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豐泥爐

南豐泥爐

南豐泥爐的製作始於清代中後期,距今已有120餘年的歷史,是較早出現的節能灶具。南豐泥爐製作到上世紀80年代發展到頂峰,擁有各類泥爐生產廠20餘家,從業人員2000餘人,泥爐年銷量70萬個。但自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隨著煤氣灶、燃氣爐、電磁爐等高科技灶具的日益普及,南豐泥爐產業日漸萎縮,面臨發展乏力的窘境。2008年6月,南豐泥爐製作工藝正式入選江西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成為該縣繼“南豐儺舞”、“南豐蜜橘栽培技藝”之後第三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歷史

 【南豐泥爐】清光緒十三年(1887),南豐縣始產泥爐,有柴爐炭爐等,曾統稱鹽爐,1953年更名為南豐泥爐

  南豐泥爐,最遠近聞名的土特產品,相傳清光緒年間便採用一種特有的耐火粘土製作泥爐,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歷史。因其美觀大方,色澤乳白,承受力強,高溫不裂,經久耐用而頗負盛名。

分類

南豐泥爐品種分柴爐、蓋爐和煤爐三大類。

南豐泥爐南豐泥爐

南豐泥爐中,蓋爐最為精美,爐壁表面印有各種花鳥、人物、山水等裝飾圖案,式樣美觀,小巧玲瓏,其表面光潔,色澤乳白,圖案清晰,造型大方,工藝精巧、火力強、升溫快、高溫不裂,承受力強,經久耐用,爐蓋可以用來控制火的大小,用完後蓋住上下蓋,炭自行熄滅,設計合理,方便實用。

特點

原料為粘性泥土,生產工序有煉泥、壓坯刨皮打底底盤、包等。因式樣美觀,色澤乳白,承受力強,高溫不裂,經久耐用,產品暢銷省內外,頗負盛名,百餘年來一直為南豐一大特產。

上世紀70年代後,泥爐壓坯採用機械操作,爐壁飾以花鳥圖案,並創製出燒木炭的八角小蓋爐(小巧玲瓏,精美耐用,用後加蓋,炭用自熄),加之其他工藝均有一定改進,泥爐生產得到迅速發展。

1979年以來,曾3次獲省人民政府頒發的優質產品證書。儘管現時科技含量較高的燃器具(如煤氣灶、電磁爐等)迅速普及開來,但用南豐泥爐烹製的菜餚格外味正香醇,逢年過節或貴客臨門,其特殊功用是無可替代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