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翁村

南翁村隸屬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鄉,地處東回鄉的西邊,距東回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鄉政府的道路為通路,交通方便,距縣42公里。東鄰改新,南鄰糯福鄉,西鄰回弄村,北鄰孟連縣。共有12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54 戶,有鄉村人口1744 人,其中農業人口1744 人,勞動力1120 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120人。

基本信息

村情概況

該行政村隸屬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回鄉,地處東回鄉的西邊,距東回鄉政府所在地17公里,到鄉政府的道路為通路,交通方便,距縣42公里。東鄰改新村,南鄰糯福鄉,西鄰回弄村,北鄰孟連縣。 共有12 個村民小組。現有農戶454戶,有鄉村人口1772人,其中農業人口1772人,勞動力108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086人。
全村國土面積45.77 平方公里,海拔 1,450米,年平均氣溫 17.7 ℃,年降水量 1,943毫米,適合種植玉米、陸稻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11043畝,人均耕地6.4 畝,林地19,981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31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918元。該村屬於貧困村,農民收入主要以 種植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1043畝(其中:水田253畝,旱地10790 畝),人均耕地6.4畝,主要種植 糧食等作物;擁有林地19,981畝,其中經濟林果地66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38畝,主要種植蠶桑、甘蔗等經濟林果;荒山荒地38,460畝,其他面積950畝。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電、通水、通路、電話四通,沒有路燈。全村有300戶通自來水,有301戶通電,擁有電視機農戶150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66%、66%和33%);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60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45戶(分別占總數的35%和34%)。
該村到鄉政府的道路為通路;進村道路為土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未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7公里,距離集貿市場17公里。全村共擁有拖拉機23輛,機車105 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253畝,有效灌溉率為2%,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253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 0.2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農戶80 戶;裝有太陽能農戶5戶;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廚、改廁、改廄)的農戶50 戶。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有5個自然村已通電;有8個自然村已通路;有8個自然村已通電話。該村農戶住房以磚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320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164戶居住其他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331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238萬元,占總收入的72%;畜牧業收入32萬元,占總收入的97%(其中,年內出欄肉豬354頭,肉牛37頭);林業收入12萬元,占總收入的3.6%;第二、三產業收入36.2萬元,占總收入的11%;工資性收入2 萬元,占總收入的0.6%。農民人均純收入918 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養植業為主。各項補貼收入9.8萬元,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人(占勞動力的0.5%),在省內務工4人 。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484戶,共鄉村人口1772人,其中男性938人,女性834人。其中農業人口 1772人,勞動力1086人。該村以哈尼族、拉祜族為主(是拉祜族、佤族、哈尼族混居地),其中:拉祜族863人,佤、彝、哈尼族等共909人。到2009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752人(人員名單附後),參合率98%;享受低保720 人(人員名單附後)。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鄉衛生院,衛生所面積為60平方米,有鄉村醫生1人,該村距離鄉衛生院16公里。該村建有公廁1 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所,校舍建築面積450 平方米,擁有教師6人,在校學生181人,距離鄉中學16 公里。目前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81人,其中小學生146人,中學生35人。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下設4 個黨小組,共有黨員23人,少數民族黨員20人,其中男黨員18 人,女黨員5人。
村委會由張建任支書、張小華任主任,共8個自然寨,下設12個村民小組。共有團員 27 人。

新農村建設

根據省、市、縣新農村建設的檔案指示精神,按照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以村容村貌整治為重點,產業建設和農民增收為核心,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並重,實施八大工程,建設六大保障體系,確保實現小康、文明、生態、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目標:現已制定出全村及自然村新農村建設實施方案和規劃 。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基礎上充分發揮區位、自然資源,民族文化資源三大優勢,全力打造拉祜文化品牌。在打牢糧食基礎上,鞏固提升甘蔗產業、做大做強畜牧業,大力培植茶葉、咖啡、蠶桑、民族文化旅遊業。

發展重點

該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存在主要問題和困難:民眾科技意識低,基礎條件差,農業生產加工基礎薄弱,農產品自銷、增值難。經濟結構單一,農民貧困面較深,沒有扶貧資金的注入,無力解決基礎設施建設及產業結構調整。
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發展思路及發展產業:通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全面整治,培植特色產業(蠶桑等),引導農民和社會各界積極投入新農村建設,科學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集約化程度,做到“一年有起色、三年見成效、五年上台階”的目標。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