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濠街

南濠是廣州歷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又是中外商貿交易之地。 那時,南濠街一帶地處廣州西郊,是廣州的內港和城外“特區”。 在很長的時期,南濠街一帶地處廣州西郊,是廣州的內港和城外“特區”。

簡介

南濠街,默默藏身於惠福西路與大德路之間的海珠中路,成為寧靜的民居小巷。誰想到在宋代竟然是貿易興旺、商船往來的南濠?南濠街得名於宋代的南濠。
宋代時,珠江北岸直抵今大德路南側。那時的廣州珠江,對外貿易十分興旺。中外商船雲集,一艘艘滿載絲綢、陶瓷等商船從廣州啟航,到東南亞、南亞、西亞……而一艘艘外國商船又運來大批香料、瑪瑙,在廣州靠岸。
在今海珠中路,宋代有條南濠。南濠是廣州歷史上重要的水利工程,又是中外商貿交易之地。各國商船泊岸之處就在今天南濠街南邊。那時,南濠街一帶地處廣州西郊,是廣州的內港和城外“特區”。附近的“蕃坊”(今光塔路一帶)就是城外的阿拉伯商人的聚居地。南越國時期,這裡已成為象牙、翡翠、珠璣等奇珍異寶的集散地;唐代,廣州已成為世界性貿易港市,"廣州通海夷道"起點,並在此設定我國最早的海關-——市舶使。宋代珠江三角洲大規模圍墾,盛產稻粱,廣州成為著名米市。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帶形成的"蕃坊",人數已達12萬人,形成"蕃藥珍寶,積載如山"的盛況。光塔路現在的光塔,曾經是珠江岸邊的導航塔。老城的碼頭港區,較重要水道碼頭區有宋代時在現南濠街附近建招待外商的共樂樓。據宋代共樂樓詩記載: “千門日照珍珠市,萬戶煙生碧玉城,山海是為中國藏,梯航尤見外夷情。”此詩描述宋代時期該地區外貿繁盛與中外商人密切關係。明代以後商品經濟比較發達,長期對外開放,中外文化交融整合,形成以商業文化為主要特徵的多元文化結構。直到現在,惠福西路、大新路、一德路、北京南路等地方,還遺留著很多以商品為名稱的小街巷和路:絨線巷、扁擔巷、梳篦巷、白米巷、瑪瑙巷、玉子巷、海味街、象牙街、米市路、木排頭、麥欄街……
宋代時珠江江面寬闊(約為今天江面的5倍),今天海珠橋附近的珠江河段和今越秀區南部有“小海”之稱。(今黃埔新港一帶的珠江河段叫做“大海”)每遇強風,“小海”上波浪險惡,商船常遭滅頂之災。為了保護中外商船,宋景德二年(1005年),知廣州軍州事(廣州的最高軍政長官)高紳親自主持,修築了這條南濠,並在濠口建起可控制水流和可擋潮消浪的巨閘。這項工程一舉四得:一是中外商船駛入南濠停泊,可避風浪,安然無恙;二是濠通舟楫可深入市集,有利交通;三是南濠匯集越秀山和坡山西麓諸水,再渲泄入江,可免內澇;四是濠內貯水,可備消防之用。南濠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便利,它的修築是當時一項市政建設。

南濠街:曾經的“特區”

越秀區惠福路和大德路之間,有條南濠街。這裡一不近河,二無濠涌,怎么會有“南濠”呢?
其實,從明清時期的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過去這裡確實是有一條南濠。它不僅是廣州歷史上一項重要的水利工程,而且是中外友好關係的產物。
唐宋時期,廣州已經成為中國對外貿易的最大商港。商船停泊之處就是今天的南濠街的南邊。在很長的時期,南濠街一帶地處廣州西郊,是廣州的內港和城外“特區”。附近的“番場”(今天光塔路一帶)就是城外的阿拉伯商人的聚居地。
宋代時,珠江北岸在今天大德路的南側,江面寬闊,約為今天江面的5倍,珠江有“小海”之稱。每遇狂風,“小海”上波浪險惡,商船常有遭受滅頂之災的危險。為了保護中外商船,宋德景二年(1005年)廣州軍州事(廣州最高的軍政長官)高紳親自主持修築了南濠,並且在南濠上建起可控制水流和擋潮消浪的巨閘。
南濠還是當時羊城的旅遊佳地。宋代詩人方信疆曾作《南濠詩》云:“經營猶記舊歌謠,來往舟人趁海潮。風物眼前何所似,揚州二十四紅橋。”
那時的南濠風光宜人,旁邊有當時廣州最雄偉的石拱橋——果橋,還有當時羊城的最高建築物——共樂樓。登樓縱目,萬瓦櫛比,商旅雲集,中外貿易繁忙興旺,一派“特區”風光。
清朝初年,南濠仍通舟楫,後才漸漸淤塞。現在已成為民居和地下水道。它從地圖和我們的視野中消失很久了,只有名字保存至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