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簡介
洞庭湖由南、東、西洞庭湖3個國際重要濕地組成。不僅是世界上唯一的由3個國家重要濕地組成的湖泊。而且是全球200個重要生態區(Global 200)之一。南洞庭湖濕地位於洞庭湖西南,112°18′45〞-112°51′15〞E,28°38′15〞-29°01′45〞N。濕地面積1680km,水體面積917 km,由湘資澧沅四水和長江三口匯流注入,水系複雜,河湖縱橫。南洞庭湖濕地是世界著名的內陸湖泊濕地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著珍稀野生動物(白鶴、白頭鶴、白鸛等冬候鳥、夏候鳥、古老水生動物等)及其濕地生態環境。該地以沖積三角洲平原一河溪湖沼地貌為主,屬於華中地區濕潤大陸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地勢平坦,保存著豐富多樣、原始完好的濕地景觀生態系統、湖泊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資源,是國家首批1O個示範生態保護區之一,在灌溉、水運、生物、旅遊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被譽為“長江明珠”。生態旅遊
南洞庭湖濕地是我國南方最大的淡水濕地, 有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植物、動物種群, 特別是有多種珍稀瀕危水禽在這優勢的生境中生存、繁殖。南洞庭湖不僅有寶貴的動植物資源,而且是一處生態旅遊勝地。南洞庭湖濕地生物多樣性給旅遊活動增加了知識性,使人們在旅遊休閒的同時,增加對濕地動植物的了解以及提高對保護濕地生態環境的認識,能充分體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1、獨特的濕地生態系統
南洞庭湖與東洞庭湖共同組成的濕地類型和濕地生態系統是我國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地球上內陸濕地中最具特色的濕地類型。它是介於歐亞腹地沙漠與熱帶森林、西部高山與東南部海洋之間最重要的濕地地貌景觀,與鄱陽湖一道成為亞熱帶地區僅有的兩顆濕地明珠, 在生物、地理 地貌以及景觀學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
南洞庭湖地處洞庭湖中段,保存著完好的濕地生態系統和湖泊自然風光。境內河漢縱橫,湖泊星羅棋布。全區由118 個湖洲和18個湖泊組成。由於洞庭湖是個過水性湖泊,呈現出水滿為湖、水落為洲的動態水文景觀特徵。這是其它類型湖泊和人工水庫所不具備的特徵。動態的水文景觀是濕地景觀類型多樣性和濕地生物多樣性的主要成因。
2、濕地生物多樣性
陸地一湖泊一陸洲的易換,植物發生相應的遷移、繁育和發展,湖沼洲灘上形成以草甸與湖泊植物為主的天然植被,而環湖丘崗仍然是以常綠閼葉林為主的植被。據調查,該區有植物154科 ,475屬,864種。南洞庭湖屬沖積而成的混合型濕地生態系統,土壤肥沃,水草豐盛,魚蝦成群, 食料充足,為各種鳥類特別是冬候鳥提供了棲息場所。由於前述南洞庭湖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水文景觀的動態變化, 南洞庭湖成為許多候鳥的季節性棲息地或遷徙中轉站。“ 鳥飛遮住半邊天, 鳥落占去半邊湖”,是人們對洞庭湖多鳥的寫照。本區有鳥類16目43科164種, 其中冬候鳥91種,夏候鳥49種,留鳥和旅鳥24種。已記錄到國家一級保護的鳥類6種, 國家二級保護的鳥類26種,列為地方保護的33 種。
3、氣候宜人
南洞庭湖地區屬華中地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型,陽光充足,日照較長,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300-1400mm,降雨多集中在夏季,年平均氣溫接近17℃, 一月份平均氣溫4.0~4.5℃,七月份平均氣溫29 ~29.5℃,無霜期275-280天。廣闊的水體是巨大的能量庫,使得區內晝夜溫差較小,同時,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晝夜間盛行交替的湖、陸風,類似海濱氣候。
4、旅遊資源
在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洞庭先民留下了燦爛的文化。湖中島明、朗二山是洞庭湖流域古文明的發祥地,有兩處原始社會遺址和多處東漢磚室墓、西漢墓和戰國墓。明、朗二山是湖南省僅有的專業漁村。區內沅江市的洞庭博物館是全國收藏文物最多的縣級博物館,收藏文物3萬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56件,有齊白石等名人字畫1000多幅。另外,散布在這一湖區的革命紀念地、文物古蹟以及帶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風也具有一定的旅遊吸引力。這些都是南洞庭湖生態旅遊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發格局
1、旅遊開發基本格局洞庭湖地區旅遊開發已有一定基礎,初步形成了集食、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旅遊接待服務,成為湖南重要的旅遊目的地之一。南洞庭湖主要的旅遊區集中在益陽和沅江兩市。但是總體來說,旅遊的發展水平不高,旅遊收益比列不高,旅遊的消費水平也比其它地區低。
2、旅遊區域功能格局
受區域地理環境的影響,形成了以洞庭湖為中心的輻射型功能格局。依次為湖泊水域旅遊區、環湖濕地生態旅遊區、環湖湘楚文化旅遊區、環湖自然生態旅遊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