,這裡的每一條胡同都留下歷史的痕跡。社區成立歷史條件
南鑼鼓巷社區居委會成立於2002年,根據中央發布的[2000]23號檔案精神,劃分地緣形板塊社區,將地東社區居委會、南鑼社區居委會、交南社區居委會的一部分與原有的板廠居委會合併成南鑼鼓巷社區。南鑼鼓巷社區地理環境
南鑼社區地處東城區的西面,隸屬於交道口街道轄區;與圓恩寺社區居委會相臨,面積:0.12平方公里;戶數:1685戶;人口4518人;轄區內有棉花胡同、板廠胡同、炒豆胡同、南鑼鼓巷等4條胡同、2個大街,有70個大小單位,有僧格林沁府等著名景觀,南鑼社區是一個歷史文化色彩濃郁的社區。南鑼鼓巷社區文化
胡同文化簡介
板廠胡同: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南有二支巷通炒豆胡同,北鄰東棉花胡同。全長457米,寬6米。板廠胡同,清朝屬鑲黃旗,乾隆時稱板腸胡同,宣統時稱板廠胡同。民國後沿稱。1965年整頓地名時改稱交道口南八條。“文革”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二條,後恢復原名。1979年復稱板廠胡同。板廠胡同現有31個院落,單號3——29號,雙號4——34號。東棉花胡同: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南鄰板廠胡同,北有支巷通北兵馬司胡同。全長448米,寬6米。東棉花胡同,明朝屬昭回靖恭坊,稱棉花胡同。清朝屬鑲黃旗,沿稱。據傳,此地曾是棉花市場,故的此名。1965年整頓地名時稱交道口南七條。“文革”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三條,後恢復原名。1979年為區別西城區棉花胡同改稱東棉花胡同。東棉花胡同現有32個院落,單號1-39號雙號2——40號。
炒豆胡同:東西走向。東起交道口南大街,西止南鑼鼓巷,南鄰地安門東大街,北有二支巷通板廠胡同。全長463米,寬5米。炒豆胡同,明朝屬昭回靖恭坊,稱炒豆胡同。1965年整頓地名時將安寧里併入,該稱交道口南九條。“文革”中一度改稱大躍進路頭條,後恢復原名。1979年復稱炒豆胡同。炒豆胡同共有院落45個。單號1——77號,雙號6——18號。交道口南大街、南鑼鼓巷、地東大街均為有一小部分劃分為我社區。交道口南大街門牌為75——107;南鑼鼓巷,121——155號,98——114號;地東大街41——85號,46號。
社區景觀、古蹟、名人
板廠胡同30號、34號僧王府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27號院為區級文物保護的四合院。胡同內還有掛牌古樹9棵,4棵國槐、3棵棗樹、1棵側柏、1棵銀杏。東棉花胡同15號拱門磚雕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胡同內掛牌古樹1棵,為國槐。
炒豆胡同63、65號院為僧格林沁府邸,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掛牌古樹2棵,均為棗樹。
地安門東大街47號為顯忠祠,原為僧格林沁祠堂。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掛牌古樹3棵。1棵國槐、2棵銀杏樹。
轄區名人:中國蒙古貴族出身的清軍大將僧格林沁曾在板廠胡同的30號、34號院,以及炒豆胡同63號、65號院居住。
南鑼鼓巷社區轄區單位
板廠胡同的轄區單位有:7號交道口派出所,22號侶松園賓館。棉花胡同的轄區單位有:20號東棉花幼稚園、26號交道口社保中心、交道口城管分隊、28號市房管局置換站、39號中央戲劇學院、35號棉花糖酒吧。
炒豆胡同的轄區單位:1號北京市台港澳交流促進會、18號燕聯公司、9號北京市氣功研究會。
交道口南大街的轄區單位:107號奧士凱副食品連鎖店、107號興順飯館、87號文惠酒家。
地東大街的轄區單位有:43號東城區教育局房管所、83號恆祥居、85號奧克小蜻蜓高爾夫用品超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