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郎村

南郎村

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郎是“學大寨”的重點村,是“以糧為綱”的重點村。 南郎,目前成為沁水的蘋果村,或者說是蘋果基地。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南郎村民眾文化最為活躍的時代。

基本概況

山西省晉城市沁水縣鄭莊鎮南郎村,位於沁水縣中部地區,屬鄭莊鎮轄區,村域面積3.5萬平方公里,距鎮政府所在地鄭莊村十華里。全村有耕地1600餘畝,148戶人家,380口人,2009年人均收入4000餘元。

村名由來

南郎原名南莊,據三郎(南郎、西郎、東郎)的傳說,古時,在南郎的“棗棋”耕地一大片,曾為棗棋縣。有這么一句民謠即“龍門疙瘩棗棋縣”之說。而南郎正在棗棋縣的南面。西郎與東郎,原名“西頭”、“東頭”之稱,這兩個村可能是以“玉清宮”為界命名的,因西郎在“玉清宮“的西面,東郎在“玉清宮”的東面,故西郎原稱名“西頭”,東郎原稱名“東頭”。從古時起,南郎、西郎、東郎三村統稱郎必村。而郎必村的名稱來歷,據說是古時此處住一姓郎的人,名叫郎志忠。曾有一句民謠,“郎必有個郎志忠,一心要修玉清宮,修不成玉清宮,氣死郎志忠。”所以郎必村的村名由來大概與此有關。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時,三個村一直統稱郎必村,直到公社化時,三郎才各自行政獨立,改為“管理區”、“生產大隊”。自此,“南頭”被人們稱為“南郎”至今。

歷史貢獻

南郎這塊土地,是一片革命熱土,陳賡將軍、劉湘苹等一些老一代革命先輩的足跡留在了這塊土地上。在抗日戰爭、土地革命和解放戰爭中,我黨在這裡建立了抗日根據地,領導這裡的人民鬥地主、搞土改、鬧抗日、打蔣閆、搞支前、紡花織布做軍鞋,有力的支援了八路軍抗日戰爭的勝利。在解放戰爭中,該村在支援全國解放的戰爭中獲得了不朽的戰績。先後有崔克俊、崔張洪、崔來明、崔培成犧牲在全國解放的戰役中臨汾戰役中,該村的支前民工張萬洪、張友誼、崔持敏、崔小明、張友洪、趙金太、崔保英等七人犧牲在解放臨汾的戰場上。上述十一名烈士永遠是南郎村的光榮與驕傲。還有很多不知名的村民,他們都為全國的解放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解放後,由於南郎是革命老區,黨的各項方針、政策都會很快在這裡落實,從互助組、合作社、人民公社到改革開放,一代代村民都會堅決的跟黨走,心不變。因為他們有良好的革命傳統,一代代村民都在革命搖籃里長大。

農業經濟

南郎村,是一個農業村,這裡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是沁水縣主要的農作物區,是全縣耕地面積最大、耕地質量最高的區域之一。多少年來,村民以土為業、以土為生,年年春種秋收,年景好時可作一次夏的復播。上世紀七十年代,南郎是“學大寨”的重點村,是“以糧為綱”的重點村。

南郎蘋果南郎蘋果
所以,每一代村民總是在土地上做文章。改革開放以來,由於該村交通條件很差,又無地下資源的開發,一直守候在幾畝耕地上,所以一度成為全縣“名村”的南郎逐步低落下來。近年來,在全縣產業結構的調整中,村民們在自己使用的土地上,大力發展種植業。目前,全村有蘋果樹870餘畝,成為全縣產果最多的一個村,而糧食產量漸趨下滑。2008年,全村小麥產量僅達17.5萬斤,玉米產量40餘萬斤。
南郎,目前成為沁水的蘋果村,或者說是蘋果基地。村民主要依靠種植蘋果來增加收入。近幾年引進了紅富士、丹霞、 煙嘎、喬納金等多個品種,2009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村又新植果樹760餘畝,使我村的果樹面積達到1100餘畝,進入盛果期的340畝,年平均產量可達150萬公斤。 但是每年村民對蘋果一項好收難賣,從農曆六月開始賣果,一直賣到來年之春,可想百姓賣果難的問題很難以解決。

交通、工業

南郎是一個交通閉塞的地方,三面環山,東依沁河。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劈山開道,在沁河南岸的山岩峭壁上開出了一條可通鎮所在地的通道,但每逢沁河暴漲,村民只得繞南山羊腸小道出村上大路達鄭莊鎮,達沁水縣城。
改革開放之初,由於此村有史以來不通公交班車,至今班車未通。村民賣點棉花等農產品,都是騎腳踏車入城。而今,村民都是用自己的小手扶拖拉機作為交通工具,加之不在縣鄉公路邊,交通不便,還十分危險。從八十年代至今,在從南郎至鄭莊這條鄉村路上,已發生十幾起交通事故,死亡三十餘人。因此,在沁河上架橋,直通沁張(沁水——張峰)公路是村民們早已盼望的大事。
由於本村交通閉塞,資源有限,且村民以農業為生,因此目前無任何工業。

現代化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村民的生產和生活都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全村家家戶戶用上了電視機,農業生產基本趨向半農機化,用機器耕種,收割。有的靠外來收割機收打,但對大多數的小麥收割、玉米收割還無從下手,只能靠人工操作。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村民的生產與生活大大前進了一步,但與我縣一些好的山村來比,相距甚遠。有人說“改革開放三十年,南郎村貌沒大變”,“新房沒幾座,舊房沒有動”,“地靠天,人靠天,咱跟水利不沾邊”。2009年的大旱,村委會只得用水泵在村裡的兩口水井裡抽水解決全村人畜吃水問題。所以南郎村民難,交通水利最為難。加之,張峰水庫攔河建庫,一條沿村沁河現也乾涸,成為乾河灘。

文化生活

上世紀七十年代,是南郎村民眾文化最為活躍的時代。那時,南郎村時原晉東南地委宣傳部的蹲點單位,是縣政工組的蹲點單位。南郎“紅九員”活動在全山西省曾轟動一時。南郎村的業餘文藝宣傳隊被沁水縣委、縣政府命名為“縣樣板宣傳隊”,後逐漸低落。
南郎有悠久的人文歷史。村裡有神腰古文化遺址,位於南郎村村口,比南郎村高一台地,地勢西北環山,東南緊靠沁河,遺址包括神腰和棗棋兩處。神腰,東西長300米,南北寬500米,總面積15萬平方米,初步確定為仰韶和龍山早期。棗棋遺址,東西長450米,南北寬130米,總面積5.5萬平方米,初步確定為商代文化,現有一塊碑記棗棋遺址。
從南郎的歷史風貌看,古時的南郎是一個美麗的山村,村北有北閣,村南有南閣,村西有西閣,村東有東閣。東西南北四閣全是古建築。村東的一個土堆上修一寨,寨上修一廟,寨名為“老寨”,廟名為“聖母廟”。傳說,“老寨”為岳飛抗金時所修。現存的只有北閣與南閣的殘跡。東閣傳說被沁河暴漲沖毀,西閣傳說是南郎一個叫張澤的人拆掉,因為有一句民謠說“拆了西閣窮了張澤”。
南郎的有關故事傳說,均為“三郎”的傳說,現列幾個如下:
(1)修建玉清宮的傳說。據說玉清宮修建於初唐年代,傳說由尉遲恭在此監工。因尉遲恭監修玉清宮不在朝時,唐王李世民斬了單雄信,尉遲恭回朝後大哭不已。
(2)傳說沁河對面孔必修一觀,現孔必觀自然莊由此觀而得名。玉清宮的山門,塑有兩尊“射神爺”,具體以誰的形象雕塑,傳說中不太詳細。今筆者分析,是否當時尉遲恭在修玉清宮是專為單雄信塑像,以表他的好義之舉,後被人們把“單”傳為“射”,均有可能。
(3)玉清宮的北山傳稱為“虎山”,傳說由神虎而變。此虎山吃東郎,屙西郎,虎頭踞東,虎尾踞西。東郎人在虎山下修一虎槽,逢年過節為虎山進香添供。
(4)虎山上修有王母娘娘廟,每逢農曆三月三,“三郎”必在玉清宮處舉辦廟會,女人求子於王母娘娘廟,廟上塑有王母金身,傳說金身下有一水洞,此水洞直通龍渠村三譚之水。有人說在龍渠譚的流水撒一把麥糠,帶麥糠的水可流到聖母廟的水洞裡。
(5)從三郎村的地形地貌上看,傳說東郎對面的山岩叫“皇樓岩”,此山稱“龍山”,玉清宮對面的虎山和南郎村南面的舜王坪山稱“鳳山”。三郎被龍、鳳、虎山三山圍繞,風景十分優美,加之沁河水從北向南穿山而來,使三郎依山傍水,在古時的沁水,郎必十分有名。
(6)南郎村的傳統節日甚多,諸如過大年(陰曆年)、元宵節、二月二、三月三廟會、端陽節、七月十五古時在沁河放河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九重陽節、臘月二十三祭灶節等。過大年時,村民殺豬宰羊、蒸白膜、做棗花、捏麵塑等,這些吃食均作供奉神仙及祖宗之用,之前全為“整食”,不得隨意吃食,大年初一凌晨(即四至五點)家家戶戶燃放鞭炮,燃燒柏枝(明火),小孩可在柏枝明火中燒吃麵塑兔,傳之為吃了麵塑兔,小孩蹦的長。臘月三十,下午貼對聯,晚上家家戶戶祭祀神靈,完畢後包餃子,準備年初一早起的早飯。早飯後全村以姓氏、論輩分集中起來,給長輩叩頭拜年。初二開始走親戚,傳之為,初二走舅舅,初三走丈母娘是必定日。

人文簡介

南郎在五六十年代稱為沁水的知識文化地。五十年代初,南郎村有一年出了六名大學畢業生。後來這些人均成為工程師以上的建設者,有學礦業的、電子專業的。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南郎的崔雪林是我縣第一個博士生,大學就讀於中國醫科大學,後留學日本、美國,現在美國定居。
解放前,南郎文人之多,張姓有張友恆,字之敬,屬留日生,此人為我縣紳士。其弟張友渠是三十年代的師範畢業生,後隨八路軍為黨工作,退役後落足雲南國家民族事務處工作,七十年代病逝。張姓還有好幾人均為舊社會的知識分子。而崔姓舊知識分子也不少,如崔鳳高,屬當年留日生,新中國成立前就是一名礦業學家,解放後為新中國的礦業事業作出不少貢獻;崔叢政,解放戰爭期間為士敏中學校長,解放後曾任太原重機學院黨委書記。五十年代的大學生崔富全、崔懷堂、張萬太、張萬慶、張萬苗、張萬堂、張剛正、崔慶福等,均成為建國後的工程師,不少人走上領導崗位。南郎村有這么多知識分子出現,與教育事業是密不可分的。早在1935年,郎必村建立了第五高小。解放戰爭時期,抗日人民政府就在郎必建立了完全國小,直到新中國成立,郎必完全國小輸送了不少學生進入縣初高中,不少人還進入了師範院校。郎必完全國小一直走到改革開放後的2000年。目前,郎必已無國小存在,其原因,就因為交通不便造成。南郎村的村民醫療條件舊時就較缺乏,解放前人們熟知的亦農亦醫的醫生,三郎只有田禮珍、田克讓、張有義三個老中醫。而南郎村的張有義是在從事教師職業後又改學中醫,為村民服務了一輩子。新中國成立後,張有義一直在郎必保健站工作至老。他帶了兩個徒弟,一是西郎的田培川(已故),二是洺水的尚書德。他這兩位徒弟在他下世後,一直繼承他的事業為村民服務。田培川改革開放後,在西郎開了診所,尚書德則調任鄭莊醫院工作。此後,南郎村一直沒有一個較有名望的醫生,村集體也一直未建立保健站之類的醫療診所,醫療衛生條件在全縣十分落後。
民眾文藝方面,南郎村在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最為興盛。從五十年代的小劇團到七十年代的“紅九員”活動引人注目。五十年代後的板話王崔志身曾一度在我縣享有盛名,他的快板曾記錄在《沁水縣誌》上。1943年9月26日,日軍在郎必一帶掃蕩,崔志身用板話記載了日軍的暴行“43年9月間,日軍來到南閣邊,南郎有個都守印,被鬼子殺在南閣底……”因為南郎是古往今來的文化村,村民的傳統民間文藝十分活躍,如“跑旱船”、“踏高蹺”、“跑竹馬”等一直延續到六十、七十年代。現在,這些民間文藝已在村里消失。
南郎的廟會“三月三”是一個古傳下來的廟會,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舊時曾吸引山東、河南等地商販和藝術團體來趕廟會,“三月三”廟會由南郎、西郎、東郎三村聯合舉辦,一直傳到當今。會址設在原玉清宮的宮門口,古戲台已被拆除新修。八十年代南郎村又在本村修了戲台。每逢西郎、東郎辦廟會時,會址仍設在宮門口,如逢南郎主辦,會址就移到南郎村。由於交通不便當今的廟會已經冷落下來,加之三村經濟條件的制約,十年不敢唱一台好戲。而民眾體育無從談起,當初三郎有學校時,也就是五十年代,校園體育十分紅火。2008年,南郎村享受了縣文體局的一副籃球架的文化設施,2009年又享受了一副桌球案。可以看出,在國家的資助下,民眾體育正在興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