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砂鄉

南砂鄉

南砂位於東經116度48分,北緯23度32分,地處韓江下游支流義豐河南岸,澄海市區北面,距市區十一公里。北隔河與東里鎮相望,東與雲英村毗鄰,南與銀北村接壤。國道324線從鄉西北面穿過。1960年夏興建東里橋閘;1989年春,又在東里橋閘下游約三百米處建起東里大橋,使南砂鄉水陸交通更加便利。

基本信息

面積

耕地面積

1952年土改時,全鄉耕地面積約6235畝,後鎖溪為田、圍海造

南砂節孝坊 南砂節孝坊

田,擴大了耕地面積,現為7224畝。

居住面積

南砂營燈 南砂營燈

解放初,本鄉居住面積約250畝。由於人口激增,原住宅區容納不下。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東、西、南、北社均向周邊擴展住宅區,興建新居住宅用地約454畝。現新、舊住宅區總面積約700畝,相當於解放前舊住宅區面積的三倍。

氣候

南砂永思堂拜亭 南砂永思堂拜亭

南砂南邊靠近北回歸線,地處海濱,屬亞熱帶溫濕氣候區,四季變化不很明顯。雨熱一般同季,雨量十分充沛。季風十分突出,東風最大,秋冬兩季常午後末時颳風,到夜半子時才停息。霜期年常約十天左右有霜,也有無霜期年份。南砂屬典型的海洋性氣候,氣溫年差小,常年平均氣溫在21℃--22℃左右。最高氣溫為36℃--37℃,最低氣溫0.4℃--1℃。平均年日照2254.2,日照率51%,平均濕度83%,年降水量約1300--1400毫米。

四季氣候特徵:

春季。日平均氣溫為12℃左右。從立春至清明,約80天左右。

夏季。日平均氣溫為28℃左右。從立夏至大暑,歷時90--100天左右。夏季天氣主要特徵是:熱、溫、濕,雨量較多,常年受颱風的襲擊,或其邊緣的影響,是風災較多的季節。

南砂永思堂門樓 南砂永思堂門樓

秋季。日平均氣溫25℃左右。從白露至立冬前,歷時約45--50天左右,天氣逐漸轉涼,經常出現“黃昏東風,早晨北風”的天氣。

冬季。冬天寒冷的時間最短,一般從小雪至立春前後,約50天。常溫在18℃左右。在強冷空氣南下影響的寒流期間,常伴陰冷天氣,但有時也會出現寒冬回暖的“小陽春”天氣。

置村建寨

南砂寨牆,現無存。 南砂寨牆,現無存。

據《澄邑南砂林氏家譜》載:宋元符年間(1098-1100),已有少數人從福建莆田等地移來南砂定居,從事捕魚、養鴨、種植。後來人數逐漸增多,形成村落。為御盜寇,約元末明初村民以土築寨,稱義積寨,又稱沙後仔(原於東社梅祖祠前、西社三房祠前遺有殘留寨牆)。明代改義積寨為南砂寨,並分為東、西、南、北四社。當時寨開七門,均以方位命名,大東門在今東社媽宮處,所以興建的天后宮冠以東門古廟之名,小東門在東社舍人宮,大北門在北社水仙古廟一帶,小北門在大巷口,大西門在西社端公家廟前,小西門在華光廟前,大南門在今陳氏家廟右前沙米堆處,明嘉靖年間(1522-1566)倭寇來犯,村民恐寨為倭寇所占,遂自行拆毀。現今東南社交界處的福德祠前還有一小段殘存寨牆和一後為方便出行而開闢的小門。

南砂居民從事農業耕種,多為濱海沙田,位於葉厝園片。隨著人口增多,為解決居住和便於漁、耕生產,人們逐步向外遷徙。清初(約1671),林氏三房於大圍沙洲地方建保全村,因建成寨狀,又稱寨內村。清中葉(約1770),林氏六房再建大洲村。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林氏二房林仔肩又擇地“狗舌尖”建新村,取名南砂新村“明德里”,後因居者增多,改名“明德莊”。民國6年(1917),南砂林氏又於頭沖河瀕臨出海口的濱海沙灘上創村,取名“敬業里”,民國11年(1922)8月2日,因遭颱風海潮襲擊,房屋掃蕩殆盡,僅仔幾十根石柱直指蒼天,故名石丁,現稱石丁村。

二房祖祠 二房祖祠

明德、石丁、寨內、大洲等自然村都隸屬南砂鄉,1954年從南砂鄉劃出,與南畔洲合稱新聯鄉。1961年寨內、大洲、環洲等小村落合併成大村,統稱大圍村。同年,析新聯鄉,遂恢復明德、石丁、大圍村名,現屬東里鎮。

歷史沿革

南砂地方在遠古時還處於大海之中,是一個“海氣昏昏水拍天”的海灣。由於江河泥沙沖積,後來才逐漸成陸。夏、商、周時屬百越之地,揚州之南裔。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南砂地屬南海郡之揭陽地。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南砂地屬南海郡之揭陽縣。

東晉成帝鹹和六年(331),析揭陽縣置海陽縣,屬義安郡。南砂地屬海陽縣。

唐改義安郡為潮州,唐、宋、元,南砂地屬潮州之海陽縣。

明憲宗成化十四年(1478),析海陽縣8都置饒平縣,南砂地屬饒平縣,隸潮州府。

明嘉靖年間,倭寇竄擾,海氛不清。為抗拒倭寇、海盜對沿海的侵擾和加強邊陲防禦,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析海陽縣懷德鄉之上外莆、中外莆、下外莆;揭陽縣延德鄉之蓬洲、鱷浦、鮀江;饒平縣之蘇灣,總7都置澄海縣,取“澄清海氛”之義。南砂地屬澄海縣。

南砂老厝 南砂老厝

清承明制。順治初年,鄭成功進行反清,常活動於閩、粵沿海一帶。清廷為斷絕鄭成功與沿海人民聯繫和鎮壓反抗者,於康熙元年(1662)在東南沿海開始實行靖邊海禁政策,強迫沿海人民內徒50里,製造無人區,稱“遷界”或“斥地”。澄海縣境均為遷斥範圍。康熙三年(1664)四月,澄海除留蘇灣的“南洋一圍”(稱兩河中間,即蓮陽河以北至東隴河南砂以南之間,其餘地方人民均被強令遷入內地。至康熙五年(1666)才遷出,全縣畢裁,建制撤銷(這是澄海第一次撤銷建制)。南砂也被毀撤銷。到康熙八年(1669)才奉文展復縣治,澄海縣開始恢復建制,另屬潮州府。南砂也隨之恢復。

民國元年到32年(1943)11月,南砂地屬澄海縣。

民國32年(1943)11月16日至民國34年(1945)8月,樟東淪陷期間,南砂成為淪陷區,隸屬偽澄海縣政府。

民國34年(1945)9月抗日戰爭勝利至解放後1959年1月23日,南砂地屬澄海縣。

1959年1月24日至11月12日,因縣地併入汕頭市郊(澄海第二次撤銷制建)。南砂地屬汕頭市郊。

1959年11月13日,澄海縣恢復建制,南砂地屬澄海縣,後在1994年經國務院批准澄海撤縣設市,再撤市置區,現屬汕頭市澄海區溪南鎮下轄。

姓氏來源

南砂現存寨門 南砂現存寨門

南砂現有人口一萬五千多人分布於本鄉四社,也有村民在外地求學和工作的,而更有華僑一萬多人廣泛分布於東南亞與世界各地。有20餘姓氏聚居,其中以林、陳、張、葉、鄭、許、蔡、周、李、楊幾姓人數較多,而其中更以林陳居多,各姓氏遷來南砂時間各不相同,早的從宋朝便遷來,古老的姓氏有崔,洪,葉,黃氏等,其中林氏有兩派,一派自蓮陽上巷遷來,其始祖象玄公。一派於元代年間從福建漳浦烏石遷居南砂的,其始祖和易祖。陳氏於明嘉靖年間遷來南砂,其創南砂始祖邁南公,其後裔現主要居住於南社。

文物古蹟

祠堂

南砂有祠堂家廟二十一座。

林氏大宗祠,堂號永思堂,建於明萬曆丙午年(1606),乃自莆田遷居南砂的林氏的祖祠,俗稱大宗祠,因門樓圍牆是青磚建的,所以又叫青磚祠。位於西社,左邊是林氏享祠,右邊是七聖宮(俗稱夫人宮)。清順治年間遭到海賊丘輝焚毀,康熙丙午(1666)又遭遷海斥地,祠堂淪為廢墟,康熙庚辰年(1700),由林氏二房裔孫有楣公和三房裔孫青門公主持重建,到同治時(1862-1874)又由於潮州總兵方耀辦清鄉再次遭到焚毀,光緒四年由有儀公主持重修。在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南砂報國學校的前身南砂報國國小堂成立時開始作為校址,直到80年代學校遷址。楹聯十對,拜亭對聯之一:周錫姓孔稱仁皇皇赫赫鹹領千官紫誥,本莆田居澄海承承繼繼永儀十德嘉言。拜亭對聯之二:紹三仁而發祥雲朗星輝忠孝有聲天地老,綿九龍以衍派蛟騰鳳起古今無數子孫賢。大廳前聯:源遠流長萬里澄江歸碧海,春華秋實百年喬木聳青霄。大廳後聯:祖德紹明煙文獻千秋光俎豆,孫謀敦典禮冠裳奕世薦馨香。門廳柱聯:唐推天下名家殷少師雲仍第一,宋贈閩幫系譜魯長山姓氏無雙。

林氏享祠,堂號崇德堂,乃林氏大宗祠永思堂附屬祠堂(供奉不夠資格進大宗祠的祖先神主),位於西社,左近魁南祖祠,右邊為林氏大宗祠。原為華光廟,後同治十二年華光大帝遷至玄帝古廟供奉,廟遂改為享祠。曾經做過報國學校教室。大門匾額正書林氏享祠,背面書:崇德報功。大門楹聯:蓮峰屹立參天外,仙嶺高撐入眼前。拜亭對聯:鳳水前朝光增廟貌,筆峰後枕秀毓人文。

南砂林氏大宗祠永思堂 南砂林氏大宗祠永思堂
林氏享祠 林氏享祠
端公家廟 端公家廟

端公家廟,堂號世德堂,是林氏永思堂二房二派下祠堂,是南砂兩座家廟之一。位於西社,左靠七聖宮,右近利祖書屋。供奉南砂永思堂十世祖端貞楚相公(即有楣公)及其後裔,祠堂原建築規制兩進闊三間,左右火巷從厝。清代方耀辦清鄉時被焚毀,後有儀公重修時將門樓由複式門樓改建為單牆以和大宗祠左邊建築對稱。曾經作為報國學校的校舍,解放後被嚴重破壞,後成為南砂離退休老幹部活動場所“頤暉”所在地。活動室遷移後,僅剩遺址。2016年初,端公派下裔孫對祠堂遺址進行簡單收拾,搭建鐵棚,以便宗親議聚之用。端貞公的孫子,乾隆乙丑科進士直隸巨鹿縣知縣林世忠墓碑現存於祠中。

誾軒公祠 誾軒公祠

誾軒公祠,堂號紹德堂,林氏二房二子祠,供奉林氏永思堂四世二房二江南祖長子誾軒公(永思堂五世祖),位於西社,左右建火巷,巷門各書寫:山蒼、水秀,祠後建有後包房。左有利祖書屋,右接近林氏西祖家塾,前臨長池。光緒戊申年建(1908),曾經做過私塾和學校課室。門肚原有六幅書法,現已剝落殆盡。對聯四對,大門柱聯:獅子送青排戶闥,蓮峰倒影入池塘。祠堂在解放初和文革期間被嚴重破壞,還曾被燒壞了門樓一部分,而且兩廊長了兩顆大榕樹對祠堂造成了毀滅性破壞。現在被移用作私人作坊,破壞損亦相當嚴重,門樓、大廳和兩廊已有部分坍塌,將成廢墟。2018年底成立理事會,由族人進行管理。

誾祖祠現狀 誾祖祠現狀
魁南祖祠 魁南祖祠

魁南祖祠,堂號中和堂,堂號出自《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供奉林氏永思堂四世二房一魁南祖的“中和堂”,建於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深兩進闊三間,左右有火巷,巷門額各寫:承先、啟後。祠內保存有近代愛國民主人士林仔肩和林賢俊、林賢琬、林聖書、林公任、許宛如、林鳳超等人柱聯和書法。大門石匾書魁南祖祠乃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政治活動家陳樹人所書。楹聯共六對:大門聯:詩書門第,忠孝家聲。門肚祠銘由林樑任撰,分作四幅,由楊雪立、林鳳超、林賢俊、蔡文炯書寫。大門柱聯:九水朝堂添印綬,群峰執笏見公候。落款:十四世孫棟任拜撰,蕉嶺侄孫鳳超敬書。門樓內聯:體祖先一片誠惟孝惟敬,示子孫兩條路曰儉曰勤。落款:中華民國廿二年夏十六世孫聖書拜撰。拜亭:中為列聖心傳時中紹執中統緒,和乃天下達道氣和洽太和機緘。落款:中華民國十九年,十五世孫賢琬書。大廳後柱聯:中庸至德中華名邦深願子子孫孫勉德興邦成大業,和氣致祥和風扇物唯其承承繼繼慈祥愛物學聖人。落款:中華民國十九年庚午十五世孫賢俊敬書。大廳前柱聯:堯執中舜用中湯建中先師時中中庸致德,心修和家翕和國共和萬邦協和和藹明堂。落款:中華民國十九年歲次庚午臘月建十四世孫樑任拜書。祠址曾為辦學場所,後移作他用,損毀嚴重。2017年初經族人收回,於3月29號開始修繕,2018年初修繕工程完工。

修繕中的居祖祠永敬堂 修繕中的居祖祠永敬堂
居祖公祠 居祖公祠

居祖公祠,堂號永敬堂,位於西社,林氏二房二子祠,供奉林氏永思堂九世祖居祖公(即守德公),經過實地考證,祠堂建於嘉慶九年之後(成書於嘉慶九年的《澄邑南砂林氏族譜》沒有收錄居祖祠),開龍虎門,主座闊三間,正廳前建有抱印拜亭,主座檐下山牆繪有左右相對的仕女壁畫,主座左右建有庫房(祠堂原先沒有建拜亭和庫房,後重修時增建拜亭和庫房),兩座大門匾額皆書“居祖公祠”。左門匾額背書:左昭,右門匾額背書:右穆。曾經作為生產隊址和養殖場,解放後祠堂木雕與陳設等遭受嚴重破壞,拜亭更於2017年中坍塌,保護狀況堪憂。楹聯3對,拜亭對聯:東魯休風燕詒只有敦詩禮,西河巨派作述無非篤孝慈。大廳對聯其一:有本有源忠孝傳家垂裕遠,爾昌爾熾詩書繼世發祥長。其二:祖德流徽千年俎豆馨蘋藻,宗功衍慶百代衣冠炳鳳麟。由於多年來的破壞,到2017年祠堂將成廢墟,族人不忍祠堂繼續荒廢,乃成立理事會,並向村委申請騰退祠堂,經過族人的清理後,面貌稍微可觀,並於公元2018年3月17日,農曆歲次戊戌二月初一開工進行首期修繕工程。

長房祖祠 長房祖祠

長房祖祠,堂號失考,林氏永思堂長房祖祠堂。供奉長房祖筠軒公及其後裔列房祖神位。建於何時無考(清嘉慶九年成書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譜》並沒有記載長房祠,可見祠堂興建時間應該晚於族譜出版的嘉慶九年),光緒癸己年(1893)重建,祠址位於西社,玄帝古廟在左,林氏三房祖祠在祠右。祠堂匾額正書長房祖祠,背書承先啟後,建築規制面闊三間,深兩進,左右建有火巷,祠後建後包厝。由於祠宇歷史久遠且近幾十年來遭人為與地震和風雨侵蝕等損壞,如大門與火巷建築被拆毀並改建,還曾被用做為西社國小校址和生產隊址、私人作坊等,致使祠堂殘破嚴重。族人於2018年3月收回祠堂,進行修繕和管理。

二房祖祠,堂號永錫堂 ,堂號出自《詩經》,林氏二房祖祠堂,建於乾隆六年(1741),位於西社,前面是林氏四房書齋青園書屋,左前是林氏大宗祠(青磚祠),祠前闊埕豎有三座旗桿座,分別是康熙己酉科第三名武舉人八世孫林蔚,乾隆乙丑科進士十世孫林世忠,光緒戊子科歲貢生十六世孫林有儀所立。祠堂原供奉八位祖先神主,今修繕後增至十一位,現在神龕供奉有:二房祖剛毅祖,二房祖的五位兒子:二房一祖敦厚魁南祖、二房二祖江南祖、二房三祖琦南祖、二房四祖梅南祖、二房五祖隱東公,配享者有二房三舉人八世孫英敏鳴山公、二房二進士十世孫文肅一洲公、二房四貢生十世孫端愨亮士公、二房二歲貢生十六世孫有儀公、二房一愛國民主人士十五世孫仔肩樑任公。祠堂有楹聯三對,拜亭:祠前鳳水環身帶,堂右蓮峰插鬢花。大廳前聯:由烏石以衍一支振動九龍文采,本南砂而開三葉仍留雙桂芬芳。後聯:先靈妥矣臨在上質在旁毋忘對越,祀事明載愛則存愨則著宜矢溫恭。祠堂曾經作為報國學校教室,後又做大隊址、糧食加工所、養豬場等,建築被破壞十分的嚴重。2012年底騰退,並在2013年1月進行修繕,於2014年農曆十月初一進祠。

二房祖祠堂記

二房祖即吾三世祖剛毅公也。大宗祠未建之前,歲時祭祀皆托於當事之家。大宗祠既建之後,則為列房配享。歲時祭祀,冬至日分祭品柑餅皆附於大宗祠。後房眾積貯租項,置買祠地一所,在於大宗祠後右畔。擬建祠堂,然非一年租稅所能成者也。酌議每歲時及墓祭品饌式,仍舊不敢易。其頒惠孫子,暫行停止,或以小易大,候祠堂落成,然後展復或加增厚。共舉二房孫二人司厥事,韓川公總理數目,季宜公收支租項,各房具有分任協辦。積貯數年,已有其基,及擇吉興工,建成中堂一座,連左右兩房。前為拜亭,一字之列,以祀三世祖暨四世列房祖。兩旁另建從屋二列,廳房共十間,以為子孫肆業之所(連廚房在其中)。其拜亭之下,則為拜埕(即內埕也),中設以大門。大門之外,則為外埕,偉然堂煌可觀,紀其時乾隆六年辛酉歲也。名中堂曰永錫堂,工竣即請三世祖既四世列房祖進祠。後因外埕太窄,契買族親四房私地壹丈,價銀壹百兩,豎照牆為界。既周成之後,祭祀倍豐,頒惠倍厚,尚復增置祭田十有餘畝。噫!先人若此孝思,為祖經營,且雲不能為高天厚地之報,後人之幸勿忘本源之念也。秀生也晚,不及見先人報本之勞,不能罄表始事之詳。少時承祖父遺傳,及長,考問父老,粗知其略,不可無記。並本房祭品、儀文以及垂祭田園,志之家譜云爾。

時嘉慶辛酉歲仲秋。

二房祖祠 二房祖祠

二房孫元秀謹記。

三房祖祠 三房祖祠

三房祖祠,堂號詒燕堂(嘉慶九年成書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譜》有收錄三房祠,但沒有記載祠堂建於何時),堂號出自《詩·大雅·文王有聲》:詒厥孫謀,以燕翼子 。為林氏永思堂三房祖祠堂,位於西社,左臨林氏長房祖祠,右邊是謙祖祠和外翰第,左前為原西社潮州大鑼鼓隊及潮樂社址“鳳來儀”。祠堂大門隨牆開,面朝西北,門額書'三房祖祠“,祠堂圍牆內中部建三間大廳,正堂前建有抱印拜亭。楹聯:右侍蓮峰恍若來朝呈紫誥,前眠獅子如同聚會舞華堂。現在改建後作為西社村民文化活動室。

三房祖蒸嘗糧田記:

大宗蒸嘗,六房以次輪流。當值之年,租稅所入者僅足為辦祭辦糧之需,而所余蓋無幾也。吾房內定為二十四分,自祖先以來,至於今一定不容易焉,若本房蒸嘗,先時未有可觀也,自丙申歲伯孝德公與先君剛淡公,叔:光命,兄:少湖、華錫等,痛房祖蒸嘗不立,無以為高天厚地之報,日夜焦思,唯以祭業為兢兢。於是聚眾而共商之,因其老幼,捐金以為存積,華錫等共捐金九兩、少湖等共捐金九兩五錢,定為十八兩五錢。積之數年,至壬寅歲,遂置仙村、鹽灶田。闕後置後沙、置東湖隴子後等處,以年所入者、祀茂才、閒叟二公,余者仍存之積之,與大宗所亂二十四份不相混也,故開列於左。

南砂林氏謙祖書莊 南砂林氏謙祖書莊

謙祖書莊,堂號積慶堂,林氏永思堂三房派下祠堂(成書於嘉慶九年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譜》沒有收錄謙祖書莊,可見祠堂的興建時間應晚於族譜的出版),供奉永思堂十世祖慕謙公。祠堂位於西社烏門巷口,前臨西社游泳池,祠堂前建有闊埕和左右對稱的大厝,左邊是三房祖祠,左後是外翰第,右邊是“學爺”慕謙公的故居。祠堂單進闊三間。大廳對聯二對,其一:派衍永思傳家有典先耕讀,支分詒燕繼世丕承在孝慈。其二:積祖德以流徽文獻千秋光史冊,慶孫謀之克肖冠裳奕撰賁龍章。翰林院庶吉士、南京布政參議,提督福建學政楊鍾岳曾為謙祖的書莊“傳薪軒”題“吾道薪傳”匾額(後來書莊改為供奉謙祖的祠堂),並書拜亭楹聯:師道於今傳遂邑,文章自早冠西園。來緬懷和歌頌老師的栽培之恩(慕謙公是楊鍾岳的老師)。祠堂因年久失修,於2018年初再次修繕。

南砂陳氏家廟 南砂陳氏家廟
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

陳氏家廟,堂號長發堂,位於南社,由於其族人陳良弼在朝任職有功皇帝賜建家廟。建於明崇禎十四年(1641),左右建有火巷和後花圃。大門匾額書:陳氏家廟,背書:見位聞聲。左門匾額書:畿仕權衡,為“總督廣東通省學政丁丑會元吳貞啟拜贈”,右門匾額書:宗工玄袞。為“賜進士及第左春坊左中允兼翰林院編修趙士春拜贈”。祠堂左右立良弼公功名旗桿座五座。明末為海寇黃海如焚毀,清初重修。民國年間以祠堂為“邁德學校”址。左邊原是溪南公社舊址,右邊是陳良弼府“九十九門”,左前是承啟園與花園池和陳良弼舊居。曾為南社大隊址。祠堂於2013年修繕。

修繕後的上巷祠 修繕後的上巷祠

林氏大宗祠,堂號孝恭堂,即是上巷祠。南砂上巷林氏來自澄海南洋(蓮上、蓮下鎮)上巷村,祠堂於清康熙四十八年由裔孫廩生衍候公主持鼎建,清末重修時增建拜亭和兩廊。祠堂原建築古樸大氣(重修後建築外貌改變較大)。祠址位於南社天后宮右前處。楹聯:莆陽分派流風遠,南砂垂名惠澤長。原來祠堂殘破不堪,幾近坍塌。2017年初成立宗親會,並募款修葺祠堂。2018年立春日晉祠,修繕後祠貌變化較大。 祠內有《永思碑》一通,內容如下:象玄公長房祖伯蒸業得以垂之不朽也,蓋有由矣!自康熙四十八年口廩生衍侯公鼎建祖祠,公積不支,議各房攤派,公孫、曾叔、丁才等,點金乏術,三股合議即將蒸田貳畝五分,土名隴子園召賣,以共成闕事,而三房太學生德俊公與胞弟太學生德昭公志慮深遠,誠恐其物流落到別處,血食無遺,出銀二十七兩毅然契受,並無贖回隻字,慷慨慕義,願付後贖永為公俎豆之需,此乃孝友可風,天官諱紹祖公給匾獎賞名不誣也!但事莫為之前雖美弗彰,莫為之後雖美弗傳,其太學生彥高、太學生彥良伯仲各丕成公志,謹照當日契色收回,至其價增三倍之多,竟置不論,真乃是父是子也。元凱兄等念思靡,即由是感激,願勒一石以訓後進,且使嗣後有一二不肖,亦不敢強占奪耕侵吞盪廢斷祭,以負二公之心。故囑余作文以記之,余嘉其節行古道,因不自揣固陋。是為序!

十七世孫歲進士吏部推選儒學左堂必登拜撰。

長房長孫元凱,長房二孫廣照,長房三孫已敬等仝立。

乾隆拾年貳月穀旦。

五房祖祠 五房祖祠

五房祖祠,堂號垂裕堂。堂號出自《書·仲虺之誥》:以義制事,以禮制心,垂裕後昆。是林氏永思堂五房祖祠堂。建於大清嘉慶丁卯年(1807)。祠堂位於南社,愛庭祖祠正後,後靠鋪腳市。大門隨牆,單進闊三間,進大門為祠內埕,左右建有廊廡,正中建中堂一座而左右廂廳,前建拜亭一字之列,祠堂左右建有火巷。楹聯兩對,其一:派接永思忠孝有聲傳正氣,堂名垂裕子孫無數紹前徽。落款:戶部主事紹龍再拜。而今祠堂改作為火壟,火巷被占用,祠牆被拆,祠院被改建,殘毀亦十分嚴重,幾成廢墟。

愛庭祖祠,堂號樹德堂,林氏永思堂五房子祠,供奉永思堂九世祖愛庭祖,祠堂建於乾隆己卯年三月初四日(1759),位於南社林氏五房祖祠正前。由於歷史久遠,且被改建,祠堂面貌殘毀,2013年修繕前期工作已經完工。楹聯六對,大門楹聯:南砂擇地來莆嶺,樹德名堂接永思。大門匾額書:愛庭祖祠,落款:曾習經書,大門匾額後書"忠孝家聲”。祠堂楹聯六對,大廳楹聯一:樹木必培本根葉茂枝高蔭雙桂,德功胥賴宗祖孫賢子賢紹三仁。落款:許乃秋書。大廳楹聯二:樹子無易嗣適繼承一堂昭穆永不紊,德門有光家風顯耀九州牧伯久留聲。落款:許乃秋書(清末秀才,程洋崗人),拜亭對聯三幅,其一:開基本三仁一脈相傳王子派,垂統思九牧百代猶述大夫家。其二:源遠流長系譜直通乎北固,支分派衍氏族特萃於南砂。其三:樹立宏勛殷少師忠烈有譽,德垂後裔魯長山姓氏無雙。

南砂愛庭祖祠 南砂愛庭祖祠

梅祖書莊,堂號孝恭堂,建於何時無考(成書於嘉慶九年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譜》沒有收錄梅祖祠,可見祠堂的建設年代應晚於嘉慶九年),林氏永思堂二房四祖祠堂,供奉永思堂五世祖梅南祖,俗稱梅祖祠。位於東門古廟右後方,前臨媽宮池,單進面闊三間,左右廊巷。左右巷門額各寫積厚、流光。祠堂曾作為生產隊址和成為堆放雜物的地方,後來左廊巷被改建,而右廊巷已經拆毀。現在祠堂無人管理,幾成廢墟。

梅祖書莊 梅祖書莊
梅祖祠 梅祖祠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

張氏宗祠,堂號孝思堂出自《詩·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維則。俗稱張厝祠,建於何時無考。民國11年(1922)因風災受損而進行修繕,祠堂深兩進闊三間,左前是媽宮,解放後曾經作為生產隊址,後做東社文化活動場所:團結室。現已歸還張氏族人,2016年底已經重修完工(修繕後祠貌改變較大)。楹聯七對,大門太平框橫批:入門思敬,楹聯:蓮陽分派淵源遠朔,別駕傳芳慧澤長流。大門匾額正面書:張氏宗祠,背面寫:奕世傳芳,楹聯:門闌自昔傳京兆,祠宇於今重曲江 。大廳前聯:孝祀前人光世澤,思培後裔紹書香。後聯:孝昌後嗣綿瓜瓞,思耀前徽薦藻頻。

張俊士公祠,乃張氏孝思堂派下祠堂,俗稱張厝新祠,堂號紹德堂,出自全唐書:“名聲垂延,紹德惟克。”意思是只有克制自己才能繼承好的品德。大門聯:紹賢遵百忍,德鑒炳千秋。大廳掛林仔肩贈“熱心助學”匾。祠堂建於民國十一年(1922),兩進闊三間,左右火巷,大門全用巨石構建,祠堂前廣場用規格花崗岩鋪設,以大堤為照壁,照壁後建曲廊和涼亭於江面上。大門匾額書:張俊士公祠,背面寫祖訓,祖訓內容:先考俊士公克勤克儉苦心經營,創立基業,故於昆弟六人得以生以養,至於成立。然伯兄及六弟先予輩而逝,仲兄與五弟居家自守,逸儂念一家數十口非可坐而得食,與四弟歩堂就先業擴而充之,不獨沙汕之吉祥、泰祥,而赤崁、安南也有分設以通交易,數年來荷蒙天眷,貿易稱心,積獲貲財,逸儂、歩堂思欲報罔極之恩,而先考往矣!無從問寢視膳。計惟建祠崇祀,斯為報本之大。於是鳩工備材,乃堲乃塗,不明明而,斯堂落成爰記而銘之,以昭來許。銘曰:祠宇宏開,實惟先德,春露秋霜,綿延廟食,基於崇宗,基於報功!中華民國十一年。

張俊士公祠現狀 張俊士公祠現狀

祠堂位於東社與北社交界處,面臨義豐溪,右近舍人廟。其建築之精美居南砂諸祠廟之冠,可惜80年代后座被大火焚毀,而後門樓亦被拆毀,火巷則被改建,祠堂遺址被用作木船廠,昔日恢宏壯麗的祠堂只剩下殘垣斷壁。

南砂葉氏宗祠 南砂葉氏宗祠
南砂葉氏宗祠 南砂葉氏宗祠

葉氏宗祠,堂號思承堂,其族創南砂始祖為澤遠公。俗稱葉厝祠,建在埠隴上,建於何時無考(鄉人自古相傳在祠前可望見獅山),位於東社老伯爺宮後右邊、林先立縣長故居前。祠堂單進闊三間,左右建有廊巷,大廳掛思承堂堂號匾,左廳掛文進士葉圭光匾和武進士葉盛發科甲匾,右廳掛《淑德遐齡》匾額,落款:提督廣東廣韶學政詹事府兼翰林院修撰梁文山為頂戴耆英葉盛發立,乾隆癸亥初陽立。祠堂在解放後收歸公有,曾經作為生產隊址和養殖場。祠堂面朝獅子山,背倚筆架峰,祠前修有祠埕。祠堂於2008年進行重修(修繕後祠外貌改變較大)。

南砂鄉 南砂鄉

玉祖宗祠,上巷林氏大宗祠孝恭堂派下祠堂,堂號紹衣堂。俗稱玉祖祠,位於北社,建於光緒癸已年(1893),大門匾額正面寫:玉祖宗祠,背面寫:光前裕後。門聯:自古門前來獅子,於今池上有鳳毛。祠堂深兩進闊三間,左右建火巷從厝。其祠建築精巧華麗而又不失大氣。前臨宮前池(北社池),右靠文武帝廟,現作為老年人活動場所‘半閒’會址。祠堂殘舊破壞異常嚴重,由於白蟻蛀蝕,大廳於2013年初坍塌,兩廊被拆毀,而無人修繕實在可惜。

寬祖書屋,堂號永綏堂 ,林氏永思堂派下二房三祖祠堂,原是寬祖公所(公廳),同治己已年(1869)由公廳改擴建為祠堂,庚午年(1870)被潮州總兵方耀辦清鄉焚毀,辛未年(1871)重建,增奉二房三琦南祖。位於北社,前面是宮後池,右前是北社老伯爺宮,原祠堂保護狀況不容樂觀,族人成立理事會,並於2013年進行第一期修繕工程,祠堂定在每年正月十五元宵節祭祖。

祠堂現存有舊碑刻二方。

其一:捐祭田碑記:窺思祠宇更新輪奐,已著尊崇之象,祖靈得妥春秋應祭餮之儀。誠以廟貌增輝,歲時虔祭典至鉅禮至重也。耀父太學生萬鍾公念切祀先,心存敬祖。倡建祠宇永丕鴻基,即興工構築,以經其始,耀體承父志,以贊其成,因念祠宇告竣祭業不充,將何以敬祖宗而奉列考也!故爰集房眾議立章程,而凡歲時致祭應就各房輪流值辦,而別房尚有蒸業供值,惟耀祖祭費不充,耀乃捐出己業一座址鳳頭,計田貳畝,一座址寮仔埔腳,計田五分充入,九世祖衷宏公作為蒸業以供值年辦祭之需。自茲以後端望各房子孫再能增光充其業以垂永遠,方盡報本之心於萬一爾。

同治己已年八月吉日,十一世孫:炳耀立。

其二:重修祠堂碑記:嘗思祖宗雖遠,祭祀不可不誠,故古者春秋之祭必先修其祖廟,亦謂水木皆有根源,豺獺尚知報本,況為子孫者可不念根源而思報本乎!耀父太學生萬鍾公深思水源木本之報,欲謁祀追遠之枕,經於同治戊辰歲爰集房眾酌議建祠,相舊公所地與比他處尤吉,但舊所狹隘,僅十七角(楹),喜得左右房屋俱系派下子孫己業,其間有住居,有不住居者,耀適從中設法經營,如願置換就其舊址增廣祠基是舉也,工程繁費非集腋難成,公議入祠配享者,每位捐銀十五元,除配享捐資外,其餘所需費九世祖伯衷惠公出其三,耀父萬鍾公出其七,議成。擇吉於己已年暮春之初興工鳩築,耀承父命董襄闕事,不意祠宇未觀落成之慶而耀父忽有大夢之憂,然其繼志述事之心不敢懈,故堂構幸已—聿觀闕成焉!罔料越庚午孟夏枉遭回祿之災,耀日夜思維欲仍新蓋建,則獨力難支,幸天誘人秉,四世祖琦南公派下子孫願捐出項銀壹佰伍拾元資助工費,請琦南公入祠崇奉,其餘項額均系衷惠公與耀如前三七攤派,擇吉於辛未仲秋之月興工修建,茲廟貌復以重新,庶可永綏先靈而慰父志矣!爰雋碑記以示後人之子孫,方知重建之由來於不朽爾!

董理:鹹瞻,鹹得,命通,元寬,十二世孫炳耀立。同治辛未十月吉旦。

崔氏宗祠,堂號失考,位於北社水仙古廟前堤腳,已毀。

寬祖書屋 寬祖書屋
青園書屋 青園書屋

此外還有公廳數處如:林氏二房二公廳“西祖家塾(誾祖祠右),林氏四房“青園書屋”(七聖宮後),林氏六房公廳(南社),楊氏公廳(東社北大巷)。

廟宇

東社媽祖廟旁的《兩廣總督告示革除陋規各安恆業碑》 東社媽祖廟旁的《兩廣總督告示革除陋規各安恆業碑》

有廟宇十三座

南砂東門古廟 南砂東門古廟

位於東社的 東門古廟,即東社媽宮,為東社社廟。建於何時無考(但是嘉慶九年出版的“澄邑南砂林氏家譜”有記載東門古廟),廟前建一抱印拜亭(重建前),前臨義豐溪(東里溪),後右是梅祖祠(梅祖書莊)。廟宇供奉天后聖母、掌舵大公爺、福德老爺及夫人,楹聯:天后福蔭萬民安樂,聖母靈應四海昇平。原廟宇殘破異常,令人唏噓,而信眾能發揚媽祖行善積德的善舉,於2016年農曆四月初一重建古廟,報答神恩,實在令人欣喜。重建後的廟宇,木雕彩繪貼金,廟前建有用規格花崗岩鋪設的廣場,廣場上建有兩座接連的拜亭用於供奉香爐和供信眾祭拜,現在的東門古廟精美大氣,氣象為之一新。

舍人宮 舍人宮

舍人廟在東社 ,為單間廟宇,建一抱印拜亭,供奉舍人老爺,前臨網鋪街,後靠張俊士公祠,左臨義豐溪大堤,右近劉厝巷。楹聯:舍施恩德蔭黎庶,人地欣榮頌昇平。原廟宇殘破不堪,東社“團結室”發起並於2017年末進行重建(重建後外貌改變很大),2018年2月完工。

東社福德祠 東社福德祠

福德祠在東社,南社王爺宮左側,前臨寨牆。供奉福德老爺及福德夫人和侍童老爺。

東社福德廟 東社福德廟

福德廟在東社,右後是葉厝祠,面劉厝巷,右邊是楊氏公廳。供奉福德老爺及福德夫人和侍童老爺。

國王廟 國王廟

南社的 國王廟俗稱王爺宮,是南社社廟。建於清高宗乾隆丙寅年(1746),面臨宮頭池,左側福德祠。廟闊三間,進大門為拜亭,在拜亭左右建有龍虎井,後殿供奉三山國王及國王夫人、護法老爺、花公花媽和福德老爺。大門楹聯:自昔助唐興宋,於今護國庇民。

南砂天后宮 南砂天后宮

天后宮建於何時暫無考,原乃上巷林氏所建之香火廟,俗稱姑母宮,供奉天后聖母與千里耳和萬里望老爺,楹聯三對,拜亭楹聯:水德配天海國慈航並濟,母儀稱後桑榆俎豆重光。大廳後楹聯:海晏河清共仰慈光普照,民安物阜鹹瞻大化無私。大廳前楹聯:傾四海之波濤舟楫鹹沾大化,配九天之雨澤人民共賴神光。清宣統元年由鄉紳組織重修並擴建。解放後廟宇改為供銷社,大門和拜亭被毀並改建,後成為工場。2016年鄉老人協會成立修繕委員會,於2016年農曆四月十三開工修繕,9月完工,迎請天后及從神回宮鎮境,福佑南砂及四方治子。

玄帝古廟 玄帝古廟

西社的 玄帝古廟,為南砂社廟。俗稱大老爺宮,昔年建於南砂寨南門(南社)外,明崇禎年間(1627-1644),鄉人陳良弼中進士,其子弟倡徙帝廟於現址,廟供奉玄天上帝、總督周有德、巡撫王來任、華光大帝、五穀聖帝、福德老爺、花公花媽、四大護法神將等眾神,其中玄天上帝自宋迨明皆供奉為通鄉境主福神,然清初康熙年間海氛不清,在康熙甲辰(1664)朝廷下旨:"沿海濱民斥入內地,幸都督許公乞為轉奏,自南洋至南砂十餘里緩斥三年,及丙午(1666)年海氛未清,有司迫遷,吾鄉辟毀,人神具遷,時斥居於意溪,情慘難狀"(摘自《澄邑南砂林氏家譜.雜記》),數年後朝廷恩準人民返鄉,但北帝金身為意溪鄉人逗留,鄉人與之到潮州府打官司,判還吾鄉。然回到鄉里,物是人非,廟貌盡毀,於是集金千餘重建廟宇,用以安奉眾神,並增奉周總督和王巡撫,以報大恩。後於建國初破除迷信等原因廟宇被毀,神像亦毀,直到改革開放後,在海內外鄉親的鼎力支持下,古廟於八十年代在原址按原規置重建,重塑神像供奉。歲次壬辰再次修繕。

七聖宮 七聖宮

七聖宮即是夫人宮,乃林氏“永思堂”香火廟。位於南砂西社林氏大宗祠右側,端公家廟左側,廟裡主供七聖夫人是南砂林氏永思堂始祖和易公自閩遷潮所帶之福神。廟宇鼎建於明朝天啟五年(1625),後經甲申之變,時代更迭,又逢康熙初年邊民內遷,數年後展復而廟宇荒廢,永思堂派下重修,後歷經近百年的歲月侵蝕,殘舊殊甚,遂於乾隆三十三年戊子春(1768年)集金重建廟宇。昔時正月十五廟內與林氏大宗祠永思堂一樣升六房頭燈籠。廟供奉七聖夫人、福德老爺和田元帥(田元帥宮解放後拆毀)。廟宇保護尚好,唯拜亭和龍虎井被拆毀。廟門楹聯:影印蓮花池上水,形眠獅子案前山。大廳楹聯之一:自莆嶺而傳澄流馨一脈,衍南砂以立廟俎豆千年。之二:刻角丹楹千年廟貌更新色,寧鄉保族七聖慈恩洽舊家。廟中存有乾隆三十三年重建廟宇石碑。

田元帥宮,位於西社董厝巷,右邊是進士第,後面是虎獅巷。廟宇建於何時無考。供奉唐代樂師田元帥,解放後廟毀,神像遷至七聖宮供奉。

文武帝廟位於北社,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民國十一年(1922年)重修。前臨宮前池及北社公園,左有玉祖宗祠,右近大堤。廟宇大門對聯:文煥天人先知先覺,武超古今至大至剛。前部分為武帝廟,乃 南砂社廟。文武帝廟左右建有火巷,進大門、穿中門為拜亭,左右龍虎井,中門上懸“義薄雲天”牌匾,正廳供奉協天大帝、關平老爺和周倉老爺,樑上懸“丹心冠日”匾額,左右廂廳供奉福德老爺,武帝龕牆後有左右兩座門,穿過見一庭院,建有文帝廟,是林氏永思堂香火廟。院子左右牆開有門通火巷,正面有拜亭一座連大廳,拜亭對聯:江清海晏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下聯失考(2007年修繕廟宇時因為石柱斷裂,須更換成新石柱,而原對聯的石柱被遺棄,其中一柱被毀,下聯無從考證),拜亭左右建有台階登文帝廟,廟闊三間,大廳供奉文昌帝君,樑上懸掛匾額“文昌閣”。因文昌閣建於高台之上,所以俗稱宮頂。

南砂文武帝廟碑記(嵌在文昌閣右廊山牆)內容:

“蓋聞人因地傑,地以人靈,相須而成,理無或爽。吾族舊祀文帝廟在我永思堂之左旁,吾鄉舊祀武帝廟在洪厝堤頭之關腳,皆所賴以保障鄉族,佑我多士者也。乃星霜屢易,廟貌圮毀,兼屬狹隘,殊未雅觀,實無以慰吾人尊敬崇祀之心,吾鄉族因有改作振興之志。於是經之營之,謹擇吉地於斯,分為前後兩座,踴躍建造,殿堂門舍不日遂成,而文武兩帝因以合祀焉。其后座敬祀文帝,乃林永思堂及派下紳士所樂捐以興建,其前座敬祀武帝則合鄉紳商士庶所喜題以共造。茲既落成,正宜議立條規,深加虔敬。自今伊始,廟內不許人混積柴草、車耙以及挨礱一切不潔等物。廟外前後左右亦不許人妄鑿井廁、碓臼,堆積糞土並縛牛羊等類。務使清廟明堂之地,不致有礙觀光,庶幾廟貌增輝,觀瞻可肅,神明安享,獲福靡疆。由是而掇巍科、登仕籍,文教大興、人才輩出,凡舉財丁富貴,福壽安康,胥於此基之焉。夫豈特神明有主,僅足慰吾人崇祀之心也哉。願吾鄉人共遵條規,無違眾議,則所厚望焉。是為序。

同治十二年八月十六吉日眾紳耆仝敬立”

文武帝廟 文武帝廟
文昌閣 文昌閣
水仙古廟 水仙古廟

水仙古廟,重修於清朝光緒20年歲次甲午年秋月(1894),由本鄉和安南、暹羅信眾捐資重修。乃北社社廟。位於北社,面朝義豐溪,後為北大巷,附近原有南砂寨北門。奉水仙聖王及夫人、國師佛祖、仙公老爺等眾神。楹聯三,拜亭對聯:靈爽同天昭日月,恩波似水沛江河。大門對聯:青山對峙高峰遠,綠水瀠洄慧澤長。神龕對聯:水朝南村神威鎮,仙降北地黎民安。亭左立有信眾捐金建廟碑刻。水仙古廟裡的水仙聖王香爐於2016年被盜,殊為可惜,望有善眾發現線索,早日找回,使其重回廟宇供奉。

北社老伯爺宮 北社老伯爺宮

北社 老伯爺宮在寬祖書屋右前,後面為宮後池。供奉福德老爺及侍童老爺。

香姑娘廟建於上世紀七十年代,位於溪墘。

佛祖廟位於東社大聖巷口,供奉大聖佛祖。

東社植蓮佛堂在一方居右邊的巷子裡,為佛教庵堂(佛堂是跟東社吳氏買的舊宅改建)。

座蓮居 座蓮居

西社座蓮居佛堂在居祖祠後右邊,是一處大型民居,裡面設有佛堂和私塾,創辦人是林聖錦。

其他古蹟

天褒節孝坊

東社天褒節孝坊,此坊建於大清雍正庚戌年(1730),是朝廷為了旌表南砂林氏永思堂二房四裔孫林科第之妻劉氏矢志守節,撫育子女的事跡而建的,坊為石構,四柱三門,正中匾額書:天褒節孝,落款因風化已看不清了,背面亦是書:天褒節孝,匾上立小亭內豎聖旨匾,最下橫樑,寫劉氏和親屬的大概事跡,左右石方寫向朝廷請旨旌表劉氏的各位地方官員的名字和官銜與建坊時間。

坊文內容:劉氏澄海縣蘇北月窟堡人,邑庠生林科第妻,邑庠生劉堯裔女,邑庠生劉璨胞姑,候選州判林蕃婦,邑庠生林鼎基胞侄婦,邑庠生林科榜,邑庠生林科耀胞弟婦,歲貢生候選訓導林木天胞兄嫂,邑庠生林裕堂伯母,監生林甲朋,監生林甲友母,監生林聳秀祖母。

總督廣東等處地方軍務總理糧餉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郝玉麟

戶部右侍郎署理巡撫廣東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都察院副都御使傅來

狀元及第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提督廣東廣韶等處學政鄧鍾岳

狀元及第翰林院侍讀學士提督廣東肇高等處學政陳直華

廣東等處觀風整俗使光祿寺卿焦祈年

廣東等處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王士俊

廣東分巡惠潮兵備道按察使副使劉運鮒

廣東潮州府知府胡恂

廣東潮州府澄海縣知縣寧時文

澄海縣儒學教諭李侯淑

澄海縣儒學訓導劉煒

為旌表節婦劉氏

時雍正庚戌年冬月

牌坊楹聯:潔操凌霜貞眠勒節叨天寵,堅心凡柏彤管楊徽著女宗

落款:庚戌進士劣外甥孫謝國史荷首拜贈

南砂天褒節孝牌坊 南砂天褒節孝牌坊

府第

西社進士第 西社進士第

西社進士第,乾隆年間由進士林世忠建。

西社塗庫埕大宅,進士林世忠所建。

東社明通第,乾隆年間由明通進士林鸞翔建。

東社明通第 東社明通第

東社“華記”大宅。

陳府 陳府

南社陳府,明崇禎太常寺少卿陳良弼建。

西社“卓峰山房”,清龍川儒學教諭林有儀建。

東社張氏大宅“正昌”,民國南砂張氏“正昌”家族建。

北社林氏“恭祖家塾”。

源頭開鑒 源頭開鑒

北社上巷林氏“源頭開鑒”大宅。

西社林氏二房二西崖祖公廳“西祖家塾”,匾額正刻楷書“西祖家塾”,背刻隸書“克昌厥後”。

西社林氏魁南祖派“利祖書屋”。

西祖家塾現狀 西祖家塾現狀

西社林氏“明經第”。

西社林氏“外翰第”。

西社陳氏“畊山別墅”。

東社林氏“大夫第”兩座。

南社陳氏“大夫第”。

南社林氏“儒林第”。

懷南別墅 懷南別墅

南社陳氏“也園”。
東社林氏“懷南別墅”。

安宅 安宅

西社“安宅”,林仔肩建。

東社林氏“華記”洋樓。

東社林氏“莆嶺流輝”洋樓。

北社林氏“秀才內”大宅,清康熙附貢林仲昭建。

南社“大德巷陳氏大厝”。

北社觀瀾巷林氏“青窗內”大厝。

東社張氏“泰記”大厝。

南砂林氏“四家內”大厝群。

外翰第 外翰第
四家內 四家內

南社林氏“老四家內”大厝。

南社林氏“吾廬”。

東社“一村小隱”書齋。

映雪書屋 映雪書屋
大夫第 大夫第

東社張氏“映雪書屋”。

振廬 振廬

西社林氏“振廬”。

東社林氏“秀才內”。

東社“平安竹”大厝。

南砂東社節孝坊 南砂東社節孝坊

游燈

南砂游神 南砂游神
游燈 游燈

鄉里每年農曆正月十九便家家戶戶手提點燃蠟燭的寫有自己姓氏郡望的燈籠到各廟宇,自己姓氏的祠堂敬拜神明,祖先,這源於明末清初的一段歷史,明末清初,沿海一帶海氛不

七聖宮碑刻 七聖宮碑刻
正月十九 正月十九
游神 游神

靖,常有海盜騷擾。明末間,南砂鄰村埭頭人黃海如和其兄黃日治在府縣衙當小吏,,“因其被南砂陳良弼之子侮辱心生怨恨尋機報復”,後到南澳從軍,授游擊銜。時值明末民生凋敝,天下大亂,聞南京為清軍攻陷,遂乘機揭竿而起,組成海上武裝力量(時稱海盜),據守南澳,實力壯大後便攻打南砂陳府,而後又覬覦南砂。 有一天,玄天上帝託夢廟祝,說黃海如要攻打南砂寨,令其告示鄉民,於正月十九夜晚,家家戶戶都點燃燈籠,持燈到鄉中各廟宇敬拜神靈,祈保平安。是夜,黃海如部眾看到南砂寨內人頭攢動,燈如游龍,知有防備,不敢妄動。由此,保護了南砂鄉民的安全。為了報答神恩,鄉民每年正月十九夜都要“營燈”、拜神,以保佑平安,沿襲至今,成為習俗。游燈後還要在廟裡採下一把榕樹,回家後要把燈籠掛在大門上。 以前在游燈後還要請玄天上帝和協天大帝出來走,屆時鑼鼓鞭炮不停很是熱鬧。

游神

游神 游神

此外正月二十四的社日則舉行游神活動,昔年四社自正月開始便在各自社區游神,到二十四再集中游神稱大會,屆時東社如成居,北社觀瀾,西社鳳來儀,初開居等四幫潮州大鑼鼓,四社各廟的老爺,塗戲,彩標隊出遊,熱鬧非常。

在則集中在二十四游神,東社鑼鼓班換成“團結室”,南社是“南和”,西社“鳳來儀”,北社“觀瀾”。

名人

明代(部分)

明崇禎丁丑年中進士,任行人司,南京山東道、河南道御史,乙卯年任順天府鄉試同考官,提督學政,太常寺少卿晉太僕寺少卿陳良弼。

陳辛耀(陳良弼子),明崇禎甲申選貢。

林日蕡,號聯初,明季時吏員,由承差任揭陽縣城守守備。

林玄伍,字有翹,明季時任大鵬營把總。

清代(部分)

林人英,順治年間奉南澳鎮憲李公寅命,招撫黃海如有功,授千總。

林日逵,號養明,康熙年間任南京稅課使司。

林全,康熙年間由行伍歷任潮陽達濠千總。

陳欽楫,字秋帆,陳良弼孫,康熙戊寅歲貢。

林興,號兆吉,乾隆年間由行伍歷任潮城把總調授嘉應州千總。

林長春,乾隆年間由行伍任海門營把總。

林受國,康熙年間捐職候選府經歷。

林玉昆,乾隆年間由吏員捐職候選府經歷。

林蕃,康熙年間由國子監肄業生考授即用州判。

林嶷,康熙年間由國子監肄業生考授即用州判候選州同。

陳家棟,陳良弼孫,秀才。

南砂林氏大宗祠歷代族彥功名旗桿座 南砂林氏大宗祠歷代族彥功名旗桿座

清康熙已酉科第三名武舉人,授京城衛千總,林蔚。

清康熙歲貢,遂溪縣儒學訓導,林青門。

清乾隆武進士,葉盛發。

清康熙甲申年附貢,林華輝,字仲昭。

清康熙壬申年附貢,林華峯,字仲銳。

清康熙壬申廩貢,林嶐。字仲崇。

清恩賜舉人,林大木。

清武秀才,林鴻。

清秀才,陳加華。

清秀才,陳大名。

清庠生,林鼎基。

清庠生,林科榜。

清庠生,林科耀。

清庠生,林科第。

清雍正庚戌歲貢,乾隆十年任海康縣訓導,林木天,字亮士,號介夫。

清乾隆丙寅年例貢,林受恩,字叔敬。

清乾隆乙亥年例貢,林天昱,字季爍。

清乾隆例貢,林毓明,字季徵。

清庠生,林裕。

清監生,林甲朋。

清監生,林甲友。

清監生,林聳秀。

清秀才,林翰郎。

清雍正乙卯科舉人、乾隆乙丑科進士,林世忠,仕直隸河北鉅鹿縣知縣。

清雍正己酉科舉人、乾隆壬戌恩科明通進士,林鸞翔,任南海花縣儒學教諭。

清嘉慶五年由太學生捐職候選按察使司照磨,林尊訓。

清康熙三十年候選按察使司照磨,林華耀。

清嘉慶年捐職候選州吏目,林英傑。

清嘉慶六年由太學生捐職候選州同,林成梁。

清嘉慶八年捐職候選州吏目,林元秀。

清光緒戊子科貢生,林有儀,龍川縣儒學教諭。

清秀才,林仔肩(又名:希尹 (諸多文章誤作“希伊”)、樑任,字:誕彰)愛國民主人士,開明仕紳,民國初澄海第一任教育局長。

清秀才,林毓英(字:賢臣、秀山)民國初歷任澄海縣財政局長、汕樟公路主要督造者、報國學校創建者之一。

清秀才,林春園(字:賢關)民國初南砂鄉長、紳士。

清秀才,林海帆。

清秀才,林賢豪。

清秀才,林賢命。

清秀才,林聖音。

清秀才,林誕心。

清秀才,林聖業。

清秀才,林華茂。

清職監,由太學生考授州判,捐職同知,潮州郡司馬林有楣。

清例貢,林天昱。

清秀才,林先炎。

清乾隆壬戌歲貢生,洪廷錦。

民國(部分)

民國澄海縣長,陸豐縣長,揭陽縣長,開明愛國民主人士林修雍。

粵第四軍第二團營長,吉林都督府少校參謀,黃興大元帥府和雲南都督李烈鈞部中校參謀,汕頭警察廳廳長,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陸軍部少將副官長,廣州孫中山大元帥府陸軍部少將副官長林賢紹。

國民革命軍陸軍第4軍59師117旅旅長,第4軍59師少將師長,第4軍代理中將軍長林賢察。

愛國民主人、開明鄉紳、南砂鄉長、報國學校校長林賢琬。

19路軍軍械處長,湖南督察林賢軫。

廣東省保全第二師少將師長,林亞人。

澄海縣長林賢纘。

南澳縣長,揭陽縣長,林先立。

國民革命軍營長,林賢成。

國民革命軍營長,林正成。

休憩娛樂場所

南社安平公園

安平公園內 安平公園內

位於南社的安平公園是由彭啟安同志倡導興建,是南砂有史以來第一座公園,公園建有涼亭兩座,籃球場一個,臨水長廊,拱橋,健身器材,園內樹影婆娑,綠茵成林,環境優美,是村民休息活動的好去處。

位於花園池的承啟園,周圍建涼亭,置十二生肖石雕,植樹栽花。

西社蓮影公園及其他活動場所

西社文化長廊 西社文化長廊

蓮影公園位於西社,右近崔厝港,後臨宮後池,公園建在原長池的上面,因蓮花山會倒映在池面上,形成一景,所以公園因景得名。園內有弘儒亭,圖書館,綜合大樓,籃球場,健身器材,環境優雅。

蓮影公園 蓮影公園
臨水文化長廊 臨水文化長廊

位於崔厝港西社段的臨港風景綠化帶,從溪南鎮道一直延伸到西北社交界處,建有跨港長廊和亭台水榭、達三橋鐘樓、達三橋,長廊一帶遍栽樹木花卉,設定健身器材供村民休閒運動,環境亦很優美。

西社劇場長廊 西社劇場長廊

位於三房祖祠一帶的活動場所,建有供村民活動的戲台,觀禮長廊,游泳池。主體三房祠則改為村民活動室,周圍古蹟眾多,綠化很好,環境優美。

西社游泳池 西社游泳池

東社休憩活動場所

東社的活動場所有在媽宮一帶,有媽宮池,環池長廊,宮前綠化園地。還有主體建築媽宮即東門古廟。

東社風景 東社風景
東社長廊 東社長廊
南砂藥行舊址 南砂藥行舊址

草池綠化帶,位於草池,環池建圍欄,置石凳,栽樹木,池塘植蓮花。

東社公園 東社公園
北社球場 北社球場

破池渡休憩活動園地,建有籃球場一座,網球場,羽毛球場一座,環場跑道,石凳,運動器材,荷花池,杉樹大道,綠茵草地,榕樹護堤群,風景非常優美。

北社村民活動場所

北社觀瀾休閒地 北社觀瀾休閒地
北社大堤木棉花樹 北社大堤木棉花樹

北社的活動場所在文武帝廟前宮前池一帶,建有重檐八角清勤亭一座,籃球場一座,圍欄睡蓮池塘一座,設定石凳,運動健身器材,沿港(即崔厝港)綠化帶,亦置石凳,遍植樹木,又依臨大堤,環境優美。

北社公園 北社公園
北社大堤公園 北社大堤公園

宮後池畔大隊前綠化帶,沿中心路建池塘圍欄,植樹,置石凳,盛夏時節樹蔭婆娑,涼風襲面,別有一番感覺,建有跨港仿古橋一座,可眺望蓮影公園。

南砂網鋪街舊鋪 南砂網鋪街舊鋪
北社公園 北社公園

現還在建的臨港綠化長廊,連線西社沿港長廊。

南砂八景

版本一

黃蜂採花

南社王爺宮埕 南社王爺宮埕

王公聽浪

鳳地開屏

石鼓望塔

蓮花倒影

童子抬轎

關爺觀燈

石磯望月

版本二

獅子拜舞

蓮花拱照

仙門左峙

萊蕪文塔

五嶼渡海

筆峰後聳

漁舟夜呼

風帆千里

版本三

獅子拜舞

蓮花倒影

寮地古榕

磯頭月色

筆峰後枕

漁舟唱晚

兩寺鐘聲

千里風帆


活動場所

南砂全鄉老年人活動中心“邁廬”位於西社市場旁。原來位於鋪腳,號“誥錫堂”,80年代遷至今址。

西社老年人活動室“西耆”,活動場所位於魁南祖祠右火巷。

東社老年人活動場所原位於張氏宗祠,名“團結室”,現在遷移到草池旁新址。

南社老年人活動場所原位於愛庭祖祠,名“南和”,現在遷移到南社大池旁新址。

北社老年人活動場所位於玉祖宗祠的“半閒”和大堤旁的“觀瀾”。

潮樂會館

南砂北社觀瀾 南砂北社觀瀾

北社“觀瀾”。楹聯:觀玩怡神江山生色,瀾波助興詩酒陶情。

南社的“南和”。

西社鳳來儀 西社鳳來儀

西社的“鳳來儀”。

“初開居”。

東社的“如成居”。

潮樂所

南砂的潮州音樂會館位於西社七聖宮後、青園書屋前,名“南砂潮樂所”,地址原來是林氏大宗祠永思堂的廚所。

承啟園 承啟園

行政劃分

南砂古為一鄉,清初分四社,到解放後將東西南北四社劃為四個村委會,東社大隊址在“華記”大宅,西社大隊址在謙祖祠前西社游泳池旁,南社大隊在陳氏家廟右前,承啟園後,北社大隊在玉祖祠左前。但四社鄉民對外依舊稱南砂人,遇有傳統節日或重大事宜亦一起商議舉行。

文化傳承

承啟園

承啟園位於澄海區溪南鎮南砂鄉南社村社區,是南砂四社共有的村史館。其面筆架,屏獅象,前有花園池與供村民休憩的綠化帶建有涼亭,置石凳,立十二生肖石雕像,亦是一絕好的休閒園地。

“承啟園 ”當前是潮汕地區汕頭市規模最大的農村文史館,該園館2001年3月開始動工,至2002年元旦正式開園,歷時9個月,耗資130多萬元,總建築面積600多平方米之大,其意在於“承先啟後”勵精圖治,為國為民做貢獻。園館中集中展示了南砂自明清以來200左右名鄉賢的奮鬥歷程及事跡,以激發後生勃發。

南砂“承啟園”文史館的展覽內容分三部分:一、南砂村的歷史沿革和興學育才史;二、革命傳統;三、歷代鄉賢。

文史館內的展覽內容,最讓人耳目一新的是其中的“春苗茁壯”一欄,該欄將自1990年來南砂籍青少年學生中榮獲汕頭市級以上單位、部門的獎勵者入展其中。現入展者達60人之多,這對激勵南砂鄉的青少年奮發向上無疑是一股動力。

文化教育

南砂歷來注重文化教育,古時鄉里便有多所私塾,培育人才。如:“指南”,“挹蓮”,“座蓮”,“傳薪軒”,“青園書屋”,“東涯”等等。然能上學的畢竟是少數人,直到清朝末年,興辦新式學堂的風氣興起,吾鄉人士林仔肩,林毓秀等先賢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創辦南砂報國學校,讀書的人才開始真正普及起來,這也是吾鄉教育的一次巨大的進步和飛躍,從此南砂教育事業正式步入規範的發展軌道。

端勤女子學校”。“五四”運動之後,女子教育受到社會的重視,南砂於20世紀20年代便於南社上巷祠創辦了“端勤女子學校”,數年後該校併入報國學校,男女開始同校學習。

南砂報國學校新校舍80年代由老厝區遷至現址,位於西社新區,占地面積30餘畝,在校師生千餘人,建築計有大禮堂一座,行政大樓一座,教學樓五座,操場一個,教學設施有:電腦室,美術室,電教室,生物室等。百餘年來學校為祖國培育了眾多的優秀人才,學校秉承教學育人,造福社會的理念,始終走在時代的前沿。

另四社各有自己的幼稚園供各社學前兒童學習。

菜肉市場

南砂的菜市場有三處:鋪腳市場,西社市場,北社市場。

早在清代南砂村民為方便購物,開始在今東南社交界處的地方擺賣,逐漸形成市場,這便是鋪腳市了,興盛時東自東社“華記”大宅,南到南社愛庭祖祠,西到南社姑母宮一帶皆是市場範圍,經營貨物豐富多樣。後由於居民搬遷到新住宅區,已經逐漸式微了。

西社市場位於西社林氏大宗祠、享祠前,建於90年代末,因為附近一帶新住宅的陸續落成,居民不斷聚集,為方便居民而建,已經代替鋪腳市的地位了。

北社市場位於北社新住宅區鳳頭片區,建於90年代,是北社鳳頭片住宅區居民買菜的主要去處。

民間傳說

承啟園 承啟園
報國學校行政樓 報國學校行政樓

插葦擇祠址

相傳當年上巷林氏宗公要建祠堂,請來風水先生擇址,風水先生最後選中了位於今西社青磚祠(林氏大宗祠永思堂)和今南社上巷祠(林氏大宗祠孝恭堂)兩處地方,吩咐說在兩地插下各一根蘆葦,明天將兩處的蘆葦拔起,哪裡的蘆葦根底就在那裡建祠堂,此話被在一旁的養鴨母人(即自莆田遷來的林氏永思堂始祖和易公)聽到,隔天天未亮,養鴨人便將兩地的的蘆葦拔起,發現今林氏大宗祠(青磚祠)的蘆葦根多且壯,而今上巷祠處的蘆葦根則較少,遂把根多的蘆葦根削去,重新插下,天明上巷宗公來視察看到今上巷祠處的蘆葦根多,便將祠堂建在了那裡了。養鴨人則將葦根多的地方圈起來養鴨,母鴨產蛋量大增,因此發了家。

而到林氏大宗公後裔要建祠堂時,便把祠建在了祖先養鴨處,風水先生吩咐,祠內需留畝半地,祠埕不可抹灰要留塗埕,祠前要有水田。這便是現今的林氏大宗祠了。(上巷祠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青磚祠建於明萬曆丙午年,兩座祠堂的修建時間都有明確的記載在各自祠堂的碑刻里,而傳說卻將兩座祠堂的修建時間順序說反了,可見這是以訛傳訛的說法,經不起考證。因兩座祠堂皆稱林氏大宗祠,為區別這裡用俗稱。)

青磚祠 青磚祠
上巷祠 上巷祠

贈銀赴考

相傳明朝崇禎年間,南砂陳氏邁南祖的後代陳良弼讀書刻苦認真,準備赴考,但由於自其父逝世後陳家家道中落,囊中羞澀,這天陳良弼湊錢備了飯菜招待客人,想跟他們借錢赴考,但別人知道他窮,不想借錢給他,良弼飽受羞辱,後被他鄰村的朋友埭頭人潘宅知道,便借錢給他,等到良弼上船時只見潘宅跑來喊停良弼,良弼心想必是潘宅後悔了,要來討回所借的錢,仰天長嘆,但見潘宅,將一袋錢塞到良弼手裡,說他回家將借錢的事告訴老婆,老婆馬上拿出自己的積蓄交於丈夫,說一定要交給良弼,讓他安心赴考,良弼又羞又喜。暗暗發誓要考取功名,報答恩人,果然,良弼發揮很好,一舉高中,當了大官衣錦還鄉,以前的那些看不起他的勢利小人現在個個爭著來巴吉他了,等官船到溪邊時擱淺了,那些人個個挽起褲腳就下水拉船,陳良弼看到後,譏諷道:“甭扶甭扶,水漲自然浮。”

陳良弼回來後,便建陳氏家廟,和自己的府邸,又將自己的十二畝良田贈與恩人潘宅。

陳良弼大厝 陳良弼大厝

收服龜蛇

南砂鄉的玄帝古廟裡供奉著的主神是玄天上帝,其赤腳踩龜蛇,鎮守南邦。

相傳北帝即玄帝修道成佛,有天路過牛肉店覺得很香不覺咽了幾口味道,後來在排位置時被安排到很後,北帝不服,佛祖告訴他事情的緣由,北帝很懊惱,將自己的腸肚扯出到江海沖洗,不慎被水族拉走,腸肚因為北帝修煉的緣故,成精禍害一方,後被北帝收服鎮在腳下。

革命舊址

南砂是革命老區,有著優良的革命傳統,自民國時期就有鄉賢志仕從事革命事業,誾祖祠、承啟園、德廬等地當年便是會址。

南砂玄帝古廟 南砂玄帝古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