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泥灣紀行·雨

《南泥灣紀行·雨》是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謝覺哉在1944年8月16日寫下的詩作。該詩是《南泥灣紀行》中的其中一首。該詩描繪了南泥灣美好的景色,表達了詩人對開墾南泥灣所取得的豐碩成果的讚美之情。

作品原文

南泥灣紀行·雨

點點雨沾雨,層層雲壓雲。

遠峰被雲蝕①,流水和雨聞。

鋤草朝披襖②,巡田夜舉烽③。

故鄉正如此,一日幾陰晴。

注釋譯文

①蝕:吞蝕,掩蓋。

②朝披祆:無蓑衣,披棉襖抵雨。朝,白天。

③舉峰:自註:守田夜舉火,被雨淋滅。

創作背景

抗日戰爭時期,1941年春八路軍三五九旅回響黨中央號召,到距延安90里的南泥灣進行大生產運動。南泥灣原來是一片丘陵起伏、溝壑縱橫、灌木叢生的荒山野嶺,經過他們幾年的艱苦勞動,開墾荒地27萬畝,使此處變成了塞上江南,自給自足有餘,還有力地支援了邊區經濟建設,為全國抗日解放區大生產運動樹立了一面旗幟。1944年8月5日到9月16日共42天,謝老與延安的一批老同志到此地參觀、休養,寫下了《南泥灣紀行》這組詩。

作品鑑賞

該詩構思新穎,精巧細緻,景色獨特,發人深思。詩人雖然身處南泥灣,卻有了回到湖南故鄉的實感,側面地說明南泥灣已變成陝北的好江南了。八句詩難得六句對偶,自然貼切。首聯中“沾”、“壓”二字,處在關鍵處,雨點連綿,像沾在一起;陰雲翻騰,像互相壓擠在一起。頷聯承雲雨氣象,遠山被雲掩蓋,雨落河流二者聲響相聞,“蝕”、“聞”二字準確已極,不可替換。下雨時節,鋤草人白天披棉襖,避免淋濕,寫當時生活上的艱苦;巡田入夜裡舉火被淋滅,寫當時勞動條件十分簡陋,這是南泥灣特有的景象,卻十分形象地揭示出南泥灣人艱苦創業的革命精神。末二句歸結全詩,獨出心裁,像是從全詩中跳出來,由“一日幾陰晴”的自然變化,回想到自己美好的江南家鄉。仔細品味,仍是題中應有之義,非大手筆不能這樣大開大闔,九九歸一。

該詩是作者在南泥灣之行中所聞、所見、所感而寫下的詩篇。詩人沒有去直接描寫南泥灣大生產開始時的熱火朝天的勞動場面,只是選取了他到南泥灣後的親眼目睹的一些極富典型特徵的細節和景物,多數是側面,僅輕輕幾筆就勾畫出一幅陝北江南田園風景下雨圖。

作者簡介

謝覺哉像謝覺哉像
謝覺哉(1884年-1971年),字煥南,1925年,謝覺哉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被選為國民黨湖南省黨部常委,任工人部部長,主編《湖南民報》。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上海負責編輯中共中央機關刊物《紅旗》和《上海報》。1935年,任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內務部部長、秘書長。1937年初,任法務部長並代理最高法院院長和審計委員會主席。七七事變後,任中共中央駐蘭州八路軍辦事處代表。1942年任陝甘寧邊區參議會副參議長。1946年6月,任中央法律問題研究委員會主任委員。1948年任華北人民政府委員兼法務部部長。建國後,歷任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長、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委員、政務院政法委員會委員等職。1956年9月,在中共八大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59年4月,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長。1966年5月,在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上遞補為中央委員。別號覺齋。湖南寧鄉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延安五老”之一、著名的學者和教育家、傑出的社會活動家、法學界的先導、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